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業天子最終還是毀在讓他風頭出盡的大手筆上了。
鐵血秦王出身的貞觀天子並非沒有大手筆,但卻該出手時才出手,而且總是有奇有正有軟有硬審時度勢軟硬兼施,盡管可能影響賞心悅目的觀感,但實際成效卻一點也不差。國內舊貌新顏的情況我們已經知道了,那就再來看看疆域空前遼闊的大唐版圖吧。
《資治通鑑》載:“東極於海,西至焉耆,南盡林邑,北抵大漠,皆為州縣,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裏,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裏。”
這裏說的隻是貞觀十四年(640)那些正式受大唐王朝管轄及向大唐王朝表示臣服的地域。如果考慮到一年後的貞觀十五年(641)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後發生的變化,實際上大唐王朝的政治影響已經翻越唐古拉山,到達了即使在今天也該算是遠天遠地的西藏。
還有鑒真東渡、玄奘西行所產生的極其深遠的政治和文化影響呢?
據說,本身隻喜歡道教而對佛教並不太感興趣的貞觀天子曾經力勸在印度生活了十五年的玄奘還俗,在朝中為官,就因為後者是當時國中惟一對印度和中亞的地理、風俗、物產及政治有相當了解的人物。玄奘最後當然沒有還俗,而是留在長安的弘福寺專心從事佛經翻譯,並且享受著來自朝廷的頗為優厚的特殊津貼。
作為一項政府行為的結果,遠嫁吐蕃的大唐文成公主享受的待遇當然遠遠超過了玄奘。甚至就是到了今天,到了現在,文成公主也依然是大多數國人耳熟能詳的名字。
和她同樣有名的,至少還有一個出自漢朝的、被認為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
王昭君出了京師長安後一路北上,嫁的是匈奴單於。
文成公主出了京師長安後一路西行,嫁的是吐蕃的鬆贊幹布,也就是“剛毅深沉的贊王”。
那其實是一個一波三折的故事。為了這次婚事,吐蕃甚至還先後和吐穀渾、大唐朝廷各打了一仗。鬆贊幹布先是於貞觀八年(634)向大唐派出了他的第一批使節,對方也有回訪。這就算是認識了,但並不等於就互相了解了。聽說突厥和吐穀渾都娶了大唐公主,鬆贊幹布也在貞觀十二年(638)派人帶了許多財寶,到大唐求婚,卻未獲應允,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碰了一鼻子灰。貞觀天子當時是怎麽想的,已經無從知曉了,但有辱使命的吐蕃使節回去後需要交差,他是這樣向自己的贊王說的:本來呢,求婚都已經成了,大唐對我們也很好;可是後來吐穀渾王也去了,因為他的挑撥離間,大唐對我們變得冷淡不說,還連公主也不同意嫁了。
血氣方剛的鬆贊幹布當然咽不下這口氣,於是就發兵攻打吐穀渾。吐穀渾不是吐蕃的對手,逃到今天的青海湖北部一帶,牲畜和人口也被吐蕃掠走許多。鬆贊幹布乘勝前進,先後攻破黨項、白蘭,也就是從今天的青海果洛一直打到四川阿壩,然後率二十萬兵馬屯於鬆州(今鬆藩之地),再派使者攜帶厚禮去長安求婚,並且還有警告:不給公主,刀兵相見!
