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甚至超過對方做了許多無用的、危險的事,後來,當我們得知銷毀裝備幾乎要比製造它還昂貴時,這對我們產生了多大的影響。我國的軍事工業綜合體無疑有值得驕傲的高級設計成就,有些東西至今仍然有效,但政治領導人表現得很外行,沒有明確的戰略觀,過於受軍事工業綜合體眼前的興趣所左右,這一切是很久以後才明白的,這時“為提高進行不能進行的戰爭能力的荒唐鬥爭”已經結束,競賽結束時美國人在哪裏,我們又在哪裏呢?


    《奔向自由》 第二部分 ……這美好的三年(3)


    軍人對國家安全負責,甚至在改革第一個階段也沒有對這個論點提出過質疑,但因此自動地生產出越來越多的武器,達到目的的政治方法(關於“合理充足”、關於“雙方都安全或雙方都靠不住是否可能”的種種議論)不是國防部和黨中央有關部門的直接職責。


    我稍微詳細一點來談談這方麵一個簡單的例子——關於“先鋒”中程飛彈的故事,按西方的分類這種飛彈稱作ss-20飛彈,因為我國的飛彈名稱本身長期以來是保密的。從1950年代末起我國瞄準西歐的是中程飛彈p-12和p-14,它們使用液體燃料,安置在發射井裏,過了20年,該是換掉它們的時候了,很快部署了“先鋒”這種有三個核彈頭的能迅速移動的飛彈,而舊的飛彈並沒有被馬上撤走。裝備這種新武器是十分秘密的,因為當時就這件事同西方討論的想法本身都被認為是不可思議的。當然也不告訴本國人民。首先,人們指責我們難以理解的危險的非理性,因為沒有這些飛彈也有足夠的裝備不止一次毀滅歐洲大陸;其次是這個作為遏製手段的武器瞄準的是城市。對這些指責我們大概還可以忍受,但是美國人對我們反其道而行之。他們有了一個好藉口來部署他們的“潘興-2”這種第一批彈頭可以深入地下的高精確度核飛彈。換句話說,這種飛彈可以擊毀事前為特殊大人物準備好的地下掩體。現在得為自己易受傷害考慮考慮了,美國人是從他們在西歐的基地打擊我們,即實際上是到了跟前,飛近的時間縮到最短。


    美國人暗自得意洋洋還有一個原因:美國作為宗主國不會受到新的威脅,受害的是西歐的“人質”,由於我們的輕率行動而逼出新的撥款——真是再好不過了。


    美國人並沒有嚴格遵守對等原則,如果把一切一起算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不僅有美國的核裝備,而且還有法國和英國的核裝備,優勢仍然在西方一邊。例如,美國的母艦航空兵超過我們許多倍,加上從四麵八方包圍蘇聯的基地、潛水艇,其數量仍然遠多於蘇聯,如此等等。但美國佬不管我們的邏輯,正如安·葛羅米柯常說的,“對的不是有理的人,而是有權的人”。美國人從實力立場出發壓我們,要求在具體武器種類上也完全對等,而且運用這個論點時相當無賴,加之他們知道,法國人決不同意把自己的核潛力算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核潛力中。弗·密特朗總統考慮,要是蘇聯同美國達成了零點方案又該怎麽辦呢?法國人得放棄自己的威懾力量嗎?決不!英國人則推託說這純粹是美蘇雙邊的問題。


    用現代的用語說,想出這個公關策略很巧妙:1979年12月12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決定被認為是“雙重的”,他們說,要是1983年前我們達不成友好的協議,那麽在此後的兩年中美國就要在歐洲部署中程飛彈。先宣布了飛彈的數量:108枚“潘興-2”地地飛彈和464枚戰斧式艦載巡航飛彈。後一種飛彈也不是好禮物。我們盤算了大約有一年,終於參加了提議的談判,但是談判進行得馬馬虎虎。“有什麽可談的?我們有飛彈,而他們沒有。”據我所知,當時的外交部長的這個論據在其他政治局委員看來是不可動搖的。要是他們有了呢?不會有的,因為西歐人不想在他們那裏有一塊吸引蘇聯核裝藥的磁鐵。請看看反戰運動有多大,擁護和平的力量有多大!不必說這是又一次計算錯誤。


    我們的權威人士再三要西歐政治家們放心,說蘇聯針對西歐增加武器裝備“是憑空編造的謊言”,可是西歐並不相信我們。盡管歐洲大陸那一端確實不想要新的飛彈,但聯邦德國、英國、義大利、比利時和荷蘭這五個國家中隻有荷蘭沒讓部署飛彈。關於這件事下麵再談。


    時光飛逝,1983年10月按原來說的那樣美國開始部署中程飛彈。我們關上了門(“不能進行毫無結果的談判”),但這並未給我們帶來榮耀。一年多後我們又重返談判桌旁。不錯,這一回為了不失麵子,把中程武器和戰略武器及太空武器放在一個條約裏。又過了一年,我們把這些武器分開了,把中程飛彈又單列出去。最後,1987年12月8日蘇聯和美國在華盛頓締結條約,條約規定蘇聯(共5種型號1752枚飛彈)和美國(3種型號共859枚飛彈)銷毀中程和短程飛彈,條約中包含的“零點”接近於美國人在1981年提出的建議。


    改革的領導人為了這個條約挨了多少罵:為什麽我們該銷毀的飛彈多一倍?很少有人記得那句話:“有什麽可談的?我們有飛彈,而他們沒有。”很少有人記得,失去了多少時間,白白浪費了多少精力和財力,當然可以繼續玩那些遊戲,強化殺傷性精確武器的直接威脅,同時加重難以忍受的軍備競賽的重擔。該是拿出勇氣收住腳步的時候了。因此米·謝·戈巴契夫在這一方麵也該來糾正前任領導人的差錯。要是這方麵付出了代價,那比較公正地更多應該算在那些前幾十年把我國帶入絕境的人的帳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奔向自由:戈巴契夫改革二十年後的評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俄羅斯]戈巴契夫基金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俄羅斯]戈巴契夫基金會並收藏奔向自由:戈巴契夫改革二十年後的評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