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閉上眼睛,任著淚水順著臉頰滾滾而下。他替皇六子奕不平,他替天下百姓不平,他替大清國惋惜!他真的想立時穿上衣服,去慎德堂和皇上好好地談一談;可他很快便清醒過來。他知道,道光帝是永遠都不會再召見自己了,道光帝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道光帝連舉手投足這樣的小事,都須拚上老命才能做到,他還有多少時日好挨呢?他很快就要和他的列祖列宗們相會了!
曾國藩洗了把臉,感覺全身舒暢一些,於是更衣。
他讓李保把桶拎出去,又讓李保告訴下人們都歇息,便關上臥房的門,點上一支安魂香,盤腿坐到炕上。每當遇到煩心的時候,他總要這樣坐上兩個時辰。這種坐功是他從大學者唐鑒處學來的,幾年下來,倒成癮了。
是夜,直隸的保定府,出現地動現象,有多處房屋塌裂;奉天府衙門裏,忽然升起無名火團,有五名值事的官員被燒死。
就是這個時辰,在圓明園慎德堂龍榻上靜躺的道光帝,忽然圓睜龍目,手指窗外,作驚恐狀。守在身邊的皇太子奕等人順著道光帝的手指望去,見一碩大的、亮燦燦的、圓圓的東西從天空冉冉落下;明明落在院子裏,著人尋時卻又不見蹤影。
眾人煞覺作怪,再看道光帝時,已然氣斷歸天。
時間是道光帝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午夜,享年六十有九。
慎德堂霎時哀聲大作。
端華、穆彰阿、曾國藩等一班王、大臣們被連夜召進宮,為道光帝守靈。
第二天,道光帝梓宮被移進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同時公布道光帝遺命。
遺命一曰:“皇四子奕著立為皇太子,爾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贊輔總以國計民生為重,無恤其他。”
曾國藩看到這份遺命字跡潦草,顯係道光帝垂危時掙紮而書,同時,也可看出在立儲上道光帝所費的一番苦心。
遺命二曰:“皇六子奕著冊封親王,爾應知朕之苦心,當一心贊輔,以祖宗基業為重。”
王、大臣們都知道,這條遺命是寫給奕的,同時也是寫給皇太子的,它昭示著奕既冊封為親王,就有了輔政的責任。
曾國藩默念一聲“僥倖”。有這條遺命跟在後麵,大清國還真能延續下去。怕就怕小肚雞腸的奕,對自己的這個同父異母兄弟不能相容,演上一場“豆在釜中泣”的鬧劇。
遺命三曰:“朕登基,凡三十年,深感聖祖之重滿輕漢之諸多不當,朕刻意扭轉,望爾堅持,此乃國家穩定之根本。”
這是寫給新皇帝奕的,告訴奕施政的方向。處心積慮,用心良苦,也可看出道光帝對自己的這個兒子的不放心。
遺命四曰:“聖祖各陵五孔橋南均有聖德神功碑,清漢二通,覆以碑,製度恢宏,規模壯麗,在我列祖列宗之功德,自應若是尊崇昭茲未許。在朕則何敢上擬鴻規,妄稱顯號,而亦實無稱述之處,徒增後人之譏評,朕不取也。萬年後著於明樓碑上鐫刻大清某某皇帝清漢之文,碑陰即可鐫刻陵名。嗣皇帝即欲撰作碑文,用申追慕,即可鐫於宮門外之碑上,斷不可於五孔橋南別行建造,石柱四根亦不準樹立,碑文亦不可以聖神功德字樣加稱。儉為國家根本,昌盛起源。朕之陵寢,無用郊配,無作廟,照前可也。”
看到這條,很多王、大臣都流下了眼淚。
道光帝在位三十年,無一日不以儉字為重,三十年的開銷,竟然抵不過幹隆爺一年之用度。道光帝不僅衣食用度縮減,對出行儀仗,也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程度;像皇後生日那樣的大典,道光帝也隻是傳諭“麵條與鹵多備,許內廷人員吃飽”而已。就是這樣的一個節儉皇帝,連郊配、廟都要減掉,王、大臣們怎能不動情呢?
