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頁
奔向自由:戈巴契夫改革二十年後的評說 作者:[俄羅斯]戈巴契夫基金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33]《衛報》2001年8月18日。
[34]p.朱偉勒《總統權力與總統性格》(載於《解讀戈巴契夫》,約瑟夫·l.維辛斯基編輯,1993年版,第71頁)。
[35]《莫斯科新聞》1990年第45期。
[36]塔·伊·紮斯拉夫斯卡婭《俄羅斯社會的社會變形》,載於《事業》,莫斯科2002年版,第110—111頁。
[37]同上,第113頁。
[38]尤·列瓦達《回顧走過的路和考慮不周的東西:1987—2000年》
[39]塔·伊·紮斯拉夫斯卡婭《俄羅斯社會的社會變形》,載於《事業》,莫斯科2002年版,第106頁。
[40]“年度女人”問題在1988年還不太普及。然而賴·馬·戈爾巴喬娃已位居第三位(2%的受訪者),處於第一位的是瑪·柴契爾(8%)。
[41]處於第二位的安·德·薩哈羅夫與米·謝·戈巴契夫有很大差距,59%的受訪者贊同他的活動(45%的人完全贊同,14%的人部分贊同)。幾乎同樣多的受訪者(58%)贊同鮑·葉爾欽的活動,但比例不同(29%的人完全贊同,29%的人部分贊同)。2000101100.html
[42]В.h.伊萬諾夫《我們的社會自我感覺》,載於《論據與事實》1988年第1期。
[43]同上。
[44]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所作的調查。
[45]塔·伊·紮斯拉夫斯卡婭《論改革的社會管理戰略》,載於尤·尼·阿法納西耶夫主編的《別無選擇》,莫斯科:進步出版社1988年版,第41—42頁。
[46]尼·尼·莫伊謝耶夫《不通教堂,要路何用》,載於《別無選擇》,第52、61頁。
[47]朱·克耶紮《別了,俄羅斯》,莫斯科:蓋亞出版社1998年版,第66—67頁。
[48]尤·列瓦達前引書。
[49]同上。
《奔向自由》 第三部分 歐洲人和美國人評價的異同(7)
[50]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所作的調查。
[51]2004年2月26日居民調查。“社會輿論”基金會。90_13412/978_13557/d040815
[52]n.А.克利莫夫,“社會輿論”基金會,2001年。
[53]2004年2月26日居民調查。“社會輿論”基金會。/90_13412/978_13557/d040815
[54]同上。
[55]阿·布朗前引書,第5頁。
俄羅斯人20年後看改革這裏發表的是經過刪節的報告。
米哈伊爾·戈爾什科夫弗拉基米爾·佩圖霍夫
導言
長期以來,關於改革時期利與弊的爭論基本上是權威性的,爭論者隻是少數專家,首先是政治學家、經濟學家、哲學家、國際問題專家。這樣做未必正確。隻要翻看一下政治精英和學術泰鬥們討論改革問題的材料,就會得出一個結論,這些材料中明顯缺少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這就是各階層民眾的看法。正因為如此,當了解到在改革20年之際社會上再次掀起關注這一歷史時期、認識其後果和影響、明確其對我國以後發展的作用和重要性的浪潮時,俄羅斯科學院社會綜合研究所的學者們決定重新填補出現的空白,進行一次全俄社會輿論的社會調查。調查大綱完全出於一個主要目的——搞清當代俄羅斯社會對改革時期一些重要方麵的看法。[1]
調查由俄羅斯科學院社會綜合研究所在2005年1—2月進行,採用的是有代表性抽樣調查方法,受訪者共1750人,分別居住在我國各個行政經濟區(按照統計學上的區域劃分)。對主要社會人口和社會職業群體的代表進行了定額抽樣調查。按大城市、州中心城市、地區城市和村鎮的人口比例調查了68個居民點。
研究改革這樣的題目自然會遇到一個問題:改革在多大程度上是合理的?在評價國內歷史這一充滿矛盾的時期的歷史重要性時,在認識和確定這一時期的成果和失敗以及對我國今後發展的影響程度時,是否有必要訴諸社會輿論?
