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奔向自由:戈巴契夫改革二十年後的評說 作者:[俄羅斯]戈巴契夫基金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知識界、包括莫斯科以外的知識界以及一部分把自己歸入進步人士的黨和國家機關同僚中,戈巴契夫很快就被視為最被看好的有望填補黨和國家首腦職位空缺的人,這種看法在更廣泛的輿論界也很普遍。在隨後的幾年內這種看法進一步得到確定。因此,當1985年3月決定性的權力槓桿移交到戈巴契夫手中時,人們的反應不單單是贊成,而且多半是歡欣鼓舞,他所提出的、在進一步發展之後被稱作“改革”的方針也受到極大好評。
當然,蘇聯居民不同的階層和群體都把各自的特殊利益與戈巴契夫的改革方針相聯繫,這些利益有時是與戈巴契夫改革的方針相吻合的,而更多情況下是不相符的。但這一點後來才被發現。
改革的批評家們直到現在仍對“改革”的倡導者進行指責,說他在進行決定千百萬人命運的改造時,並未拿出妥善安排改造的各階段並考慮到其綜合後果的詳細製定的行動計劃。如果不把這種批評看成是針對不明真相者的明顯的宣傳(“煽動”)提綱、而看成是一種真實觀點的話,就可以對其作出以下回答。在整個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一次對社會結構和社會製度的重大和深刻的改造是按列·尼·托爾斯泰筆下諷刺的奧地利將軍的“第一縱隊進發,第二縱隊進發”等思維方式進行的。任何一次社會動盪,如對經濟製度、政治權力和管理體製的重大改造,通常都基於一種總的價值方針,這種價值方針在行動起來的群眾的自發創造中發生變化、得到補充或更新,這種創造的內涵是不能具體預測的,就連星相家也無能為力。一般來說,所發生事情的來龍去脈都是描寫這件事情的歷史學家事後所加。
改革的倡導者及其戰友有沒有價值方針呢?當然有,它反映出社會的主導情緒,要求對經濟和社會政治製度加以改變,既要保留過去所取得的一切積極成果,又要使國家和人民免除由於製度潛力消耗殆盡以及政權蛻化而產生的上述疾患,因此,戈巴契夫時期改革頭幾年的流行口號是:“更多的民主,更多的社會主義”,“具有人的麵貌的社會主義”。
具體來講就是要把蘇聯社會變成自由的人的社會,這種社會建立在人道主義、人民政權和社會公正的原則之上,以能使人人當家作主並無限發揮主動性的多種所有製形式為基礎,保障一切民族的實際平等和人的充分權利,並容納人類最優秀的民主成果。
上述方針反映出戈巴契夫倡導的改革的豐富內涵並在最初得到社會的充分支持。
至於說戈巴契夫及其戰友在當時對實現目標的手段的認識,確實沒有也不可能有。這種認識是隨著在改造的道路上前進,隨著解決出現的問題和克服意想不到的障礙,隨著社會情緒變化而逐漸形成的,如果說最初以為隻是要糾正社會機體的某些變形,那麽後來才清楚必須對整個社會大廈——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進行徹底改造。
對外政策方麵的行動綱領最為顯著。必須毫不拖延地立即製止國際緊張局勢的加劇,結束軍備競賽、尤其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競賽;需要調整在冷戰過程中與世界許多主要國家惡化了的關係;急需革新與華沙條約國的關係;需要校正與所謂“第三世界”許多國家的關係;在這方麵必須首先結束蘇聯軍隊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
為了完成上述任務需要有對國際局勢的全新視點,提出新穎獨到的建議,表現出靈活性並願意妥協,這些因素在當時都具備(“新政治思維”構想)。
經濟和國內政策方麵的改變要複雜一些,這些方麵所積聚的問題的複雜性隨著解決這些問題的每一步驟漸漸表現出來。
當時在經濟領域最初隻是提出爭取有一些改善,增加對工業生產的投資以適應科技革命的需求(“加速政策”);然而現行機製卻沒有發揮作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的慣性,扼殺了當時為實現經濟現代化的一切嚐試,對經營機製改革的嚐試也無果而終。
在這方麵尤為顯著的是,必須利用市場機製作為經濟發展的刺激手段,因此需要重新考慮經濟發展戰略,尤其是要扶持合作社和私人經營活動。
然而,尋求有效解決經濟問題的辦法的舉動,卻引起管理機關一部分有保守傾向的人的頑固抵製,在黨和國家最上層中也有人為其撐腰,這種抵製力量的勢頭很大,甚至威脅到改革及其支持者的命運。因此,在幹部問題上作出重大決策已勢在必行,並且迫切需要對政治體製進行深入改造。即將發生的政治改革的前兆是逐漸放開對大眾傳媒的嚴格控製(“公開性政策”),其目的在於加強反饋機製並使居民積極支持經濟和政治改造。蘇聯黨的機關對國家權力機構的控製隨之削弱,後來徹底消失。下一個階段進行了差額選舉——首先是蘇聯最高蘇維埃選舉,爾後是俄羅斯聯邦和其他各加盟共和國的最高蘇維埃選舉。