鬆贊幹布這就有點欺人太甚了,但原因還在於他對大唐和大唐的貞觀天子太缺乏了解。他那時大概並不知道,吐穀渾盡管敗在他手下,但自己多少有點勝之不武,因為早在他第一次向大唐派出使節進行接觸的時候,在隋朝時就被滅了一回、隻是趁著隋末唐初天下大亂才又再度崛起的吐穀渾已經又一次元氣大傷,敗於大唐,表示了歸附。還有,就是驕橫不可一世,曾經多次向大唐索要財物,稍不如意就侵邊犯境,給大唐王朝找了不少麻煩的東突厥,也早在貞觀三年(629)十一月至第二年三月不到半年的時間,就被貞觀天子給征服了。東突厥當年多厲害,甚至還在貞觀天子剛登帝位時就發精兵二十萬犯唐,前鋒直抵大唐京師附近的武功,迫使貞觀天子急中生智,大擺疑兵之計,以渭橋之盟化險為夷。曾一統吐蕃域內的鬆贊幹布對這些概不知情,以為自己真的可以無往不勝呢,但剛與大唐官軍的前鋒接戰,就損兵折將死了一千多人,於是,還未與大唐官軍主力碰麵,鬆贊幹布就急急忙忙退兵了。
領教了大唐王朝厲害的鬆贊幹布更加堅定了要娶上國公主為妻的決心,很快派人入唐謝罪,並帶著禮物再次求婚。
也許真是不打不相識,貞觀天子這一次恩準了,於是也就有了貞觀十五年(641)年初,在長安城外特地為文成公主舉行的盛大的歡送儀式。
那是一次規格很高的官方行為,大唐派出禮部尚書李道宗持節護送。
鬆贊幹布則親率軍隊和文武大臣來到與吐穀渾交界的柏海(現青海紮陵湖)邊迎接。
鬆贊幹布向代表大唐朝廷的李道宗行了子婿之禮。自此,大唐和吐蕃成了翁婿,後來發展為宗藩,最終成為中央與地方。
由和親而始的一段難能可貴的佳話流傳至今,且還要代代流傳。
和親之策當然不是貞觀天子的發明,但也隻是在他手上,才有了如此巨大的成效。
千萬不要小看了當時所謂的和親之策,有時候,一位公主的作用的確能讓人匪夷所思。文成公主固然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正麵典型,但時移事易,當初的安邊之舉成了後來的麻煩之源的例子也不是沒有。
這樣的麻煩代北周而立的隋文帝遇見過,代隋而立的李唐王朝也遇見過。
鐵血秦王出身的貞觀天子並非沒有大手筆,但卻該出手時才出手,而且總是有奇有正有軟有硬審時度勢軟硬兼施,盡管可能影響賞心悅目的觀感,但實際成效卻一點也不差。國內舊貌新顏的情況我們已經知道了,那就再來看看疆域空前遼闊的大唐版圖吧。
《資治通鑑》載:“東極於海,西至焉耆,南盡林邑,北抵大漠,皆為州縣,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裏,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裏。”
這裏說的隻是貞觀十四年(640)那些正式受大唐王朝管轄及向大唐王朝表示臣服的地域。如果考慮到一年後的貞觀十五年(641)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後發生的變化,實際上大唐王朝的政治影響已經翻越唐古拉山,到達了即使在今天也該算是遠天遠地的西藏。
還有鑒真東渡、玄奘西行所產生的極其深遠的政治和文化影響呢?
