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要經過由破題到完篇的長時期寫作練習,有複雜的寫作步驟,按步驟練習,等到會寫整篇的“八股文”後,再寫各種題目、經過成百篇的寫作練習,再在老師及名家不斷修改下,才能學會比較熟練地寫出符合各種要求的八股文。
三是在一定字數、一定結構,一定句法、句數、中間四組嚴格對仗的、及其他種種限製之下,寫出模擬古人語氣的八股,而且又要有新意,在成千上萬篇現成八股文之外的新文章,這才有考中秀才、舉人、進士的希望,具備了這樣的水平,才能有資格參加考試,這就更難了。
現先將這些難點,作一概括的說明,以後再結合各節細述之。這樣難的考試特定文體,其產生基礎及原因,前麵已經說明,不再贅述。但有兩點,現代人回顧歷史事物,必須在認識上很好思維一下:一是如何學會寫這樣繁難的八股文;二是學會寫八股文對學習者說來有什麽用?這是兩個十分重要,十分有趣的問題。我們是現代人,必須用現代眼光去認識它,作出比較科學的答覆。不然,我們雖然讀歷史書,談歷史人物,而對元、明、清以來五六百年的文化歷史,在認識上總是模糊的,正像王國維講詞的境界一樣,總是“隔”著一層的。
第二章:源流和歷史
“八股文”遠的不說,單從清代說起,從順治初年算到光緒末年,十七世紀中葉到十九世紀初已二百五十來年。如再往前算,算到明代十四世紀末,那再加二百來年,就有四百多年歷史了。但是持續了這麽長歷史時期的一種特殊文體,而且是官方特定的文體,它的產生歷史並不十分明確,並不能簡單明確地回答出是那朝那代那年那月頒布的命令,製定的形式。但到清代,那已經是很完整、固定的形式了。自然是完全繼承了明代的製度。
有人說: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於唐朝的“帖括”。所謂“帖括”,就是賅括地默寫某一種經書的註解。唐代雖以詩、賦取士,但並未完全廢除讀“經”。而且規定《易經》、《詩經》、《書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榖梁傳》(即《春秋》三傳)及《孝經》、《論語》、《老子》諸書,隨考生所習,考試時,出題若幹,寫出註疏。當時手寫紙幅叫“帖”,所以叫“括帖”,又叫“帖經”。意思就是手寫經書註疏的帖子。或用帖子寫經書註疏。這隻是從八股文考試內容範圍而言有些關係,但“帖經”本身不是成篇的文章,所以不能作為“八股文”的原始形式。
宋代自王安石秉政,取消唐代沿習下來的詩、賦、帖經取士的辦法,以“經義”試士,學子考試以《論語》、《孟子》及《易》、《詩》、《書》等經中任治一經,考試時發揮“經義”為文字,就是宋時的“經義”。這已不同於唐代專重記憶註疏原文,考試概括來書寫答案的“帖經”,而是發揮對經文意義的理解來寫文,因而名為“經義”。但還不同於專就《四書》命題的八股文,隻不過已是寫文,向前走了一大步了。
元代考試,用“經義”、“經疑”為題述文,出題範圍,限製在《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書中。這就是最早的八股文雛形了。鄧之誠《中華二千年史》卷四“製藝文”道:
“宋熙寧中,王安石始廢詩賦用經義,元佑後復罷,迨元仁宗延佑中,定科舉考試法。於是**耘始選八比一法,名《書義矜式》,遂為八股濫觴。”
因此人們說到最早的八股文,從元代延佑年間,即十四世紀初就開始了。但其時還隻是出題限製在《四子書》中,行文仿宋經義。嚴格的對仗排比,八股形式尚未完成。
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詔定科舉法,應試文仿宋“經義”,其後此種文字講求格律,日趨嚴格完備,到明代成化年間,即十五世紀中期,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形成了。顧炎武《日知錄》中說道:
“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蓋始於成化(明憲宗朱見深年號,公元一四六五年至一四八七年)以後,股者對偶之名也。天順(明英宗朱祁鎮公元一四五七年復辟後年號,共八年)以前經義之文,不過敷衍傳注,或對或散,初無定式,其單句題亦少。成化二十三年會試;《樂天下者保天下》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弘治(明孝宗朱佑樘年號)九年會試,《責難於君謂之恭》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責難於君’四股,中間過接二句,復講‘謂之恭’四股,復收二句,再作大結。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若題本兩對,文亦兩大對,是為兩扇立格,則每扇之中,各有四般,其次第之法,亦復如之。故人相傳謂之八股。長題則不拘此,亦有聯屬二句四句為對,排比十數對成篇,而不止於八股者。”
顧炎武這段話,把格律嚴密,組織完整的正式八股文的出現,確定在成化年間,這是指當時鄉會試,即國家省級、最高級考試正式確定的文章規格。至於以前類似這種形式、或已相當具備這種形式的文章,自然也有人寫過,不過還不是正式規定,所以不算,也就是所說“或對或散、初無定式”,就是一樣寫“經義”內容的文章,既可以寫字、段整齊對仗的文章,也可以寫成參差不齊的散文格式,隻要議論好、發揮好,都是好文章,都有考試得中的希望,並不因為格式上的不對,便不予評定。而在成化以後,鄉會試中就嚴格規定了按照題目,如何以固定句數、段落數、正反虛實嚴格對仗的格式,來要求考試按格式寫文章。那樣必然評閱時先看格式,再看內容。格式不對,內容再好,也不評閱了。這樣才形成了固定格式的八股文,也就是專為考試而製定的一種有固定格式的文體。
