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林則徐日記》所引各條,大體上了解了考舉人的全過程,主要是看八股文寫的如何。可想而知這些人為寫好八股文所花的功夫,包括聰明才智和青春年華,該是多麽不容易了。這些功夫是否白花呢?有什麽用呢?這是今天以現代觀點認識歷史事物八股文的一個重要問題。


    科舉考試,頭年秋天考中舉人,第二年春天即可到北京參加會試,即考進士。而且旅途費用是公家發給,所以叫“公車”。如果春天連著考中,就是連中。舉人、進士、再有一次機會的殿試都考第一,就叫“連中三元”。會試每逢醜、未、辰、戌年舉行為正科。遇有萬壽等恩科,有鄉試恩科,也有會試恩科。會試在北京貢院舉行。三月初九、初十第一場,十二、十三第二場,十五、十六為第三場。由欽派正總裁一人、副總裁三人、同考官十八人主持。當年全國官吏都關心著會試的舉行。每遇會試年分、正副總裁名單,會試題目、結果很快就傳遍全國。《林則徐日記》中,也不隻一次記到會試的情況。如道光二年在杭州三月二十九日記雲:


    “黎明肩輿人城……見會試總裁單,又見會闈題目:首‘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次‘鳶飛戾天’一節,三‘見其禮而知其政’;詩‘賦得春風風人’,得□字。”(原書缺字)


    又如道光十八年在武昌湖廣總督任上四月初一記雲:


    “接京中三月十七日所寄第二十一號家書。閱會試題目:頭場首‘言必信,行必果’,次‘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三‘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詩《賦得‘泉細寒聲生夜壑’》,得‘聲’字。同係朱子詠假山詩。二場……”


    科舉考試到京參加會試,考不中,可以隔三年繼續考。考不中,還可以考,有得中舉人之後,參加十次八次會試還考不中進士的,也不希奇。有的人硬是活到老,考到老的。但不管怎麽考,八股文試帖詩是主要的、重要的。同考舉人一樣,仍以頭場八股文三篇、試帖詩五言八韻一首作為取捨標準。


    科舉考試隻有會試榜上有名,再參加殿試,分三甲即三等時,是寫白帖、金殿對策。即策問,不再考八股文了。但還有試帖詩,而且要會寫館閣體的翰林字。但這隻有一次機會。因為會試後隻要榜上有名,殿試名次前後,排在幾甲,雖然榮譽上有分別,而對作官的前途就沒有什麽大關係了。總之,八股文與科舉考試分不開的。因此先將科舉考試情況簡單地作個介紹。


    第五章:科舉考試關係之二


    八股文與科舉考試是分不開的,而說到科舉考試,除前文所說一些考試程序,及府、鄉、會試這三級考試製度而外,尚有三點,必須注意到:即八股文與科舉考試的合理性與公平性的衡估;八股文與科舉考試的艱苦性;考試弊端及科場獄。在大體介紹完考試程序、製度,照現在說法:地區級、省級、國家級考試情況之後,再大體介紹一下這三方的概況,在全麵理解清代八股文和考試製度上是有幫助的。


    先說第一點:我國歷史上國家遴選人材,任用官吏,在漢代用的是鄉舉裏選,九品中正的辦法;六朝時南朝因南渡偏安,家族勢力影響政權,遴選人材,一時講求士族門第,所謂王謝門第,高不可攀。到了唐代立國,國勢強盛,政治穩定,便以詩、賦開科取士,唐太宗所謂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矣。這樣給年青才俊之士,以一個公平合理的進身競爭機會。其後宋、元、明、清一直採用這一科舉考試製度,盡管考試文體不一樣,公平競爭的機會還是一致的。清代繼承明代辦法和考試內容,後來在幹隆時除八股文而外,又加了試帖詩。作通八股文、試帖詩,已經是很難了;作好那自然就更難。正因為其有相當難度,所以對各級考試說來,才能有所區分,有所遴選。從國家的角度講,才能真正遴選出聰明才智、有見識、有作為的人。從個人的角度講,有一個努力的方向,奔競的目標。縱使寒家子弟,一旦金榜題名,便能致身高貴。不然,縱使富貴之家,子弟不肖,便也日漸沒落。在客觀上,也還是比較公平合理的。科舉考試製度,給千百年來讀書人,用現在的話說,叫“知識分子”吧,一個平等的競爭機會,而這種競爭是和平的,不是用暴力方式取得的。這樣反過來又對社會、國家都起到一種重要的穩定作用,和平作用。但是世界上任何時代,任何製度,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機會也不是平等的。有競爭,便有勝利者、失敗者、幸運者、倒黴者……而競爭者本身,條件也各不相同,有聰明、有平庸、有愚魯、有努力、有懶惰、有健康、有疾病、有遇到名師的、有求教無門的、有富貴的、有貧窮的……在幾百年中八股文科舉考試的競爭中情況多種多樣,說也說不完。而其間最重要也最現實的,就是有的人少年科第,十分順利,很快在二十來歲就考中進士,甚至得中三鼎甲。有的人就十分困難,進學成了秀才之後,經過好幾年,才艱難考中舉人,又過許多年,才考中進士,等到這時,人也老了。更有一些人,努力了幾十年,卻根本考不進,考不中,不僅進士、舉人考不中,甚至連個學也進不了,歲數很大了,還是一個童生。戲劇、小說中這樣的角色太多了,且不說,就是真實歷史人物,這樣的情況也很多。不妨隨便舉幾個例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代八股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鄧雲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鄧雲鄉並收藏清代八股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