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頁
奔向自由:戈巴契夫改革二十年後的評說 作者:[俄羅斯]戈巴契夫基金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調查還表明,現在的俄羅斯和過去的俄羅斯之間這種假設性選擇發生變化的原因,主要不在於對某一時期的價值和吸引力的重新評價,而在於一代又一代人的自然交替,因為每一代人都傾向於“自己的”歷史時期。老一代人的大部分生活是在改革前的俄羅斯度過的,他們所偏愛的也正是改革前的俄羅斯。同樣,年輕人感覺自己生活在如今的俄羅斯十分愜意,不認為自己是那個已經消失了15年的社會的成員。中年人是“處在交界線上的”一代人,從各方麵看,他們是唯一能夠根據理性的考慮——改革的受益者偏愛今天,改革的受損者偏愛過去——作出自己選擇的人。
結束語
一位詩人說過,“麵對麵看不見,隔段距離看得清”,這話無疑說得對。本次調查結果表明,社會越是遠離改革時期,對我國歷史上這一複雜和充滿矛盾的時期的社會自省就越深刻。早在10年前,近一半俄羅斯人否定開始改革的必要性,隻有三分之一的居民支持在國內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如今情況發生了變化:堅信必須改革的人增加到50%,而否認國家和人民需要改革的人明顯減少。
如今在俄羅斯,究竟哪些人堅信20年前蘇聯在客觀上迫切需要對社會進行徹底革新呢?調查表明,今天社會上認為需要改革的人主要是年輕人和中年人,最有學識和最活躍的居民群體,首先是人文知識分子和企業家階層,大學生和公務員,工程技術人員。而反對改革的則是勞動技能和文化水平較低的居民階層,年紀較大的人,主要是農村居民、退休人員、工人。
在改革的堅定支持者中,對必須進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沒有大的異議。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因為人們的生活水平低,管理精英不能解決國家的緊迫問題,嚴重的經濟危機久久無法擺脫。
本次調查的結果是很能說明問題的,因為俄羅斯的中年人和老年人能盡量回憶和評價自己在改革初期和後期對改革的態度,並說出自己現在對改革的態度。由評價開始改革的必要性到事後評價實際進行改革的情況這一轉變表明:如果說改革進程的開始階段(1985—1988年)曾引發積極的反響並得到大多數俄羅斯人的支持,那麽改革的最後階段(1989—1991年)則隻得到四分之一居民的肯定,而三分之二的居民對改革持否定態度。目前這一比例變化不大。
總的來看,大眾評價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本次調查的數據說明:一些人因所宣布的改革的主要目標和改革的實際結果(首先是在社會經濟領域)不一樣而失望,另一些人則對改革的方式、它所採用的“方案”不滿。應該如何進行改革,這一問題不僅在當時使社會分裂,在今天仍然使俄羅斯社會分為各個集團。非常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支持走社會主義道路進行政治和社會經濟改造的人都比支持按資本主義方案進行改造的人多。
調查中還發現俄羅斯大眾意識所特有的一些奇怪現象。其中之一是,對整個改革主要持否定態度,同時又明確肯定改革時期的主要事件和進程。這首先是指當時米·戈巴契夫的外交倡議,在內政方麵則是指蘇聯社會的民主化。其實,與此密切相關的還有社會對改革的主要成果(尤其是人們獲得政治和經濟上的權利和自由)的一致評價。
調查表明,關於改革的最大損失和改革失敗的最重要原因這一問題在俄羅斯大眾意識中也有共識。主要的損失是:穩定喪失,道德淪喪,安全感、對未來的信心消失,國內秩序混亂,總之,至今仍令俄羅斯人惶惶不安的一切無疑也給他們對改革時期的態度留下消極烙印。
至於改革的挫折和失敗,大多數俄羅斯人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出一種所謂辯證的認識,既強調外部原因,也強調內部原因。這種認識也在向具體確定改革構想最終未能實現的內政原因方麵轉移。例如,我國相當多的公民一方麵注意到國家領導人有種種失誤,另一方麵也注意到社會本身對大規模的、深入的改造準備不足。
俄羅斯人由於受近20年來艱苦生活條件的影響,在對社會事件和進程的評價方麵變得更加慎重,他們對1991年8月那些命運攸關的日子的態度就可證明這一點。要是他們今天處在因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而發生的八月事件的旋渦中的話,大多數人都會採取中立立場,而且支持米·戈巴契夫的人會比支持鮑·葉爾欽的人多一些。
這裏無疑表現出葉爾欽改革時期造成的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消極後果,然而也表現出調查過程中發現的一種趨勢:如今俄羅斯人對米·戈巴契夫的工作的態度比對改革的總體態度更積極。還應當明確指出的是,積極評價米·戈巴契夫的是那些年紀較輕、文化水平較高、生活狀況較好、在經濟領域較為活躍的居民群體。