崇儉抑奢,是道光帝朝的核心。
更有一件事讓天下百姓永遠感激涕零,那就是大清的聖祖定下的“肄武綏藩”的木蘭秋獮,因耗資巨大,道光帝竟然一次也沒有舉行,這實際等於改了祖製。
越想,曾國藩越覺著道光帝的陵寢應該用郊配,應該有廟。不管奕是什麽想法,他都要憑禮部侍郎的身份為道光帝爭上一爭。
十日後,一十九歲的奕在太和殿舉行登基大典,王公百官朝賀如儀,定年號為鹹豐,明年為鹹豐元年。
奕照道光帝遺命,當天即冊封六皇子奕為恭親王,同時追封亡兄奕諱、奕綱、奕繼為郡王。
登基的第二天,又頒詔書,冊封奕為醇郡王、奕為鍾郡王、奕為孚郡王;定縞素百日,素服二十七日。
第三天,奕又在圓明園正大光明殿東的勤政殿,召王、大臣們討論先皇帝遺詔中的“無用郊配,無作廟”二項,以示鹹豐帝對百官的尊重和對遺命的重視。
王、大臣們都不言語,大家都摸不準新皇帝的脈搏。
曾國藩卻出班跪倒,呈上早就寫好了的奏稿《遵議大禮疏》。他要為先皇帝爭上一爭。
奏稿如下:奏為遵旨敬謹詳議事。
正月十六日,皇上以大行皇帝硃諭遺命四條內,無庸郊配、廟二條,令臣工詳議具奏。臣等謹於二十七日集議,諸臣皆以大行皇帝功德懿鑠,郊配既斷不可易,廟尤在所必行。直道不泯,此天下之公論也。臣國藩亦欲隨從眾議,退而細思,大行皇帝諄諄誥誡,必有精意存乎其中。臣下鑽仰高深,苟窺見萬分之一,亦當各獻其說,備聖主之博採。
曾國藩洗了把臉,感覺全身舒暢一些,於是更衣。
他讓李保把桶拎出去,又讓李保告訴下人們都歇息,便關上臥房的門,點上一支安魂香,盤腿坐到炕上。每當遇到煩心的時候,他總要這樣坐上兩個時辰。這種坐功是他從大學者唐鑒處學來的,幾年下來,倒成癮了。
是夜,直隸的保定府,出現地動現象,有多處房屋塌裂;奉天府衙門裏,忽然升起無名火團,有五名值事的官員被燒死。
就是這個時辰,在圓明園慎德堂龍榻上靜躺的道光帝,忽然圓睜龍目,手指窗外,作驚恐狀。守在身邊的皇太子奕等人順著道光帝的手指望去,見一碩大的、亮燦燦的、圓圓的東西從天空冉冉落下;明明落在院子裏,著人尋時卻又不見蹤影。
眾人煞覺作怪,再看道光帝時,已然氣斷歸天。
時間是道光帝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午夜,享年六十有九。
慎德堂霎時哀聲大作。
端華、穆彰阿、曾國藩等一班王、大臣們被連夜召進宮,為道光帝守靈。
第二天,道光帝梓宮被移進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同時公布道光帝遺命。
遺命一曰:“皇四子奕著立為皇太子,爾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贊輔總以國計民生為重,無恤其他。”
曾國藩看到這份遺命字跡潦草,顯係道光帝垂危時掙紮而書,同時,也可看出在立儲上道光帝所費的一番苦心。
遺命二曰:“皇六子奕著冊封親王,爾應知朕之苦心,當一心贊輔,以祖宗基業為重。”
王、大臣們都知道,這條遺命是寫給奕的,同時也是寫給皇太子的,它昭示著奕既冊封為親王,就有了輔政的責任。
曾國藩默念一聲“僥倖”。有這條遺命跟在後麵,大清國還真能延續下去。怕就怕小肚雞腸的奕,對自己的這個同父異母兄弟不能相容,演上一場“豆在釜中泣”的鬧劇。
遺命三曰:“朕登基,凡三十年,深感聖祖之重滿輕漢之諸多不當,朕刻意扭轉,望爾堅持,此乃國家穩定之根本。”
這是寫給新皇帝奕的,告訴奕施政的方向。處心積慮,用心良苦,也可看出道光帝對自己的這個兒子的不放心。
遺命四曰:“聖祖各陵五孔橋南均有聖德神功碑,清漢二通,覆以碑,製度恢宏,規模壯麗,在我列祖列宗之功德,自應若是尊崇昭茲未許。在朕則何敢上擬鴻規,妄稱顯號,而亦實無稱述之處,徒增後人之譏評,朕不取也。萬年後著於明樓碑上鐫刻大清某某皇帝清漢之文,碑陰即可鐫刻陵名。嗣皇帝即欲撰作碑文,用申追慕,即可鐫於宮門外之碑上,斷不可於五孔橋南別行建造,石柱四根亦不準樹立,碑文亦不可以聖神功德字樣加稱。儉為國家根本,昌盛起源。朕之陵寢,無用郊配,無作廟,照前可也。”
看到這條,很多王、大臣都流下了眼淚。
道光帝在位三十年,無一日不以儉字為重,三十年的開銷,竟然抵不過幹隆爺一年之用度。道光帝不僅衣食用度縮減,對出行儀仗,也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程度;像皇後生日那樣的大典,道光帝也隻是傳諭“麵條與鹵多備,許內廷人員吃飽”而已。就是這樣的一個節儉皇帝,連郊配、廟都要減掉,王、大臣們怎能不動情呢?
崇儉抑奢,是道光帝朝的核心。
更有一件事讓天下百姓永遠感激涕零,那就是大清的聖祖定下的“肄武綏藩”的木蘭秋獮,因耗資巨大,道光帝竟然一次也沒有舉行,這實際等於改了祖製。
越想,曾國藩越覺著道光帝的陵寢應該用郊配,應該有廟。不管奕是什麽想法,他都要憑禮部侍郎的身份為道光帝爭上一爭。
十日後,一十九歲的奕在太和殿舉行登基大典,王公百官朝賀如儀,定年號為鹹豐,明年為鹹豐元年。
奕照道光帝遺命,當天即冊封六皇子奕為恭親王,同時追封亡兄奕諱、奕綱、奕繼為郡王。
登基的第二天,又頒詔書,冊封奕為醇郡王、奕為鍾郡王、奕為孚郡王;定縞素百日,素服二十七日。
第三天,奕又在圓明園正大光明殿東的勤政殿,召王、大臣們討論先皇帝遺詔中的“無用郊配,無作廟”二項,以示鹹豐帝對百官的尊重和對遺命的重視。
王、大臣們都不言語,大家都摸不準新皇帝的脈搏。
曾國藩卻出班跪倒,呈上早就寫好了的奏稿《遵議大禮疏》。他要為先皇帝爭上一爭。
奏稿如下:奏為遵旨敬謹詳議事。
正月十六日,皇上以大行皇帝硃諭遺命四條內,無庸郊配、廟二條,令臣工詳議具奏。臣等謹於二十七日集議,諸臣皆以大行皇帝功德懿鑠,郊配既斷不可易,廟尤在所必行。直道不泯,此天下之公論也。臣國藩亦欲隨從眾議,退而細思,大行皇帝諄諄誥誡,必有精意存乎其中。臣下鑽仰高深,苟窺見萬分之一,亦當各獻其說,備聖主之博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