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上升遐,嗣子沖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賢戚之內,趙王最長,以親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備受朝恩,當思盡忠報國,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儀有死而已,不能誣罔先帝。
話說得實在是不能再清楚了。盡管楊堅等人打著輔佐幼主的招牌,但對方一眼就看出他們的真實目的,認定隻有宗室親王入主朝政才是正理,並且擺出一副以死抗爭的架勢。顏之儀同時還飛召大將軍宇文仲入內輔政,勝負一時難料。
死的是自己的皇帝老公,牽扯的又是自己的生身父親,位居正宮的皇後楊麗華不可能無動於衷。盡管史書對此語焉不詳,但日後回憶當初,楊堅自己不無僥倖地感嘆道:“公主有大功於我。”
楊堅所說“大功”雲雲,在《隋書》中就成了這樣一句:“宣帝崩,楊後令其父隋公為大丞相,總軍國事。”
皇後一語定幹坤,結果是興沖沖趕進宮來的宇文仲於禦座前被捕,宮內局勢得以控製。
大喜過望的國丈明白,接下來就該控製朝廷與京師,進而掌控全國了。
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其實是一出早就有人——例如秦朝趙高、三國曹孟德——演過的歷史劇。
先學趙高,也來個密不發喪。
當時的形勢是:武帝時期的老臣重臣被天元皇帝殺的殺、貶的貶,一片零落;靜帝宇文衍時年不滿八歲,不足為慮;其他宗室親王都被打發到各自的封國,對京師之變鞭長莫及;雖說還有個天元皇帝的禦弟漢王宇文贊近在咫尺,但也是個隻知吃喝玩樂的紈絝子弟,簡直就是個現成的傀儡。
一番掂量,一番布置,諸事妥帖之後,楊堅先以將送千金公主往突厥和親為由,矯詔征宗室五王也就是武帝宇文邕的五個兄弟回京。估計他們已經上路之後,這才於大象二年五月丁未為天元皇帝發喪,扶靜帝宇文衍入居天台,大會百官,大赦天下,尊楊後為皇太後,朱後為帝太後,其餘陳後、元後、尉遲後一併削髮為尼,並宣布以漢王宇文贊為右大丞相,楊堅為假黃鉞、左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節製百官。
當時的規矩是以右為尊,漢王看起來在楊堅之前,尊崇是夠尊崇了,但與楊堅相比卻並無實權。所謂“黃鉞”乃黃金大斧,“專戮節將,非人臣常器矣”。而“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雲雲更是漢末以來歷代權相專用銜名,也就是曹操曹孟德的做派了。所以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楊堅玩的什麽把戲,當場便是一片議論。
對此楊堅早有準備,也早有安排,會後逕自往正陽宮——也就是以前的東宮、其時的丞相府——而去。
楊堅此舉,其實就是讓文武百官選擇何去何從。有的人跟上來了,有的人還在猶豫,有的人幹脆掉頭往外。這時,按楊堅密令領兵在外伺候多時的司武上士盧賁站了出來,大喊一聲:“欲求富貴者,當相隨來!”
眼見到處都是虎視眈眈全副武裝的士兵,不管願意不願意,公卿大臣們都隻能跟隨盧賁,來東宮向楊堅俯首效忠了。
接著,就是對有關人員論功行賞加官晉爵。
鄭譯為丞相府長史,劉昉為丞相府司馬,協助處理軍政事務。
兩項任命太過明顯,以至當時就有人說楊堅上台靠的是鄭、劉兩人的鼎力相助,並形象地調侃為:“劉昉牽前,鄭譯推後。”其實,對劉、鄭二人的新任命,遠不像表麵上看起來那麽簡單。劉、鄭等人當初之所以選上楊堅,並不是真要將權力拱手相讓,而是想將楊堅推至前台遮風擋雨,實際上由他們自己暗操權柄。他們的如意算盤是,推楊堅為名重權輕的塚宰,以鄭譯為掌握軍權的大司馬,劉昉則任小塚宰,為楊堅副手。這種人事安排,仿效的還是武帝故智以架空楊堅。楊堅當然知道這種安排的弊病所在,沒有軍權,自己的地位早晚不保,但礙於剛剛接受了人家的大恩,不好當下就撕破臉皮。好在他身邊還有個久在中樞任職且忠心耿耿的李德林,力主楊堅應該當大丞相,還要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不然無以壓服眾心。正是接受了他的建議,在最後發布的任命裏,楊堅才能將鄭、劉兩人都置於自己控製之下,同時讓李德林當了丞相府屬,負責日常軍機要務,再加上精明強幹智勇雙全的老相識高熲為丞相府司錄,有文有武有內有外,丞相府顯然已是固若金湯。
楊堅的蓄謀已久成熟老到還表現在他以一種近乎神奇的速度將自己的親信黨羽安插進各個要害部門,尤其是軍事和樞要部門。這些人中有堂弟楊弘、姐夫竇榮定、妹夫李禮成、家將李圓通、老部下盧賁,甚至還有嶽丈獨孤信當年的舊部和已是有家無國的前朝北魏的宗室皇親。如此布置,京師重地還不成了楊家禁臠!
