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看來最難做到的是承認自己的觀點有了重大變化。我們中的每一個人都以為,隻有他才一貫堅持一個(當然是正確的)立場,而同胞們“毫無道理地”不願傾聽他的忠告,才導致國家發生災難。但是,不管有多麽困難,我們應該學會對自己的觀點和行動作誠實的分析,我甚至要說是無情的分析,我們隻有這樣才能對過去和現在發生的事態真正有所理解。


    例如,改革前夕和改革初期經濟學界的情勢。有一種陳詞濫調說道,在經濟學界學術“對抗”是發生在“察戈洛夫派教條主義者”和主張發展市場(或如當時所說的“商品—貨幣的”)關係的“進步”經濟學家之間的。這個評價同其他任何陳詞濫調一樣過於簡單化。


    對於教育培養過我的“察戈洛夫學派”來說,他們確實把社會主義製度下的“商品—貨幣關係”看做是次要的東西。我們中當然很少有人贊同h.В.黑辛教授的極端立場,因為他認為社會主義和商品關係根本不相容。當時占統治地位的是一種比較溫和的觀點:商品關係在“計劃性時代”發展時,在特定的經濟組織形式框架內帶有從屬的性質。“有計劃地利用價值規律”的必要性被看做是對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現實的“生產社會化”)還不足以使計劃形式全麵實行統治的證明。社會主義企業的經濟核算相應地被說成是社會發展的這一階段上經濟機製的重要因素,其任務是保證在計劃性務必占統治地位的情況下“計劃性和商品性”的有效結合。


    今天來批評這種立場很容易,但我以為重要的是應該注意到這種立場包含的合理內核,遺憾的是,在戈巴契夫改革時期開始的改造過程中忽略了這一合理內核,這裏指的是對一切經濟體係尤其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今天我們所說的“指令性經濟”)的整個性質的理解。正因為如此,“察戈洛夫派”不否認有可能甚至有必要把市場因素移植到當時的經濟體係中去,密切注意不要“從量變到質變”,即防止計劃經濟管理體係本身遭到破壞。


    從方法論角度看,蘇聯經濟學界的這一派接近於西方的新古典主義者,因為兩派都賦予占統治地位的所有製類型和經濟聯繫形式以重要的意義(新古典主義者迄今仍然如此)。符號當然是截然相反的:“察戈洛夫派”的理想是公有製和計劃性,而新古典主義者的理想則是私有製和市場。順便提一下,我在蘇聯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體係經濟研究所的同事o.А.濟紮早在改革之前就注意到了這一點。


    “商品派”無疑正確地確定了蘇聯經濟發展的總向量——向非集中化運動,加強市場機製的影響,提高經濟體係的靈活性。他們感覺到不擺脫中央集權的行政指令管理體製,改善經濟狀況的嚐試將一事無成。同時他們並不懷疑社會主義經濟的計劃性質,因為他們隻提改變它的性質(從行政指令體製走向“經濟”體製)。“商品派”相應地並沒有像“察戈洛夫派”那樣把計劃性和商品性實際上對立起來。在他們看來,擴大企業的經營權,加上實行規範的計劃方法和完善價格形成,就應能保證社會主義生產的效率有一個質的提高。對於“蘇聯的商品派”來說,所有製問題無足輕重,因此他們並不要求放棄公有製的統治。這一立場使他們同西方主張趨同論的人接近。


    但有一點十分重要。我們從今天的立場出發應該承認,“察戈洛夫派”也好,“商品派”也好,都為普遍的關於市場經濟本質的錯誤觀念所左右。他們以為,隻要取消國家計劃委員會以及經濟體製中垂直聯繫的統治地位,把主要經濟決策權交給企業,市場機製(“價值規律”)就會充分發揮作用。他們對待這一前景的態度迥然不同並不重要。涉及經濟主體形成真正的市場動機、建立保證生產要素注入利潤最大部門的市場經濟架構等關鍵問題,實際上仍然在蘇聯經濟學界的視野之外。匈牙利傑出的學者雅·科爾奈總結匈牙利改革經驗的《短缺經濟學》一書並沒有真正被讀懂,因為書中恰好談到管理的非集中化這個形成市場的條件是必要的,但還不夠。


    令人感興趣的是探究在快速發展的改革進程中蘇聯經濟學界的這種狀態是如何形成的。


    我們從不會引起爭論的事情談起。到1980年代中我們有許多人多多少少認識到,“再也不能這樣生活了”,當時已經清楚,我國社會在各個不同領域中都遇到了嚴重問題,使我們擔心的不僅是處於停滯狀態的經濟,而且還有達到危機狀態的嚴重的言行脫節、社會的受教育程度和生活中陳腐的繁文縟節之間格格不入。而且在改革開始之前對這些問題的討論就已經超出“廚房”的範圍。舉一個個別的例子,但在我看來,這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也許是1984年秋,也許是1985年初,我當時作為蘇聯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體係經濟研究所的代表在蘇聯駐羅馬尼亞大使館任職,有一次使館外交人員黨員會議“根據下麵的倡議”,憂心忡忡地討論了關於蘇聯“雙重思維”已達到危險程度的問題。應該指出,大使館此前就經常向中央報送過不少嘲笑尼·齊奧塞斯庫時代羅馬尼亞假民主製度偽善性質的“雙重用途”文件,藉助“兄弟國家”的經驗含沙射影是一回事,而公開對本國相應問題進行討論則是另一回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奔向自由:戈巴契夫改革二十年後的評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俄羅斯]戈巴契夫基金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俄羅斯]戈巴契夫基金會並收藏奔向自由:戈巴契夫改革二十年後的評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