據記載幹隆十九年,甲戌科會試首題為《唐棣之華》至《未之思也》。場中士子,有用“腸一日而九回”句者。上以言孔孟言,不應襲用《漢書》語。先是派方苞選錄《四書文》頒行,至是令再頒禮部、順天府,各於外簾存貯,俾試官知衡文正軌,並嚴重磨勘。著以下科為始。磨勘諸卷俱於卷麵填寫銜名。據此可知當時磨勘多麽重要。其他具體例子的記載還多,不一一贅舉了。
說清代八股文,必然先要知道一點清代八股的特徵,以上八點,可供參考。不過所說大多是具體的規則條例等等。至於文風派別,因太抽象,要舉大量原文才能比較,今天亦難說清,不多贅述了。
第十三章:八股與古文
說起八股文,現代人一看到“文”字,每每聯繫到現代“文學”,即英文(literature)這一概念。或單純地看作是科舉考試的文體。這樣以之比較古代其他作品、其他著述,認為沒有價值,不值一顧,這種較有局限性的看法,使人們對於八股文的看法十分偏頗,更談不到深入去理解它,把它同歷史文化割裂開來,這是很遺憾的。如認識全麵些,首先要改變這兩種偏頗的看法。第一就是不要把八股文與今日所說的“文學”聯繫起來,比較它的文學價值等等。在“文”的概念上,在“文學的”概念上,對於歷史上的東西,要多用中國傳統概念去理解。“文”,“物相雜故曰文”。《易·繫辭》,“五色成文而不亂”。《禮·朱記》,“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鄭註:“文,道藝也。”朱註:“文謂詩書六藝之文。”又見《論語·子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朱註:“道之顯者謂之文,蓋禮樂製度之謂。”又見《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再看“文學”,《論語·先進》,“文學,子遊、子夏”。疏註:“若文章博學,則有子遊、子夏二人。”近人章太炎著《文學總略》則謂:“文學者,以有文字著於竹帛,故謂之文。論其法式謂之文學。”綜上各條所釋,可見傳統“文”、“文學”的概念內涵,遠遠超出西方所謂“文學”的概念內涵,要大的多,廣的多,自然也深的多。因此理解和聯繫八股文這一歷史事物,其“文”的內涵比較,不能僅限於“文學”,而必須擴大到傳統文化的整個內涵。第二就是不隻把它看成是一種科舉考試的文體,而必須把它看成是一種文化教育、學習作文和科舉考試的文體。這樣才比較全麵些。既然是關係到文化教育學習作文和科舉考試兩個方麵,因而它的歷史影響就不僅限於科舉考試一個方麵,而必然聯繫到整個受文化教育的廣大社會階層,及整個文化界。事實也證明如此。試看清末張之洞編的《書目答問》後麵所附的清代學人表,經學家(包括漢學和宋明理學)、史學家、小學家、辭章家、詩家等,這是個遴選十分精到的清代學人名單,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科甲出身,大多都是進士、翰林。再看《清史稿》除大臣列傳而外,其他“儒林”、“文苑”等列傳,基本上也都是科甲出身,一般都是進士、翰林。隻有極少數不是,而也是從小學八股文作文,卻未考上舉人、進士的人。因此說到八股文,必須注意到這一重要的歷史事實,即明、清以來一切知識分子,不管對歷史文化作出過貢獻與否?在其受教育的過程中,在其學會用文字寫成文章的過程中,在其思維的形成過程中,都無疑問地受到過八股文的影響。既然這些人受到過八股文的影響,那麽這些人不管是成家與否?其作品種類如何?流傳廣不廣?也都受到過八股文的影響,總的說來,也就是明、清兩代八股文對這一歷史時期各種文化領域的影響,這是客觀存在的。
近人陳柱在其所著《中國散文史》第八編中,特別標題為《以八股為文化時代之散文》,這一提法,概括了明、清兩代一些著名散文家的特徵,是比較符合歷史事實的提法。盡管陳氏晚節有虧,但本著不以人廢言的觀點,其文化史觀,還是有見地的提法。
八股文盛行於明代,明代有八大家之稱,這八家是吳縣王鏊、武進唐順之、常熟瞿景淳、武進薛應旗、崑山歸有光、德清胡有信、歸善楊起元、臨川湯顯祖。而這八家中,卻有兩家是明的古文家,那就是唐順之和歸有光,歸的名望猶其大,直到今天,中學教材中還常常選他的《項脊軒誌》。近人錢基博《明代文學自序》雲:
“自來論文章者多侈談漢、魏、唐、宋,而罕及明代,獨會稽李慈銘極言明人詩文,超絕宋元恆蹊,而未有勘發。自我觀之,中國文學之有明,其如歐洲中世紀之有文藝復興乎?……至八股文,則利祿之途,俗稱時文者也。然唐順之,歸有光,縱橫軼盪,則以古文為時文,力求返虛入渾,積健為雄,雖與詩古文體氣不同,而返本修古一也。”
陳柱《中國散文史》中《明真復古派前後七子之散文》一節道:
“自成化以來,八股盛行之際,文士與《四子書》與八股文之外,可以不讀他書,凡所為散文、駢文,無非空疏餖訂,故李何輩思有以矯之,使人知《四書》外尚有古書,八股外尚有古文也。然李、何等之文,皆襲貌遺神,不過優孟衣冠而已。故正德以後,王慎中、唐順之等提倡韓、柳、歐、曾等八大家之文以矯之,海內靡然從風。”
