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奔向自由:戈巴契夫改革二十年後的評說 作者:[俄羅斯]戈巴契夫基金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21]參看戈巴契夫基金會檔案,《阿·切爾尼亞耶夫1991年8月2日所作的米·謝·戈巴契夫口述文章的記錄》。
[22]參看瓦·紮格拉金和瓦·梅德韋傑夫在戈巴契夫基金會2004年11月26日“圓桌會議”上的講話《教科書對改革歷史闡述的若幹問題》,戈巴契夫基金會網站:。
[23]參看戈巴契夫基金會檔案,1號全宗,4號目錄,1992年3月8日。
[24]米·謝·戈巴契夫《在“走向新文明”方案國際會議上的講話》,載於《戈巴契夫基金會著作集》第1卷,莫斯科2000年版,第9頁和第13頁。
[25]參看米·謝·戈巴契夫《論全球人道主義。在社會黨國際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1992年9月16日),載於《艱難決策年代》,莫斯科1993年版,第330頁等。
[26]《尚未結束的歷史——戈巴契夫訪讀錄》(修訂版)第183—189頁。
[27]參看戈巴契夫1992年3月8日在慕尼黑室內劇院的演講,戈巴契夫基金會檔案,1號全宗,4號目錄,1992年3月8日。
[28]《真理報》1991年8月22日。
[29]根·安·久加諾夫《論俄羅斯人和俄羅斯》,莫斯科:青年近衛軍出版社2004年版,第67、178—180頁等。
[30]葉·蓋達爾《失敗與勝利的日子》,莫斯科:瓦格裏烏斯出版社1997年版,第9頁。
[31]伊·弗羅揚諾夫《破壞建築學》,載於《文學報》2005年第5號第11版。
[32]參看葉爾欽在紐約大學的講演,轉引自1991年7月9日《真理報》。
[33]參看戈巴契夫基金會檔案,《米·謝·戈巴契夫與瓦·梅德韋傑夫和阿·切爾尼亞耶夫在福羅斯時的談話》,1991年8月7、10和13日。
《奔向自由》 第一部分 從華盛頓看到的改革(1)
從華盛頓看到的改革(1985—1991年)
[美]傑克·馬特洛克
盡管當時情報機關的一些分析人員預言,維克托·格裏申將接替康斯坦丁·契爾年科繼任蘇共中央總書記一職,大多數美國官方人士對契爾年科逝世後蘇共中央委員會於1985年3月選舉米哈伊爾·戈巴契夫擔任此職並不感到驚奇。顯然,勃列日涅夫一代領導人已無力解決國家的問題,問題變得越來越多。無疑,選舉一位代表較年輕一代的領導人符合國家利益,不這樣做蘇聯就無法恢復在其以往的歷史時期中特有的進程。人們的感覺是,米哈伊爾·戈巴契夫是國家領導人一職的天然候選人,他幾乎比大多數政治局委員年輕30歲,作為政治局委員兼中央書記,他符合我們所說的擔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最起碼要求,此外,他看來還非正式地履行了“第二書記”的職責,因為據說在契爾年科不在時由他來主持政治局會議。
但並非所有分析人員都相信戈巴契夫將成為契爾年科的繼承人。安德羅波夫逝世後契爾年科的當選似乎證明,勃列日涅夫一代的代表人物將不顧國家的實際利益,至死抓住政權不放,然而戈巴契夫1984年12月對倫敦的訪問使人們想到,蘇聯領導層或許有意選舉戈巴契夫為下一任總書記。
羅納德·裏根總統對戈巴契夫就任蘇聯領導人感到高興,至少從1983年起他就希望會晤在任的蘇聯領導人並開創消弭分歧和停止軍備競賽的進程,但由於戈巴契夫的幾位前任身體欠佳,也由於他們推行的對外政策缺少靈活性,這樣的會晤是無法實現的。但由於大家都知道戈巴契夫比他的幾位前任年輕,身體健康,精力充沛,裏根產生了他們不久就會見麵的希望。他派副總統喬治·布希和國務卿喬治·舒爾茨前往莫斯科參加契爾年科的葬禮,在會見戈巴契夫時他們轉達了裏根邀請他訪問華盛頓的口信。
回到華盛頓之後副總統布希和國務卿舒爾茨報告說,戈巴契夫給他們留下的印象是,他是一個頭腦清晰、熟悉情況的人,當然,戈巴契夫隻字未提他打算對蘇聯對外政策作某些改變,但看來這個人與他的幾位前任不同,他善於獨立思考,而不是簡單地照講稿宣讀給他準備好的講話稿。布希和舒爾茨贊同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柴契爾在戈巴契夫訪問倫敦之後對他作出的評價:西方可以跟這個人打交道。
當時沒有人存有幻想,認為戈巴契夫容易對付,相反,一些人認為他將比其前任更強硬。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阿瑟·哈特曼1985年4月給裏根總統的情況通報中說,戈巴契夫“眼界狹隘,觀點陳舊”,總之在一定時間內他將忙於鞏固自己的權力,舒爾茨報告也指出,戈巴契夫可能比其前任“更危險”,因為他沒有他們所固有的某些缺點。這次談話之後裏根在其日記中寫道:“比起其他領導人來,戈巴契夫不是更容易而是更難對付。”
盡管如此,裏根仍非常希望會晤戈巴契夫並開始對話,因為他相信,停止軍備競賽,蘇聯國家向外部影響開放,進行改革使國家更民主、對鄰國的威脅減少,這符合蘇聯的利益。而且裏根總統希望能在華盛頓會晤戈巴契夫以便向他展示美國的一些東西,但當戈巴契夫予以拒絕並建議在其他地方會晤時,裏根同意1985年11月在日內瓦會晤。