再接下來就該清除異己了。
這一回楊堅用的是雙管齊下軟硬兼施的辦法。
首先要革除天元皇帝的苛酷之政,廣施恩惠,以收攬人心。除了刪略舊律,使法令清簡可用外,楊堅還下令立即停止洛陽宮的營造,一反天元皇帝的奢侈淫逸之風;同時還恢復了武帝時被禁毀的佛、道二教,準許以前被迫還俗的出家人重新出家。樁樁件件,都引起贊聲一片。
還記得那個被尊為右大丞相的漢王宇文贊嗎?人家楊堅本來隻是拿他當個擺設和由頭,可不識趣的傻小子當了真,有事沒事也大模大樣來到禁中,和楊堅同帳而坐,指手畫腳又礙手礙腳。同樣也是紈絝子弟的劉昉自有對付自己同類的絕招,他找來幾個濃妝艷抹的美女,一番招搖,便把漢王勾得魂不守舍,劉昉乘機阿諛道:“大王先帝之弟,時望所歸。孺子幼沖,豈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擾,王且歸第。待事寧之後,入為天子,此萬全之計也!”
話說得實在是不能再清楚了。盡管楊堅等人打著輔佐幼主的招牌,但對方一眼就看出他們的真實目的,認定隻有宗室親王入主朝政才是正理,並且擺出一副以死抗爭的架勢。顏之儀同時還飛召大將軍宇文仲入內輔政,勝負一時難料。
死的是自己的皇帝老公,牽扯的又是自己的生身父親,位居正宮的皇後楊麗華不可能無動於衷。盡管史書對此語焉不詳,但日後回憶當初,楊堅自己不無僥倖地感嘆道:“公主有大功於我。”
楊堅所說“大功”雲雲,在《隋書》中就成了這樣一句:“宣帝崩,楊後令其父隋公為大丞相,總軍國事。”
皇後一語定幹坤,結果是興沖沖趕進宮來的宇文仲於禦座前被捕,宮內局勢得以控製。
大喜過望的國丈明白,接下來就該控製朝廷與京師,進而掌控全國了。
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其實是一出早就有人——例如秦朝趙高、三國曹孟德——演過的歷史劇。
先學趙高,也來個密不發喪。
當時的形勢是:武帝時期的老臣重臣被天元皇帝殺的殺、貶的貶,一片零落;靜帝宇文衍時年不滿八歲,不足為慮;其他宗室親王都被打發到各自的封國,對京師之變鞭長莫及;雖說還有個天元皇帝的禦弟漢王宇文贊近在咫尺,但也是個隻知吃喝玩樂的紈絝子弟,簡直就是個現成的傀儡。
一番掂量,一番布置,諸事妥帖之後,楊堅先以將送千金公主往突厥和親為由,矯詔征宗室五王也就是武帝宇文邕的五個兄弟回京。估計他們已經上路之後,這才於大象二年五月丁未為天元皇帝發喪,扶靜帝宇文衍入居天台,大會百官,大赦天下,尊楊後為皇太後,朱後為帝太後,其餘陳後、元後、尉遲後一併削髮為尼,並宣布以漢王宇文贊為右大丞相,楊堅為假黃鉞、左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節製百官。
當時的規矩是以右為尊,漢王看起來在楊堅之前,尊崇是夠尊崇了,但與楊堅相比卻並無實權。所謂“黃鉞”乃黃金大斧,“專戮節將,非人臣常器矣”。而“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雲雲更是漢末以來歷代權相專用銜名,也就是曹操曹孟德的做派了。所以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楊堅玩的什麽把戲,當場便是一片議論。
對此楊堅早有準備,也早有安排,會後逕自往正陽宮——也就是以前的東宮、其時的丞相府——而去。
楊堅此舉,其實就是讓文武百官選擇何去何從。有的人跟上來了,有的人還在猶豫,有的人幹脆掉頭往外。這時,按楊堅密令領兵在外伺候多時的司武上士盧賁站了出來,大喊一聲:“欲求富貴者,當相隨來!”