三是在一定字數、一定結構,一定句法、句數、中間四組嚴格對仗的、及其他種種限製之下,寫出模擬古人語氣的八股,而且又要有新意,在成千上萬篇現成八股文之外的新文章,這才有考中秀才、舉人、進士的希望,具備了這樣的水平,才能有資格參加考試,這就更難了。
現先將這些難點,作一概括的說明,以後再結合各節細述之。這樣難的考試特定文體,其產生基礎及原因,前麵已經說明,不再贅述。但有兩點,現代人回顧歷史事物,必須在認識上很好思維一下:一是如何學會寫這樣繁難的八股文;二是學會寫八股文對學習者說來有什麽用?這是兩個十分重要,十分有趣的問題。我們是現代人,必須用現代眼光去認識它,作出比較科學的答覆。不然,我們雖然讀歷史書,談歷史人物,而對元、明、清以來五六百年的文化歷史,在認識上總是模糊的,正像王國維講詞的境界一樣,總是“隔”著一層的。
第二章:源流和歷史
“八股文”遠的不說,單從清代說起,從順治初年算到光緒末年,十七世紀中葉到十九世紀初已二百五十來年。如再往前算,算到明代十四世紀末,那再加二百來年,就有四百多年歷史了。但是持續了這麽長歷史時期的一種特殊文體,而且是官方特定的文體,它的產生歷史並不十分明確,並不能簡單明確地回答出是那朝那代那年那月頒布的命令,製定的形式。但到清代,那已經是很完整、固定的形式了。自然是完全繼承了明代的製度。
有人說: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於唐朝的“帖括”。所謂“帖括”,就是賅括地默寫某一種經書的註解。唐代雖以詩、賦取士,但並未完全廢除讀“經”。而且規定《易經》、《詩經》、《書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榖梁傳》(即《春秋》三傳)及《孝經》、《論語》、《老子》諸書,隨考生所習,考試時,出題若幹,寫出註疏。當時手寫紙幅叫“帖”,所以叫“括帖”,又叫“帖經”。意思就是手寫經書註疏的帖子。或用帖子寫經書註疏。這隻是從八股文考試內容範圍而言有些關係,但“帖經”本身不是成篇的文章,所以不能作為“八股文”的原始形式。
宋代自王安石秉政,取消唐代沿習下來的詩、賦、帖經取士的辦法,以“經義”試士,學子考試以《論語》、《孟子》及《易》、《詩》、《書》等經中任治一經,考試時發揮“經義”為文字,就是宋時的“經義”。這已不同於唐代專重記憶註疏原文,考試概括來書寫答案的“帖經”,而是發揮對經文意義的理解來寫文,因而名為“經義”。但還不同於專就《四書》命題的八股文,隻不過已是寫文,向前走了一大步了。
元代考試,用“經義”、“經疑”為題述文,出題範圍,限製在《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書中。這就是最早的八股文雛形了。鄧之誠《中華二千年史》卷四“製藝文”道:
“宋熙寧中,王安石始廢詩賦用經義,元佑後復罷,迨元仁宗延佑中,定科舉考試法。於是**耘始選八比一法,名《書義矜式》,遂為八股濫觴。”
因此人們說到最早的八股文,從元代延佑年間,即十四世紀初就開始了。但其時還隻是出題限製在《四子書》中,行文仿宋經義。嚴格的對仗排比,八股形式尚未完成。
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詔定科舉法,應試文仿宋“經義”,其後此種文字講求格律,日趨嚴格完備,到明代成化年間,即十五世紀中期,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形成了。顧炎武《日知錄》中說道:
“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蓋始於成化(明憲宗朱見深年號,公元一四六五年至一四八七年)以後,股者對偶之名也。天順(明英宗朱祁鎮公元一四五七年復辟後年號,共八年)以前經義之文,不過敷衍傳注,或對或散,初無定式,其單句題亦少。成化二十三年會試;《樂天下者保天下》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弘治(明孝宗朱佑樘年號)九年會試,《責難於君謂之恭》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責難於君’四股,中間過接二句,復講‘謂之恭’四股,復收二句,再作大結。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若題本兩對,文亦兩大對,是為兩扇立格,則每扇之中,各有四般,其次第之法,亦復如之。故人相傳謂之八股。長題則不拘此,亦有聯屬二句四句為對,排比十數對成篇,而不止於八股者。”
顧炎武這段話,把格律嚴密,組織完整的正式八股文的出現,確定在成化年間,這是指當時鄉會試,即國家省級、最高級考試正式確定的文章規格。至於以前類似這種形式、或已相當具備這種形式的文章,自然也有人寫過,不過還不是正式規定,所以不算,也就是所說“或對或散、初無定式”,就是一樣寫“經義”內容的文章,既可以寫字、段整齊對仗的文章,也可以寫成參差不齊的散文格式,隻要議論好、發揮好,都是好文章,都有考試得中的希望,並不因為格式上的不對,便不予評定。而在成化以後,鄉會試中就嚴格規定了按照題目,如何以固定句數、段落數、正反虛實嚴格對仗的格式,來要求考試按格式寫文章。那樣必然評閱時先看格式,再看內容。格式不對,內容再好,也不評閱了。這樣才形成了固定格式的八股文,也就是專為考試而製定的一種有固定格式的文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