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人各省均有定案。一般隻一百幾十或零幾名,因此文化發達的省份和文化較差的邊遠省份,在考試難易上大不相同,在程度上也不大一樣。像江南江寧試場(即貢院)、浙江杭州等試場,都一萬多號舍,應試者都過萬人。如《林則徐日記》記道光二年浙江鄉試萬五百五十二人。闈號萬八百餘間。而浙江取中名額原定隻百零七人,後減至九十四人,鹹豐、同治間輸餉增額,又增十人,則百零四名。邊遠省份,參試者少,中試名額亦少。如貴州中額三十六,甘肅中額三十(陝、甘原在一起,光緒元年分闈),參試者人數與中試名額比例,大省如順天、江南(包括江蘇十之六、安徽十之四)、浙江、福建等,大約均是百分之一強的機會,即一百零幾名中才能取中一人,所以縱使八股文寫的很好,臨場發揮正常,而大家都好,突出出來被取中,也很難。再有北京派往各省的主考官隻正副二名,臨時調來閱卷官大省不足十七八名,小省十來名,頭場製藝一萬多份卷子,每份卷子三篇八股文,一首五言八韻試帖詩,每個閱卷官在十來天中平均要看六七百份卷子,近兩千篇八股文,這工作量是很大的。閱卷官水平不同,愛好不一致,責任心也不一樣。也許有很好的八股文,他看不入眼,或看不懂,或看上幾行,隨手亂加個批,扔在大字紙簍中,根本送不到主考麵前,便已名落孫山了。這種情況在當時是常見的。所以叫“文章雖好,難入試官眼”,又說“臨考一時運”,把中與不中,歸之於命運了。因而考中考不中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不完全是文章的好壞。這在文風發達的省份更是如此。有時好文章多,閱卷官的標準自然相對提高了。


    清代鄉、會試卷子,中與不中,在放榜後自己可以領回卷子,得中可以刻出來刷印分送親友;落第的也可以研究文路,未得中的原因。梁章钜《製藝叢話》記祟禎末有艾南英是八股名家,會試卻落第,領回落卷,知卷子落在當時較有名的項水心房中,第一篇八股文,隻圈點了四句就丟掉了。艾很生氣,把他幾篇文章都刻印出來,前麵加了序大量分送。序中說士子三年用功,不遠數千裏到北京會試,而試卷房考官隻看四行,就棄置不顧,這難道是有人心的人的行為嗎?刊書到處散發後,項水心聲譽大受影響。不久明朝就亡了。這個故事就今天來說,也還有現實意義。在今天高考中,這種情況不知有沒有?最好把卷子也能還給參試者,那怕收一些複印費,也是好的。清代墨卷由抄手改抄硃卷,防止從筆跡中認識熟人,考官作弊。


    清代另一點八股文府、鄉、會試特徵,就是不限年齡與次數。《儒林外史》小說中的例子先不去說他。就說真實的,這種情況也很多。最有名的是廣東順德人黃章,康熙三十八年已百歲,長途跋涉數千裏到北京參加順天府北闈鄉試考舉人,入場時燈籠上大書“百歲觀場”四字,曾孫打著為之前導。這樣故事還有,如寫科場考試專書,可以多介紹,在此重在講八股文,書中不贅述了。


    二是八股文科舉考試,不論府、鄉、會試在考試的時候,都是十分艱苦的。故事很多,具體環境、考試情況等等,在此也不細說。這裏隻引一篇《製藝叢話》中所錄,說到八股文寫作經驗的《應試文自敘》,以見一斑。作者即崇禎時八股名家艾南英,宇千子,東鄉人。《明史·文苑傳》有傳。文雲:


    “餘以童試受知於李養白先生,其明年為萬曆庚子,始籍東鄉縣學,迄萬曆己未,為諸生者二十年,試於鄉闈者七年,餼於二十人中者,十有四年。所受知郡太守凡三人,所受知督學使者凡六人,於是先後應試之文,積若幹卷……乃取而壽之梓,而序所以梓之之意曰:


    嗟乎!備嚐諸生之苦,未有如予者也。舊製,諸生於郡縣有司按季課程,各季考,及所部禦史入境,取其士什之一而校之,名為觀風,二者既非諸生黜陟之所係,而予又以懶慢成癖,輒不與試。獨督學試者,於諸生為職掌,其歲考,則諸生之黜陟係焉。非患病,及內外艱,無不與試者。其科考則三歲大比,縣升其秀以達於郡,郡升其秀以達於督學、督學又升其秀以達於鄉闈。不及是者,又於遺才大收以盡其長。非是途也,雖孔孟無由而長。故予先後試卷,盡出是二者。


    試之日,衙鼓三通,雖冰霜凍結,諸生露立門外,督學衣緋坐堂上,燈燭闈爐,輕暖自如,諸生解衣露立,左手執筆硯,右手持布襪,聽郡縣有司唱名,以次立甬道。至督學前,每諸生一名,搜撿軍二名,上窮髮際,下至膝踵,果腹赤踝,至漏數箭而後畢,雖壯者無不齒震悚傈,以下大都寒冱,不知為體膚所在。遇天暑酷烈,督學輕綺蔭涼,飲茗揮萐自如,諸生什伯為群,擁立塵坌中,法既不放扇,又衣大布厚衣,比至就席,數百人夾坐,蒸熏腥雜,汗流浹背,勺漿不入口。雖設有供茶吏,然卒不敢飲,飲必朱鈐其牘,疑以為弊,文雖工,降一等。蓋受困於寒暑者如此。


    既就席命題,一以教官宣讀,便短視者,一書牌上,吏執而下巡,便重聽者。近廢宣讀,獨以牌書某學某題,一日數學,則數吏執牌而下,而予目短視,不能咫尺。必屏氣詢旁捨生,問所目。而督學又望視台上,東西立瞭望軍四名,諸生無敢仰視、四顧、離立倚語者。有則又朱鈐其牘,以越規論,文雖工降一等。用是腰脊拘困,雖溲溺不得自由,蓋所以縶其手足便利者又如此。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代八股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鄧雲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鄧雲鄉並收藏清代八股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