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發丁男二十餘萬築長城,自榆穀而東”;另一次則“發男丁百餘萬築長城,西距榆林,東至紫河,一旬而罷,死者十五六”。


    “城上一桿土,手中千萬杵。”百萬民工以死傷過半的代價,用十天左右的時間修築了二百多裏的長城,考慮到當時的施工條件和設施,如此速度,實在不能不說是個奇蹟。但古語早就說過:“足寒傷心,民怨傷國。”地理上的長城就這樣矗立起來了,人心也能隨之而凝聚一處嗎?由於修築長城時周邊各郡恰逢旱災,此時征服勞役,而且是“發卒百餘萬”的大動作,導致的後果之一就是《隋書》所說的“百姓失業,道殣相望”,一片悽慘。孟薑女哭長城說的是秦始皇時代,隋煬帝時代的孟薑女們肯定也少不了,肯定也是哭聲一片。


    這當然隻是我等後來草民的草根觀點,甚至連隔靴搔癢也談不上,那就繼續說事實。


    那兩次大修長城的時間分別是在大業三年(607)七月和大業四年七月。


    大業天子並且前往塞北,親自督促,顯得相當重視,好像形勢已經火燒眉毛了似的。難道真是突厥或者契丹再或者是吐穀渾又一次興兵犯境,大隋之地已是狼煙滾滾?實際情況當然不是這樣,作為西域霸主的突厥早在隋文帝時期就已被分化瓦解為東、西兩部,東突厥已然降服,西突厥當時也沒有侵擾之事,至於契丹或者吐穀渾單憑自身之力更是不敢也不能輕舉妄動。聯繫第二次大修長城前後,大業天子曾派使者經略西突厥部和派兵深入吐穀渾之地的舉動,這其實可以理解為身為一國之君的大業天子在軟硬兼施未雨綢繆。


    但有人卻不這麽看。《貞觀政要》載,唐太宗李世民後來就此批評說:“隋煬帝性好猜防,專信邪道,大忌胡人……築長城以避胡。”


    這就有點不厚道了。而且,就像李世民總愛貶低父皇來突出自己一樣,在這裏他用的還是抑人揚己的老套路,盡管他看起來是在表揚自己的手下大將:“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安撫邊境,惟解築長城,以備突厥,情識之惑,一至於此!朕今委任李世■於並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築長城耶?”


    當然不能說李世民沒有道理。有唐一代,國力強盛,隻是後期才感邊患,所修長城也隻是沿襲隋長城而已,所以李世民可以這樣說。但就皇帝說皇帝,歷朝歷代哪個君王是真正把百姓利益置於所謂的“國家利益”之上,真正以黔首百姓為本,也就是現在說的以民為本?皇皇幾千年的王朝史,從來不都是朕即國家、朕即天下、朕意不容置疑,其他所有人都是皇帝家國天下這個龐大無比的機器上的小小螺絲釘嗎?更何況楊廣早就直言不諱有言在先,天子大興土木是為了天下,“非天下以奉一人,乃一人以主天下也”。


    當時的大業天子真是得意洋洋意氣風發。早在還是晉王的時候,他就不止一次前呼後擁地到過邊關,也不止一次地以前敵統帥的身份領軍征伐,但隻有在成了皇帝之後,他才切實感受到自己作為一個龐大帝國心髒的不容置疑的分量,也就真正嚐到了言出法隨一言九鼎的滋味。長城完工之後,借著親祠恆嶽、巡幸河東河北一帶的機會,他還寫了一首詩《飲馬長城窟行》,副題為“示從征群臣”,一掃先前為太子時所作的出塞詩裏瀰漫的那股怨婦情懷,大氣磅礴氣勢豪邁,堪稱佳作——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裏。


    萬裏何所行,橫漠築長城。


    豈台小子智,先聖之所營。


    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詎敢憚焦思,高枕於上京。


    北河秉武節,千裏卷戎旌。


    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


    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


    千乘萬騎動,飲馬長城窟。


    秋昏塞外雲,霧暗關山月。


    緣嚴驛馬上,乘空烽火發。


    借問長城候,單於入朝謁。


    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闋。


    釋兵仍振旅,要荒事方舉。


    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


    詩是好詩,不但《樂府詩集》選而存之,後世的許多選家也沒有漏掉它。清人沈德潛編纂的《古詩源》裏甚至還有一句批註:“煬帝詩,能作雅正語,比陳後主勝之。”


    大運河的前世今生


    大運河的確是應該也值得好好說一說。


    長城是秦始皇永不離身的標誌性飾物,大運河也是隋煬帝身上毀譽參半形同圖騰的標誌。兩個相距八百多年聞名遐邇的暴君又都創建了一項震爍古今聞名世界的宏偉工程,絕不僅僅隻是歷史偶然的巧合,而是他們大致相同的性格使然。正是這種大體相同的性格,使得相距八百來年的兩個王朝的風格一樣,結局也一樣——


    他們都天賦甚高,自然也就自視甚高。


    他們都大權獨攬好大喜功,敢教日月換新天。


    他們都雄心勃勃威加海內,視百姓為群氓視自己為聖主。


    他們都廣造宮殿,不知疲倦四處巡幸,意欲使自己的王朝千秋萬歲代代相傳。


    隻有一點不一樣,一個駕崩時天下王旗還沒有改換顏色,盡管後來也沒能支撐幾年;一個咽氣之日已是皇權零落,整個天下也如同亂麻沸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隋亡唐興七十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蔡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蔡磊並收藏隋亡唐興七十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