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釋〗:


    一、破題:破題隻兩句,先抓住“以”與“不以”正反兩麵,以靠規矩,不以靠什麽,隻是“明”與“巧”,用一“恃”字,便有文章可作了。


    二、承題:著重說不可不以而不以,突出“恃此明與巧”


    三、起講:從分析規、矩入手,“不必有”、“不可無”、不必有是虛,不可無是實,“寓於虛”、“形於實”又是一個對立麵。這也可看出八股文訓練的思維方式,就是在任何小的、無話可說的情況下,也能不斷思維出新的、各種角度、各種方麵的對立麵。這樣就可以充分、全麵、辯證地分析問題。起講結尾用反問感嘆語氣,就是“為什麽”或“怎麽辦呢”,以能夠看出曲線、麵對形象的人,而隨便說“舍旃舍旃”呢?“舍旃舍旃”,就是“舍了罷”、“舍了罷”。這裏用《詩經》典故原句,以增加文章文采。《詩經·唐風》中《采苓》篇:“舍旃舍旃”,同“之”字,即“舍之”、“舍之”。見《廣韻、釋言》。在一般文言文中,以“旃”字當“之”用的是少見的。這樣用可見作者的學問,亦可博得閱卷官的讚賞。


    四、提比:這是《孟子》中的題目,入口氣也入孟子口氣。《孟子》的文章是長於辯論的。他曾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所以作《孟子》的題目,也要善於說理辯論。何況這個題目,隻是被否定的前一半,而重在必須以,不以不能成方圓。雖有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也不可以。因而此題從“不以”作起,從恃明與巧人手反作,才能否定題目。提比兩小股。一論“明”與“巧”必須有物可憑,不是虛無的。何物可憑,隻有“規矩”。二從大小言之,大到天地、小到襟袖,都離不開規矩。最後反問一句“孰謂規矩而不可以哉?”反麵作此題,一問十分有力。中國傳統自然觀,認為“天圓地方”,所以說“天道為規,地道為矩”,自然這是錯的。


    五、中比:中比兩大股,銜接提比最後反問句而發。先論具體的規與矩,與人的明與巧的關係。用現代話說:就是主觀與客觀、思維與事物、人的聰明才智與具體落實的辯證關係。如何體現人的主觀的明與不明、巧與不巧,均要看客觀的效果。不用圓規便能畫個圓,這個圓是否真圓,還要圓規的標準衡量。目中的規、意中的形,和手中的規矩,在邏輯上是不可分的。雖明與巧有出乎規矩之上,存乎規矩之外,但明與巧與規矩是無法分開的,兩股四段,假設排斥,反覆對照,論證明與巧與規矩的不可分割的關係。


    六、後比:一大股兩段對照,一論人們稱讚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而不稱規矩,說明是先有人類之明與巧,而後有規矩,明與巧是第一位的、規矩是第二位的。二論示人隻能示以規矩,不能示以明與巧。一切文化流傳、教育製度、政治指示,均當作如是觀。雖然人的因素起主要作用,而表現出來的卻是客觀的存在。“鴛鴦繡罷憑君看,莫把金針度與人”,“能示人以規矩,不能示人以巧”,作者把這種道理表現的十分清楚。


    七、經過反覆分析論證,最後以一句話結束全文。完成了反麵作法,有力地突出“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的原意。


    【皆雅言也葉公】


    明聖訓之有常,而楚大夫又可記矣。


    夫雅言而曰皆,則詩書禮之外,夫子固不言也。彼葉公者,又何以書哉?


    且聖人出一言為天下法,豈南蠻鳺舌之人,所可同日而語哉?雖然,衍洙泗之傳,固徵經訓;而馳瀟湘之譽,亦具卿材,吾黨奉聖言為依歸,而此外有人,未可以彼哉、彼哉一例而外之也。


    如子所雅言,在詩書執禮,夫如是以立言,豈同葉公所謂以小謀大作者哉?吾黨覆案之,蓋皆雅言也。


    以此言而上承先聖,則詩登商頌,書首堯典,禮監夏殷,皆先聖之所留遺也。可與周公魯公之訓辭,同藏於故府。


    以此言而下啟後人,則詩傳之商,書傳之開,禮傳之偃,皆後人之所法守也,豈比桓公文公之霸業,不道於儒門。


    明其為皆雅言,而詩書禮之教,自此興矣。獨是夫子之雅言,固何所受之哉?


    昔韓宣宣子來聘,雙周禮之在魯。而所見者隻易象春秋,詩書禮無聞焉。憶我夫子將修春秋,先觀書於周史,子之雅言,其得於此乎?


    乃自魯昭公之二十六年,周王子朝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於是向也周禮在魯者,今也周禮在楚矣,自茲以來,楚之人文日盛,方城漢水間,彬彬乎大有人在,如葉公者,殆亦其一乎?


    論葉公之早歲,免胄以見國人,素著循良之望,是其人固彼都所接重者也,豈如鬥彀於菟,但著方言之異。


    論葉公之晚年,致故而舊私邑,克孰退讓之風,是其人亦吾徒所深許者也。當與左史倚相,同登大雅之堂。


    然則葉公固楚之良也。吾夫子至楚之時,葉公或亦仰窺其豐采,而竊聆其雅言乎?


    夫雅言傳於東國,獲麟絕筆之後,自成文學之宗。


    而葉公來自南方,攘羊證父之讀,曾奉聖人之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代八股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鄧雲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鄧雲鄉並收藏清代八股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