據說,本身隻喜歡道教而對佛教並不太感興趣的貞觀天子曾經力勸在印度生活了十五年的玄奘還俗,在朝中為官,就因為後者是當時國中惟一對印度和中亞的地理、風俗、物產及政治有相當了解的人物。玄奘最後當然沒有還俗,而是留在長安的弘福寺專心從事佛經翻譯,並且享受著來自朝廷的頗為優厚的特殊津貼。
作為一項政府行為的結果,遠嫁吐蕃的大唐文成公主享受的待遇當然遠遠超過了玄奘。甚至就是到了今天,到了現在,文成公主也依然是大多數國人耳熟能詳的名字。
和她同樣有名的,至少還有一個出自漢朝的、被認為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
王昭君出了京師長安後一路北上,嫁的是匈奴單於。
文成公主出了京師長安後一路西行,嫁的是吐蕃的鬆贊幹布,也就是“剛毅深沉的贊王”。
那其實是一個一波三折的故事。為了這次婚事,吐蕃甚至還先後和吐穀渾、大唐朝廷各打了一仗。鬆贊幹布先是於貞觀八年(634)向大唐派出了他的第一批使節,對方也有回訪。這就算是認識了,但並不等於就互相了解了。聽說突厥和吐穀渾都娶了大唐公主,鬆贊幹布也在貞觀十二年(638)派人帶了許多財寶,到大唐求婚,卻未獲應允,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碰了一鼻子灰。貞觀天子當時是怎麽想的,已經無從知曉了,但有辱使命的吐蕃使節回去後需要交差,他是這樣向自己的贊王說的:本來呢,求婚都已經成了,大唐對我們也很好;可是後來吐穀渾王也去了,因為他的挑撥離間,大唐對我們變得冷淡不說,還連公主也不同意嫁了。
血氣方剛的鬆贊幹布當然咽不下這口氣,於是就發兵攻打吐穀渾。吐穀渾不是吐蕃的對手,逃到今天的青海湖北部一帶,牲畜和人口也被吐蕃掠走許多。鬆贊幹布乘勝前進,先後攻破黨項、白蘭,也就是從今天的青海果洛一直打到四川阿壩,然後率二十萬兵馬屯於鬆州(今鬆藩之地),再派使者攜帶厚禮去長安求婚,並且還有警告:不給公主,刀兵相見!
鬆贊幹布這就有點欺人太甚了,但原因還在於他對大唐和大唐的貞觀天子太缺乏了解。他那時大概並不知道,吐穀渾盡管敗在他手下,但自己多少有點勝之不武,因為早在他第一次向大唐派出使節進行接觸的時候,在隋朝時就被滅了一回、隻是趁著隋末唐初天下大亂才又再度崛起的吐穀渾已經又一次元氣大傷,敗於大唐,表示了歸附。還有,就是驕橫不可一世,曾經多次向大唐索要財物,稍不如意就侵邊犯境,給大唐王朝找了不少麻煩的東突厥,也早在貞觀三年(629)十一月至第二年三月不到半年的時間,就被貞觀天子給征服了。東突厥當年多厲害,甚至還在貞觀天子剛登帝位時就發精兵二十萬犯唐,前鋒直抵大唐京師附近的武功,迫使貞觀天子急中生智,大擺疑兵之計,以渭橋之盟化險為夷。曾一統吐蕃域內的鬆贊幹布對這些概不知情,以為自己真的可以無往不勝呢,但剛與大唐官軍的前鋒接戰,就損兵折將死了一千多人,於是,還未與大唐官軍主力碰麵,鬆贊幹布就急急忙忙退兵了。
領教了大唐王朝厲害的鬆贊幹布更加堅定了要娶上國公主為妻的決心,很快派人入唐謝罪,並帶著禮物再次求婚。
也許真是不打不相識,貞觀天子這一次恩準了,於是也就有了貞觀十五年(641)年初,在長安城外特地為文成公主舉行的盛大的歡送儀式。
那是一次規格很高的官方行為,大唐派出禮部尚書李道宗持節護送。
鬆贊幹布則親率軍隊和文武大臣來到與吐穀渾交界的柏海(現青海紮陵湖)邊迎接。
鬆贊幹布向代表大唐朝廷的李道宗行了子婿之禮。自此,大唐和吐蕃成了翁婿,後來發展為宗藩,最終成為中央與地方。
由和親而始的一段難能可貴的佳話流傳至今,且還要代代流傳。
和親之策當然不是貞觀天子的發明,但也隻是在他手上,才有了如此巨大的成效。
千萬不要小看了當時所謂的和親之策,有時候,一位公主的作用的確能讓人匪夷所思。文成公主固然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正麵典型,但時移事易,當初的安邊之舉成了後來的麻煩之源的例子也不是沒有。
這樣的麻煩代北周而立的隋文帝遇見過,代隋而立的李唐王朝也遇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