眼見到處都是虎視眈眈全副武裝的士兵,不管願意不願意,公卿大臣們都隻能跟隨盧賁,來東宮向楊堅俯首效忠了。
接著,就是對有關人員論功行賞加官晉爵。
鄭譯為丞相府長史,劉昉為丞相府司馬,協助處理軍政事務。
兩項任命太過明顯,以至當時就有人說楊堅上台靠的是鄭、劉兩人的鼎力相助,並形象地調侃為:“劉昉牽前,鄭譯推後。”其實,對劉、鄭二人的新任命,遠不像表麵上看起來那麽簡單。劉、鄭等人當初之所以選上楊堅,並不是真要將權力拱手相讓,而是想將楊堅推至前台遮風擋雨,實際上由他們自己暗操權柄。他們的如意算盤是,推楊堅為名重權輕的塚宰,以鄭譯為掌握軍權的大司馬,劉昉則任小塚宰,為楊堅副手。這種人事安排,仿效的還是武帝故智以架空楊堅。楊堅當然知道這種安排的弊病所在,沒有軍權,自己的地位早晚不保,但礙於剛剛接受了人家的大恩,不好當下就撕破臉皮。好在他身邊還有個久在中樞任職且忠心耿耿的李德林,力主楊堅應該當大丞相,還要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不然無以壓服眾心。正是接受了他的建議,在最後發布的任命裏,楊堅才能將鄭、劉兩人都置於自己控製之下,同時讓李德林當了丞相府屬,負責日常軍機要務,再加上精明強幹智勇雙全的老相識高熲為丞相府司錄,有文有武有內有外,丞相府顯然已是固若金湯。
楊堅的蓄謀已久成熟老到還表現在他以一種近乎神奇的速度將自己的親信黨羽安插進各個要害部門,尤其是軍事和樞要部門。這些人中有堂弟楊弘、姐夫竇榮定、妹夫李禮成、家將李圓通、老部下盧賁,甚至還有嶽丈獨孤信當年的舊部和已是有家無國的前朝北魏的宗室皇親。如此布置,京師重地還不成了楊家禁臠!
再接下來就該清除異己了。
這一回楊堅用的是雙管齊下軟硬兼施的辦法。
首先要革除天元皇帝的苛酷之政,廣施恩惠,以收攬人心。除了刪略舊律,使法令清簡可用外,楊堅還下令立即停止洛陽宮的營造,一反天元皇帝的奢侈淫逸之風;同時還恢復了武帝時被禁毀的佛、道二教,準許以前被迫還俗的出家人重新出家。樁樁件件,都引起贊聲一片。
還記得那個被尊為右大丞相的漢王宇文贊嗎?人家楊堅本來隻是拿他當個擺設和由頭,可不識趣的傻小子當了真,有事沒事也大模大樣來到禁中,和楊堅同帳而坐,指手畫腳又礙手礙腳。同樣也是紈絝子弟的劉昉自有對付自己同類的絕招,他找來幾個濃妝艷抹的美女,一番招搖,便把漢王勾得魂不守舍,劉昉乘機阿諛道:“大王先帝之弟,時望所歸。孺子幼沖,豈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擾,王且歸第。待事寧之後,入為天子,此萬全之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