[22]參看瓦·紮格拉金和瓦·梅德韋傑夫在戈巴契夫基金會2004年11月26日“圓桌會議”上的講話《教科書對改革歷史闡述的若幹問題》,戈巴契夫基金會網站:。
[23]參看戈巴契夫基金會檔案,1號全宗,4號目錄,1992年3月8日。
[24]米·謝·戈巴契夫《在“走向新文明”方案國際會議上的講話》,載於《戈巴契夫基金會著作集》第1卷,莫斯科2000年版,第9頁和第13頁。
[25]參看米·謝·戈巴契夫《論全球人道主義。在社會黨國際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1992年9月16日),載於《艱難決策年代》,莫斯科1993年版,第330頁等。
[26]《尚未結束的歷史——戈巴契夫訪讀錄》(修訂版)第183—189頁。
[27]參看戈巴契夫1992年3月8日在慕尼黑室內劇院的演講,戈巴契夫基金會檔案,1號全宗,4號目錄,1992年3月8日。
[28]《真理報》1991年8月22日。
[29]根·安·久加諾夫《論俄羅斯人和俄羅斯》,莫斯科:青年近衛軍出版社2004年版,第67、178—180頁等。
[30]葉·蓋達爾《失敗與勝利的日子》,莫斯科:瓦格裏烏斯出版社1997年版,第9頁。
[31]伊·弗羅揚諾夫《破壞建築學》,載於《文學報》2005年第5號第11版。
[32]參看葉爾欽在紐約大學的講演,轉引自1991年7月9日《真理報》。
[33]參看戈巴契夫基金會檔案,《米·謝·戈巴契夫與瓦·梅德韋傑夫和阿·切爾尼亞耶夫在福羅斯時的談話》,1991年8月7、10和13日。
《奔向自由》 第一部分 從華盛頓看到的改革(1)
從華盛頓看到的改革(1985—1991年)
[美]傑克·馬特洛克
盡管當時情報機關的一些分析人員預言,維克托·格裏申將接替康斯坦丁·契爾年科繼任蘇共中央總書記一職,大多數美國官方人士對契爾年科逝世後蘇共中央委員會於1985年3月選舉米哈伊爾·戈巴契夫擔任此職並不感到驚奇。顯然,勃列日涅夫一代領導人已無力解決國家的問題,問題變得越來越多。無疑,選舉一位代表較年輕一代的領導人符合國家利益,不這樣做蘇聯就無法恢復在其以往的歷史時期中特有的進程。人們的感覺是,米哈伊爾·戈巴契夫是國家領導人一職的天然候選人,他幾乎比大多數政治局委員年輕30歲,作為政治局委員兼中央書記,他符合我們所說的擔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最起碼要求,此外,他看來還非正式地履行了“第二書記”的職責,因為據說在契爾年科不在時由他來主持政治局會議。
但並非所有分析人員都相信戈巴契夫將成為契爾年科的繼承人。安德羅波夫逝世後契爾年科的當選似乎證明,勃列日涅夫一代的代表人物將不顧國家的實際利益,至死抓住政權不放,然而戈巴契夫1984年12月對倫敦的訪問使人們想到,蘇聯領導層或許有意選舉戈巴契夫為下一任總書記。
羅納德·裏根總統對戈巴契夫就任蘇聯領導人感到高興,至少從1983年起他就希望會晤在任的蘇聯領導人並開創消弭分歧和停止軍備競賽的進程,但由於戈巴契夫的幾位前任身體欠佳,也由於他們推行的對外政策缺少靈活性,這樣的會晤是無法實現的。但由於大家都知道戈巴契夫比他的幾位前任年輕,身體健康,精力充沛,裏根產生了他們不久就會見麵的希望。他派副總統喬治·布希和國務卿喬治·舒爾茨前往莫斯科參加契爾年科的葬禮,在會見戈巴契夫時他們轉達了裏根邀請他訪問華盛頓的口信。
回到華盛頓之後副總統布希和國務卿舒爾茨報告說,戈巴契夫給他們留下的印象是,他是一個頭腦清晰、熟悉情況的人,當然,戈巴契夫隻字未提他打算對蘇聯對外政策作某些改變,但看來這個人與他的幾位前任不同,他善於獨立思考,而不是簡單地照講稿宣讀給他準備好的講話稿。布希和舒爾茨贊同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柴契爾在戈巴契夫訪問倫敦之後對他作出的評價:西方可以跟這個人打交道。
當時沒有人存有幻想,認為戈巴契夫容易對付,相反,一些人認為他將比其前任更強硬。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阿瑟·哈特曼1985年4月給裏根總統的情況通報中說,戈巴契夫“眼界狹隘,觀點陳舊”,總之在一定時間內他將忙於鞏固自己的權力,舒爾茨報告也指出,戈巴契夫可能比其前任“更危險”,因為他沒有他們所固有的某些缺點。這次談話之後裏根在其日記中寫道:“比起其他領導人來,戈巴契夫不是更容易而是更難對付。”
盡管如此,裏根仍非常希望會晤戈巴契夫並開始對話,因為他相信,停止軍備競賽,蘇聯國家向外部影響開放,進行改革使國家更民主、對鄰國的威脅減少,這符合蘇聯的利益。而且裏根總統希望能在華盛頓會晤戈巴契夫以便向他展示美國的一些東西,但當戈巴契夫予以拒絕並建議在其他地方會晤時,裏根同意1985年11月在日內瓦會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