對於社會學家(不僅僅是社會學家)來說,這個問題基本上是個傳統問題,而且它與對社會輿論權威性的限度的認識有關。社會輿論對某一問題的看法也許不完全符合(有時甚至完全不符合)客觀情況這一事實,根本不妨礙社會輿論作為主觀實在而存在。問題在於,雖然社會輿論就其性質來說是一種主觀現象,但就其對人們意識和行為的影響來說,就其對重要社會群體實際活動動機的作用力來說,它已經是一種促進因素,一種客觀現象。社會輿論也是一種傳承歷史知識、歷代人的經驗和傳統的社會心理機製。毫無疑問,不能不考慮到這一點。
俄羅斯人對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的方案的評價
到1980年代中,蘇聯已處於嚴重的經濟、社會、精神道德和政治危機之中。政權的威信下降,越來越多的居民階層以及相當一部分精英對政府表示不滿。正因為如此,20年前在蘇聯開始的改革被社會上很多人視為期盼已久的事情,視為實現沒有忘記1950—1960年代“解凍”(後來被1970年代末的所謂“停滯”所取代)的幾代人願望的機會。從我們調查的結果來看,如今有近50%的俄羅斯人認為,到米·戈巴契夫上台執政時,如不進行大規模的、深入的改革,蘇聯已經無法繼續存在下去,目前有46%的國人相信改革非常必要,應該開始改革。認為不應該開始改革的人占35%。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我們這次調查的結果與“社會輿論”基金會1995年的調查數據進行比較,就可以發現,近10年來,堅信改革很有必要的人數有所增加(由40%增加到46%),而認為改革沒有必要的俄羅斯人明顯減少(由45%減少到35%)。(見圖1)
[34]p.朱偉勒《總統權力與總統性格》(載於《解讀戈巴契夫》,約瑟夫·l.維辛斯基編輯,1993年版,第71頁)。
[35]《莫斯科新聞》1990年第45期。
[36]塔·伊·紮斯拉夫斯卡婭《俄羅斯社會的社會變形》,載於《事業》,莫斯科2002年版,第110—111頁。
[37]同上,第113頁。
[38]尤·列瓦達《回顧走過的路和考慮不周的東西:1987—2000年》
[39]塔·伊·紮斯拉夫斯卡婭《俄羅斯社會的社會變形》,載於《事業》,莫斯科2002年版,第106頁。
[40]“年度女人”問題在1988年還不太普及。然而賴·馬·戈爾巴喬娃已位居第三位(2%的受訪者),處於第一位的是瑪·柴契爾(8%)。
[41]處於第二位的安·德·薩哈羅夫與米·謝·戈巴契夫有很大差距,59%的受訪者贊同他的活動(45%的人完全贊同,14%的人部分贊同)。幾乎同樣多的受訪者(58%)贊同鮑·葉爾欽的活動,但比例不同(29%的人完全贊同,29%的人部分贊同)。2000101100.html
[42]В.h.伊萬諾夫《我們的社會自我感覺》,載於《論據與事實》1988年第1期。
[43]同上。
[44]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所作的調查。
[45]塔·伊·紮斯拉夫斯卡婭《論改革的社會管理戰略》,載於尤·尼·阿法納西耶夫主編的《別無選擇》,莫斯科:進步出版社1988年版,第41—42頁。
[46]尼·尼·莫伊謝耶夫《不通教堂,要路何用》,載於《別無選擇》,第52、61頁。
[47]朱·克耶紮《別了,俄羅斯》,莫斯科:蓋亞出版社1998年版,第66—67頁。
[48]尤·列瓦達前引書。
[49]同上。
《奔向自由》 第三部分 歐洲人和美國人評價的異同(7)
[50]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所作的調查。
[51]2004年2月26日居民調查。“社會輿論”基金會。90_13412/978_13557/d040815
[52]n.А.克利莫夫,“社會輿論”基金會,2001年。
[53]2004年2月26日居民調查。“社會輿論”基金會。/90_13412/978_13557/d040815
[54]同上。
[55]阿·布朗前引書,第5頁。
俄羅斯人20年後看改革這裏發表的是經過刪節的報告。
米哈伊爾·戈爾什科夫弗拉基米爾·佩圖霍夫
導言
長期以來,關於改革時期利與弊的爭論基本上是權威性的,爭論者隻是少數專家,首先是政治學家、經濟學家、哲學家、國際問題專家。這樣做未必正確。隻要翻看一下政治精英和學術泰鬥們討論改革問題的材料,就會得出一個結論,這些材料中明顯缺少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這就是各階層民眾的看法。正因為如此,當了解到在改革20年之際社會上再次掀起關注這一歷史時期、認識其後果和影響、明確其對我國以後發展的作用和重要性的浪潮時,俄羅斯科學院社會綜合研究所的學者們決定重新填補出現的空白,進行一次全俄社會輿論的社會調查。調查大綱完全出於一個主要目的——搞清當代俄羅斯社會對改革時期一些重要方麵的看法。[1]
調查由俄羅斯科學院社會綜合研究所在2005年1—2月進行,採用的是有代表性抽樣調查方法,受訪者共1750人,分別居住在我國各個行政經濟區(按照統計學上的區域劃分)。對主要社會人口和社會職業群體的代表進行了定額抽樣調查。按大城市、州中心城市、地區城市和村鎮的人口比例調查了68個居民點。
研究改革這樣的題目自然會遇到一個問題:改革在多大程度上是合理的?在評價國內歷史這一充滿矛盾的時期的歷史重要性時,在認識和確定這一時期的成果和失敗以及對我國今後發展的影響程度時,是否有必要訴諸社會輿論?
對於社會學家(不僅僅是社會學家)來說,這個問題基本上是個傳統問題,而且它與對社會輿論權威性的限度的認識有關。社會輿論對某一問題的看法也許不完全符合(有時甚至完全不符合)客觀情況這一事實,根本不妨礙社會輿論作為主觀實在而存在。問題在於,雖然社會輿論就其性質來說是一種主觀現象,但就其對人們意識和行為的影響來說,就其對重要社會群體實際活動動機的作用力來說,它已經是一種促進因素,一種客觀現象。社會輿論也是一種傳承歷史知識、歷代人的經驗和傳統的社會心理機製。毫無疑問,不能不考慮到這一點。
俄羅斯人對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的方案的評價
到1980年代中,蘇聯已處於嚴重的經濟、社會、精神道德和政治危機之中。政權的威信下降,越來越多的居民階層以及相當一部分精英對政府表示不滿。正因為如此,20年前在蘇聯開始的改革被社會上很多人視為期盼已久的事情,視為實現沒有忘記1950—1960年代“解凍”(後來被1970年代末的所謂“停滯”所取代)的幾代人願望的機會。從我們調查的結果來看,如今有近50%的俄羅斯人認為,到米·戈巴契夫上台執政時,如不進行大規模的、深入的改革,蘇聯已經無法繼續存在下去,目前有46%的國人相信改革非常必要,應該開始改革。認為不應該開始改革的人占35%。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我們這次調查的結果與“社會輿論”基金會1995年的調查數據進行比較,就可以發現,近10年來,堅信改革很有必要的人數有所增加(由40%增加到46%),而認為改革沒有必要的俄羅斯人明顯減少(由45%減少到35%)。(見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