由於這些群體的人數不斷增多,後改革時期曾流傳甚廣的關於鮑·葉爾欽是米·戈巴契夫事業的繼承人的神話也已消失。調查的結果可以使人相信,在俄羅斯大眾意識中,米·戈巴契夫和鮑·葉爾欽這兩個人物已經徹底“分離”,同時,後者如今已被大多數居民視為背離戈巴契夫的改革所開闢的改革道路、走上徹底破壞俄羅斯社會的道路的政治領導人。
結束語
一位詩人說過,“麵對麵看不見,隔段距離看得清”,這話無疑說得對。本次調查結果表明,社會越是遠離改革時期,對我國歷史上這一複雜和充滿矛盾的時期的社會自省就越深刻。早在10年前,近一半俄羅斯人否定開始改革的必要性,隻有三分之一的居民支持在國內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如今情況發生了變化:堅信必須改革的人增加到50%,而否認國家和人民需要改革的人明顯減少。
如今在俄羅斯,究竟哪些人堅信20年前蘇聯在客觀上迫切需要對社會進行徹底革新呢?調查表明,今天社會上認為需要改革的人主要是年輕人和中年人,最有學識和最活躍的居民群體,首先是人文知識分子和企業家階層,大學生和公務員,工程技術人員。而反對改革的則是勞動技能和文化水平較低的居民階層,年紀較大的人,主要是農村居民、退休人員、工人。
在改革的堅定支持者中,對必須進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沒有大的異議。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因為人們的生活水平低,管理精英不能解決國家的緊迫問題,嚴重的經濟危機久久無法擺脫。
本次調查的結果是很能說明問題的,因為俄羅斯的中年人和老年人能盡量回憶和評價自己在改革初期和後期對改革的態度,並說出自己現在對改革的態度。由評價開始改革的必要性到事後評價實際進行改革的情況這一轉變表明:如果說改革進程的開始階段(1985—1988年)曾引發積極的反響並得到大多數俄羅斯人的支持,那麽改革的最後階段(1989—1991年)則隻得到四分之一居民的肯定,而三分之二的居民對改革持否定態度。目前這一比例變化不大。
總的來看,大眾評價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本次調查的數據說明:一些人因所宣布的改革的主要目標和改革的實際結果(首先是在社會經濟領域)不一樣而失望,另一些人則對改革的方式、它所採用的“方案”不滿。應該如何進行改革,這一問題不僅在當時使社會分裂,在今天仍然使俄羅斯社會分為各個集團。非常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支持走社會主義道路進行政治和社會經濟改造的人都比支持按資本主義方案進行改造的人多。
調查中還發現俄羅斯大眾意識所特有的一些奇怪現象。其中之一是,對整個改革主要持否定態度,同時又明確肯定改革時期的主要事件和進程。這首先是指當時米·戈巴契夫的外交倡議,在內政方麵則是指蘇聯社會的民主化。其實,與此密切相關的還有社會對改革的主要成果(尤其是人們獲得政治和經濟上的權利和自由)的一致評價。
調查表明,關於改革的最大損失和改革失敗的最重要原因這一問題在俄羅斯大眾意識中也有共識。主要的損失是:穩定喪失,道德淪喪,安全感、對未來的信心消失,國內秩序混亂,總之,至今仍令俄羅斯人惶惶不安的一切無疑也給他們對改革時期的態度留下消極烙印。
至於改革的挫折和失敗,大多數俄羅斯人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出一種所謂辯證的認識,既強調外部原因,也強調內部原因。這種認識也在向具體確定改革構想最終未能實現的內政原因方麵轉移。例如,我國相當多的公民一方麵注意到國家領導人有種種失誤,另一方麵也注意到社會本身對大規模的、深入的改造準備不足。
俄羅斯人由於受近20年來艱苦生活條件的影響,在對社會事件和進程的評價方麵變得更加慎重,他們對1991年8月那些命運攸關的日子的態度就可證明這一點。要是他們今天處在因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而發生的八月事件的旋渦中的話,大多數人都會採取中立立場,而且支持米·戈巴契夫的人會比支持鮑·葉爾欽的人多一些。
這裏無疑表現出葉爾欽改革時期造成的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消極後果,然而也表現出調查過程中發現的一種趨勢:如今俄羅斯人對米·戈巴契夫的工作的態度比對改革的總體態度更積極。還應當明確指出的是,積極評價米·戈巴契夫的是那些年紀較輕、文化水平較高、生活狀況較好、在經濟領域較為活躍的居民群體。
由於這些群體的人數不斷增多,後改革時期曾流傳甚廣的關於鮑·葉爾欽是米·戈巴契夫事業的繼承人的神話也已消失。調查的結果可以使人相信,在俄羅斯大眾意識中,米·戈巴契夫和鮑·葉爾欽這兩個人物已經徹底“分離”,同時,後者如今已被大多數居民視為背離戈巴契夫的改革所開闢的改革道路、走上徹底破壞俄羅斯社會的道路的政治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