經過改革,蘇聯的國家代表機關和權力機構的關係發生了徹底改變,權力機構要向蘇維埃報告工作,蘇維埃則變為議會型組織;蘇聯憲法中取消了規定國內唯一存在的政黨——蘇聯共產黨的領導作用的第6條。
還曾致力於通過革新整個聯盟的內容和結構來根本改善各加盟共和國與全國中央的關係,為此經過長期和反覆的討論,起草了大多數加盟共和國所能接受的新聯盟條約草案。
當然,蘇聯居民不同的階層和群體都把各自的特殊利益與戈巴契夫的改革方針相聯繫,這些利益有時是與戈巴契夫改革的方針相吻合的,而更多情況下是不相符的。但這一點後來才被發現。
改革的批評家們直到現在仍對“改革”的倡導者進行指責,說他在進行決定千百萬人命運的改造時,並未拿出妥善安排改造的各階段並考慮到其綜合後果的詳細製定的行動計劃。如果不把這種批評看成是針對不明真相者的明顯的宣傳(“煽動”)提綱、而看成是一種真實觀點的話,就可以對其作出以下回答。在整個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一次對社會結構和社會製度的重大和深刻的改造是按列·尼·托爾斯泰筆下諷刺的奧地利將軍的“第一縱隊進發,第二縱隊進發”等思維方式進行的。任何一次社會動盪,如對經濟製度、政治權力和管理體製的重大改造,通常都基於一種總的價值方針,這種價值方針在行動起來的群眾的自發創造中發生變化、得到補充或更新,這種創造的內涵是不能具體預測的,就連星相家也無能為力。一般來說,所發生事情的來龍去脈都是描寫這件事情的歷史學家事後所加。
改革的倡導者及其戰友有沒有價值方針呢?當然有,它反映出社會的主導情緒,要求對經濟和社會政治製度加以改變,既要保留過去所取得的一切積極成果,又要使國家和人民免除由於製度潛力消耗殆盡以及政權蛻化而產生的上述疾患,因此,戈巴契夫時期改革頭幾年的流行口號是:“更多的民主,更多的社會主義”,“具有人的麵貌的社會主義”。
具體來講就是要把蘇聯社會變成自由的人的社會,這種社會建立在人道主義、人民政權和社會公正的原則之上,以能使人人當家作主並無限發揮主動性的多種所有製形式為基礎,保障一切民族的實際平等和人的充分權利,並容納人類最優秀的民主成果。
上述方針反映出戈巴契夫倡導的改革的豐富內涵並在最初得到社會的充分支持。
至於說戈巴契夫及其戰友在當時對實現目標的手段的認識,確實沒有也不可能有。這種認識是隨著在改造的道路上前進,隨著解決出現的問題和克服意想不到的障礙,隨著社會情緒變化而逐漸形成的,如果說最初以為隻是要糾正社會機體的某些變形,那麽後來才清楚必須對整個社會大廈——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進行徹底改造。
對外政策方麵的行動綱領最為顯著。必須毫不拖延地立即製止國際緊張局勢的加劇,結束軍備競賽、尤其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競賽;需要調整在冷戰過程中與世界許多主要國家惡化了的關係;急需革新與華沙條約國的關係;需要校正與所謂“第三世界”許多國家的關係;在這方麵必須首先結束蘇聯軍隊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
為了完成上述任務需要有對國際局勢的全新視點,提出新穎獨到的建議,表現出靈活性並願意妥協,這些因素在當時都具備(“新政治思維”構想)。
經濟和國內政策方麵的改變要複雜一些,這些方麵所積聚的問題的複雜性隨著解決這些問題的每一步驟漸漸表現出來。
當時在經濟領域最初隻是提出爭取有一些改善,增加對工業生產的投資以適應科技革命的需求(“加速政策”);然而現行機製卻沒有發揮作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的慣性,扼殺了當時為實現經濟現代化的一切嚐試,對經營機製改革的嚐試也無果而終。
在這方麵尤為顯著的是,必須利用市場機製作為經濟發展的刺激手段,因此需要重新考慮經濟發展戰略,尤其是要扶持合作社和私人經營活動。
然而,尋求有效解決經濟問題的辦法的舉動,卻引起管理機關一部分有保守傾向的人的頑固抵製,在黨和國家最上層中也有人為其撐腰,這種抵製力量的勢頭很大,甚至威脅到改革及其支持者的命運。因此,在幹部問題上作出重大決策已勢在必行,並且迫切需要對政治體製進行深入改造。即將發生的政治改革的前兆是逐漸放開對大眾傳媒的嚴格控製(“公開性政策”),其目的在於加強反饋機製並使居民積極支持經濟和政治改造。蘇聯黨的機關對國家權力機構的控製隨之削弱,後來徹底消失。下一個階段進行了差額選舉——首先是蘇聯最高蘇維埃選舉,爾後是俄羅斯聯邦和其他各加盟共和國的最高蘇維埃選舉。
經過改革,蘇聯的國家代表機關和權力機構的關係發生了徹底改變,權力機構要向蘇維埃報告工作,蘇維埃則變為議會型組織;蘇聯憲法中取消了規定國內唯一存在的政黨——蘇聯共產黨的領導作用的第6條。
還曾致力於通過革新整個聯盟的內容和結構來根本改善各加盟共和國與全國中央的關係,為此經過長期和反覆的討論,起草了大多數加盟共和國所能接受的新聯盟條約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