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一):關於故事
終於寫完了。
回想起來,大約是從2006年年底開始下筆的。算來已有三年了。倒不是我修改了三年,隻是斷斷續續,有時是因為沒空,有時是沒心情。好在終於逼著自己把它寫完,而且自己還頗為滿意——這大概要算我的第一部長篇了。
[關於故事]
《白蛇傳》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了。我這樣來解構並非譁眾取寵,緣於兩個原因。一是在小時候看京劇《白蛇傳》時,因為不懂那些咿咿呀呀的唱白,而且都是折子戲,所以就央著長輩說這個故事。他是很負責任的,不單說了平常我們知道的《白蛇傳》,而且還告訴了一些不為人知的事。比如法海是蛤蟆精轉世,愛慕白娘子,所以要拆散他們夫妻;再則就是說其實青蛇是個男的,本來喜歡白娘子,因為道行不夠,打不過她,所以才變成女的,做了她的丫環。於是那時就想,如果青兒真是男的,看著自己心愛的人和別人同床共枕,還要在一旁伺侯,那是一種什麽樣感覺呀。好在傳統的說法中把一切都歸之於妖。因為隻有妖怪行起事來才會有悖常理。
後來“正統”的思想進入我的腦海,主要是因為我敬佩的魯大師和他的《論雷峰塔的倒掉》。再後來我學會了聽京劇,尤其喜歡白娘子別子的那一段唱:“親兒的臉,吻兒的腮,點點珠淚撒下來。都隻為你父心搖擺,妝檯不幫他幫蓮台。”再後來台灣版的《新白娘子傳奇》出現了,那可以說是該故事最權威的版本了。
再後來的事就是我是一個唯物主義者,是絕不相信什麽神怪的,但我又是學文的,我知道這些荒誕的東西總是有他的生活原型的。隻是作者(包括民間集體創作的作者們)總是希望以最吸引人的方式,最有說服力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而將故事異化——也就是我們說的故事的演化路徑。在封建社會中,要想教化民眾,最有效的辦法無非就是依託鬼神來宣化。故事最早最完整的記載是明朝馮夢龍《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這時的人物、情節與後來的大眾化傳說已經很相近了,可以說這是《白蛇傳》最早的定本。其中心思想還是要宣揚佛法的,從小說最後幾句評論就可以明了。但顯然隨著故事在民間的深入流傳,老百姓又開始了對故事的再創作,也可以說故事的發展方向恰是反映了老百姓意識形態的變遷。一方麵是明清後,禪宗沒落,人們對佛教的信仰開始動搖,法海由大德高僧走向了故事中的醜角。另一方麵明後期文人們對“性靈”的追求,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以《牡丹亭》為代表的對自由愛情思想的宣揚。在這樣的背景下,白娘子成為了自由愛情的追求者,而法海成了破壞他人感情的元兇。以至於一種最怪誕的說法,是法海被青兒的“三味真火”燒得沒辦法,躲到螃蟹殼裏去了——很佩服這一代代的民間文人,水中生物若幹多,偏要讓法海躲到那被眾人稱為“橫行霸道”的螃蟹身上去,這不是一種很好的隱喻嗎?其實故事的版本很多,各地都不同,但經過魯大師一定調,基本上都統一起來。
但故事總要圓通,有馮大師的通言在,就得按著那個路數來寫。白娘子再怎麽反抗,再怎麽得人心,但被壓雷峰塔這一劫是少不了的。於是白蛇發起大水,水漫金山,從而禍及無辜百姓而天理難容。這在馮大師那裏是沒有的,大約隻是為了給白娘子被壓塔下一個好的解釋——法海如果有錯,也隻是害你一家不得團聚,而白蛇之罪是致百千人無家可歸。這樣既可以明正言順地將她壓在塔下,圓通了故事情節,又將白娘子的追求愛情的那種不渝和果敢刻畫出來。如果此時白娘子再來一段哈姆雷特式的猶豫——“淹,還是不淹,這是個問題?”,那白娘子對許仙的感情估計要大打折扣了。
我說這麽多與本書無關的話,無非是要說明在一些荒誕的神怪中其實是隱含著歷史真實的。這才有了我對這個傳說的解構。
我喜歡儒和禪,又是個唯物主義者,不喜歡那些動不動就拿妖呀,怪呀來說事的。我總認為每個人生前身後的故事總能找到一個很好的解釋。更重要的是我們也是和他們一樣的人,也有情,也有性,隻要你肯去猜度推置,總能找到那隱藏在歷史最底層的密碼。
法海是史有其人的,而且道行高深,要不傳說中也不會讓他來與白蛇鬥法。當然民間認為的道行高深指的是法術,而佛門的道行是修為。老百姓不懂佛理修為,於是便用具體的法術來代替,這是可以理解的。
許仙又有作許宣的,流傳中的讀音變化而已。其實且不說法海過不過得了感情這一關。單說佛教,是很少去管紅塵中事的,這是與道教不同的地方。而且出家也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剃度的程序繁複,並非大眾認為的刮個光頭就斷去紅塵了。這就是為什麽在作品中我用一節的篇幅專門來寫許仙剃度的情況——就是告訴大家,如果不是誠心誠意是根本無法完成剃度過程的。更何況還有到州縣除戶籍,辦度牒之類的事。如果許仙要走,隨時都可以走出去。但他要留下來卻很難。說法海逼迫許仙出家之說就不攻自破了——麵對三聖金身,不單許仙不敢說謊,法海也不敢威逼的。所以說既然許仙在馮大師那裏是出了家的,那麽就要設計得更合理些才好。