說清代八股文,必然先要知道一點清代八股的特徵,以上八點,可供參考。不過所說大多是具體的規則條例等等。至於文風派別,因太抽象,要舉大量原文才能比較,今天亦難說清,不多贅述了。
第十三章:八股與古文
說起八股文,現代人一看到“文”字,每每聯繫到現代“文學”,即英文(literature)這一概念。或單純地看作是科舉考試的文體。這樣以之比較古代其他作品、其他著述,認為沒有價值,不值一顧,這種較有局限性的看法,使人們對於八股文的看法十分偏頗,更談不到深入去理解它,把它同歷史文化割裂開來,這是很遺憾的。如認識全麵些,首先要改變這兩種偏頗的看法。第一就是不要把八股文與今日所說的“文學”聯繫起來,比較它的文學價值等等。在“文”的概念上,在“文學的”概念上,對於歷史上的東西,要多用中國傳統概念去理解。“文”,“物相雜故曰文”。《易·繫辭》,“五色成文而不亂”。《禮·朱記》,“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鄭註:“文,道藝也。”朱註:“文謂詩書六藝之文。”又見《論語·子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朱註:“道之顯者謂之文,蓋禮樂製度之謂。”又見《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再看“文學”,《論語·先進》,“文學,子遊、子夏”。疏註:“若文章博學,則有子遊、子夏二人。”近人章太炎著《文學總略》則謂:“文學者,以有文字著於竹帛,故謂之文。論其法式謂之文學。”綜上各條所釋,可見傳統“文”、“文學”的概念內涵,遠遠超出西方所謂“文學”的概念內涵,要大的多,廣的多,自然也深的多。因此理解和聯繫八股文這一歷史事物,其“文”的內涵比較,不能僅限於“文學”,而必須擴大到傳統文化的整個內涵。第二就是不隻把它看成是一種科舉考試的文體,而必須把它看成是一種文化教育、學習作文和科舉考試的文體。這樣才比較全麵些。既然是關係到文化教育學習作文和科舉考試兩個方麵,因而它的歷史影響就不僅限於科舉考試一個方麵,而必然聯繫到整個受文化教育的廣大社會階層,及整個文化界。事實也證明如此。試看清末張之洞編的《書目答問》後麵所附的清代學人表,經學家(包括漢學和宋明理學)、史學家、小學家、辭章家、詩家等,這是個遴選十分精到的清代學人名單,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科甲出身,大多都是進士、翰林。再看《清史稿》除大臣列傳而外,其他“儒林”、“文苑”等列傳,基本上也都是科甲出身,一般都是進士、翰林。隻有極少數不是,而也是從小學八股文作文,卻未考上舉人、進士的人。因此說到八股文,必須注意到這一重要的歷史事實,即明、清以來一切知識分子,不管對歷史文化作出過貢獻與否?在其受教育的過程中,在其學會用文字寫成文章的過程中,在其思維的形成過程中,都無疑問地受到過八股文的影響。既然這些人受到過八股文的影響,那麽這些人不管是成家與否?其作品種類如何?流傳廣不廣?也都受到過八股文的影響,總的說來,也就是明、清兩代八股文對這一歷史時期各種文化領域的影響,這是客觀存在的。
近人陳柱在其所著《中國散文史》第八編中,特別標題為《以八股為文化時代之散文》,這一提法,概括了明、清兩代一些著名散文家的特徵,是比較符合歷史事實的提法。盡管陳氏晚節有虧,但本著不以人廢言的觀點,其文化史觀,還是有見地的提法。
八股文盛行於明代,明代有八大家之稱,這八家是吳縣王鏊、武進唐順之、常熟瞿景淳、武進薛應旗、崑山歸有光、德清胡有信、歸善楊起元、臨川湯顯祖。而這八家中,卻有兩家是明的古文家,那就是唐順之和歸有光,歸的名望猶其大,直到今天,中學教材中還常常選他的《項脊軒誌》。近人錢基博《明代文學自序》雲:
“自來論文章者多侈談漢、魏、唐、宋,而罕及明代,獨會稽李慈銘極言明人詩文,超絕宋元恆蹊,而未有勘發。自我觀之,中國文學之有明,其如歐洲中世紀之有文藝復興乎?……至八股文,則利祿之途,俗稱時文者也。然唐順之,歸有光,縱橫軼盪,則以古文為時文,力求返虛入渾,積健為雄,雖與詩古文體氣不同,而返本修古一也。”
陳柱《中國散文史》中《明真復古派前後七子之散文》一節道:
“自成化以來,八股盛行之際,文士與《四子書》與八股文之外,可以不讀他書,凡所為散文、駢文,無非空疏餖訂,故李何輩思有以矯之,使人知《四書》外尚有古書,八股外尚有古文也。然李、何等之文,皆襲貌遺神,不過優孟衣冠而已。故正德以後,王慎中、唐順之等提倡韓、柳、歐、曾等八大家之文以矯之,海內靡然從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