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所以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乃置於不答:殆以其人其言,不過在南人有言之例,吾夫子之雅言,固不足以語之也。


    然而,夫子又不能無言矣。


    〖釋題〗:


    這是一個現代人感到十分奇怪的所謂的“截搭題”。是什麽意思呢?就是把上麵一章書的最後一句或幾個字,和下一章書的開頭幾個字或開頭一句聯在一起,甚至語不成文,照樣可以作為題目,以之寫八股文。如這道題目:上半句“皆雅言也”,出自上《論語》、《述而》第十五章。原章書雲:“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下半句“葉公”二字,出自同篇第十六章。原章書雲:“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述而》篇是記孔子廉己誨人之辭,容貌行事之實的一篇,各章書都很出名,這兩章書更都是《論語》中的名文,常被人們引用。而此題隻出前一章最後四字及第二章開頭兩字,連在一起,“皆雅言也、葉公”,從表麵邏輯上講,簡直不知所雲。這如何能寫文章呢?為什麽要出這種講不通的題目呢?自然這也是事出有因,不知是那位“天才”想出這種怪題目,這種“絕招”。八股文的題目,限製在《四書》中,從明代開始,直到清代中葉,三百多年中,府、鄉、會試,大小考試,出的八股文題,不知有幾千、幾萬。《四書》中《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書,從《大學》第一章、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到《孟子》卷十四《盡心》篇最後一章、最後數句:“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為止。所有的句子,都曾被出作題目,名文眾多,有不少都是考生背熟了的,如一般題目,考時照抄一篇名家的舊作,而閱卷官又看不出,取中了。被人檢舉出來,輕要擔責任,重要擔罪名,弄不好,有殺頭的危險。清代的科場案大小不知有多少,說來是很可怕的。為了防止考試抄襲成文,便出古怪題目,有人便想出這種“截搭題”的辦法,到清代晚期,出“截搭題”的更多。有人便專門研究截搭題的作法,還出現過專作截搭題的名家,隨便如何講不通的“截搭題”,他都能別出心裁巧妙地把它寫成一篇抑揚頓挫、言之成理的八股文。曲園老人為他孫兒也就是俞平伯先生父親俞陛雲先生幼年時編的八股文教材《曲園課孫草》,三十篇範文中,就有兩篇截搭題。這裏所選是第二篇。另一篇題為《不亦悅乎、有朋》,出自《論語》一開頭《學而》篇,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截取第二句和第三句開頭兩個字,作為題目。


    〖淺釋〗:


    一、破題:學作八股文,讀《四書》,不但要把原文記得滾瓜爛熟,而且把“朱注”也要背熟。這個題目前一句及連接前一句的上文“朱注”道:“雅、常也。執守也,詩以理情性,書以道政事,禮以謹節文,皆切於日用之實,故常言之禮獨言執者,以人所執守而言,非徒誦說而已也。”這一章書,突出“雅言”而“雅”即訓“常”,自然“雅言”就是常言,日常說的話了。“破題”先不能犯上,不能把詩、書、執禮等字眼寫出來,所以依“朱注”用“有常”把這一章題義點出。這個題目後二字在下章書:“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句下“朱注”道:“葉、舒涉反。葉公,楚葉縣尹沈諸梁,字子高,僭稱公也。葉公不知孔子,必有非所問而問者,故子路不對;抑亦以聖人之德,實有未易名言者與?”這樣根據朱注寫破題,就把“雅言”和“葉公”扯在一起,在字麵上分別又以“有常”、“楚大夫”表出之,用“又可記”聯繫下章的具體內容,即“問孔子於子路”的事,這樣就成為有機的聯繫,有話可說了。


    二、承題:文章正麵作“皆雅言也”四字,故承題接破題,寫出全章書本首。又連到葉公。


    三、起講:進一步把前半句同後麵葉公聯繫起來。這段用了幾個典故。“南蠻鳺舌”、《孟子、滕文公》:“今也南蠻鳺舌之人,非先王之道。”鳺是伯勞鳥,這是孟子斥許行的話,許行是楚人,同葉公一樣。“洙泗”,魯二水名,《禮記》、《檀弓》:“吾與女事夫子於洙、泗之間。”因而“洙泗”就用作代表孔子講學的地方,“洙泗之傳”,就是孔子學說的傳播。對“瀟湘之譽”,就是楚人葉縣尹了。結尾句“彼哉、彼哉”,也是用《論語》、《憲問》篇中語,有斥而遠之之意。原章句雲:“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朱注”雲:“子西,楚公子申,能遜楚國立昭王,而改紀其政。亦賢大夫也。然不能革僭王之號。昭王欲用孔子,又阻止之。其後卒召白公以致禍亂。則其為人可知矣。被哉者,外之之辭。”在起講用的全是《孟子》、《論語》中有關楚人的典故,是緊扣“葉公”作文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代八股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鄧雲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鄧雲鄉並收藏清代八股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