終於寫完了。
回想起來,大約是從2006年年底開始下筆的。算來已有三年了。倒不是我修改了三年,隻是斷斷續續,有時是因為沒空,有時是沒心情。好在終於逼著自己把它寫完,而且自己還頗為滿意——這大概要算我的第一部長篇了。
[關於故事]
《白蛇傳》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了。我這樣來解構並非譁眾取寵,緣於兩個原因。一是在小時候看京劇《白蛇傳》時,因為不懂那些咿咿呀呀的唱白,而且都是折子戲,所以就央著長輩說這個故事。他是很負責任的,不單說了平常我們知道的《白蛇傳》,而且還告訴了一些不為人知的事。比如法海是蛤蟆精轉世,愛慕白娘子,所以要拆散他們夫妻;再則就是說其實青蛇是個男的,本來喜歡白娘子,因為道行不夠,打不過她,所以才變成女的,做了她的丫環。於是那時就想,如果青兒真是男的,看著自己心愛的人和別人同床共枕,還要在一旁伺侯,那是一種什麽樣感覺呀。好在傳統的說法中把一切都歸之於妖。因為隻有妖怪行起事來才會有悖常理。
後來“正統”的思想進入我的腦海,主要是因為我敬佩的魯大師和他的《論雷峰塔的倒掉》。再後來我學會了聽京劇,尤其喜歡白娘子別子的那一段唱:“親兒的臉,吻兒的腮,點點珠淚撒下來。都隻為你父心搖擺,妝檯不幫他幫蓮台。”再後來台灣版的《新白娘子傳奇》出現了,那可以說是該故事最權威的版本了。
再後來的事就是我是一個唯物主義者,是絕不相信什麽神怪的,但我又是學文的,我知道這些荒誕的東西總是有他的生活原型的。隻是作者(包括民間集體創作的作者們)總是希望以最吸引人的方式,最有說服力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而將故事異化——也就是我們說的故事的演化路徑。在封建社會中,要想教化民眾,最有效的辦法無非就是依託鬼神來宣化。故事最早最完整的記載是明朝馮夢龍《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這時的人物、情節與後來的大眾化傳說已經很相近了,可以說這是《白蛇傳》最早的定本。其中心思想還是要宣揚佛法的,從小說最後幾句評論就可以明了。但顯然隨著故事在民間的深入流傳,老百姓又開始了對故事的再創作,也可以說故事的發展方向恰是反映了老百姓意識形態的變遷。一方麵是明清後,禪宗沒落,人們對佛教的信仰開始動搖,法海由大德高僧走向了故事中的醜角。另一方麵明後期文人們對“性靈”的追求,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以《牡丹亭》為代表的對自由愛情思想的宣揚。在這樣的背景下,白娘子成為了自由愛情的追求者,而法海成了破壞他人感情的元兇。以至於一種最怪誕的說法,是法海被青兒的“三味真火”燒得沒辦法,躲到螃蟹殼裏去了——很佩服這一代代的民間文人,水中生物若幹多,偏要讓法海躲到那被眾人稱為“橫行霸道”的螃蟹身上去,這不是一種很好的隱喻嗎?其實故事的版本很多,各地都不同,但經過魯大師一定調,基本上都統一起來。
但故事總要圓通,有馮大師的通言在,就得按著那個路數來寫。白娘子再怎麽反抗,再怎麽得人心,但被壓雷峰塔這一劫是少不了的。於是白蛇發起大水,水漫金山,從而禍及無辜百姓而天理難容。這在馮大師那裏是沒有的,大約隻是為了給白娘子被壓塔下一個好的解釋——法海如果有錯,也隻是害你一家不得團聚,而白蛇之罪是致百千人無家可歸。這樣既可以明正言順地將她壓在塔下,圓通了故事情節,又將白娘子的追求愛情的那種不渝和果敢刻畫出來。如果此時白娘子再來一段哈姆雷特式的猶豫——“淹,還是不淹,這是個問題?”,那白娘子對許仙的感情估計要大打折扣了。
我說這麽多與本書無關的話,無非是要說明在一些荒誕的神怪中其實是隱含著歷史真實的。這才有了我對這個傳說的解構。
我喜歡儒和禪,又是個唯物主義者,不喜歡那些動不動就拿妖呀,怪呀來說事的。我總認為每個人生前身後的故事總能找到一個很好的解釋。更重要的是我們也是和他們一樣的人,也有情,也有性,隻要你肯去猜度推置,總能找到那隱藏在歷史最底層的密碼。
法海是史有其人的,而且道行高深,要不傳說中也不會讓他來與白蛇鬥法。當然民間認為的道行高深指的是法術,而佛門的道行是修為。老百姓不懂佛理修為,於是便用具體的法術來代替,這是可以理解的。
許仙又有作許宣的,流傳中的讀音變化而已。其實且不說法海過不過得了感情這一關。單說佛教,是很少去管紅塵中事的,這是與道教不同的地方。而且出家也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剃度的程序繁複,並非大眾認為的刮個光頭就斷去紅塵了。這就是為什麽在作品中我用一節的篇幅專門來寫許仙剃度的情況——就是告訴大家,如果不是誠心誠意是根本無法完成剃度過程的。更何況還有到州縣除戶籍,辦度牒之類的事。如果許仙要走,隨時都可以走出去。但他要留下來卻很難。說法海逼迫許仙出家之說就不攻自破了——麵對三聖金身,不單許仙不敢說謊,法海也不敢威逼的。所以說既然許仙在馮大師那裏是出了家的,那麽就要設計得更合理些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