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怎麽來的寧古塔呢?
順治十四年(1657)八月,吳兆騫參加江南闈鄉試,考中舉人。十一月南闈科場案起,無辜遭累,以仇家誣陷,奉旨入京參加複試。第二年四月複試於京師瀛台,武士林立,持刀挾兩旁,吳兆騫擔心害怕,雙腿戰慄未能終卷,遭除名,責四十板,家產籍沒,並父母兄弟妻子流徙寧古塔,天下文人雅士無不嘆惋。
名人來歷有據可查,有人為他們喊冤,爭取皇帝開恩回到故土,不過有許多普通流人沒人為他們伸張正義,甚至身份成謎,難以破解,可是他們的後代無法忘記。
《穿越300載時空的情愫,向寧古塔地區尋親》,這是而今寧古塔居民黃林福、黃林書發出的一封尋親啟事。
黃林福、黃林書是在黑龍江省寧古塔生活了近300年的黃氏族人,祖傳的《譜書》記載他們的祖居地在福建台灣,高祖黃阿季與楊、賴、劉、謝、吳、張、林等姓氏之人,一同從福建(台灣)被發遣而來。原因是“身等係福建台灣,台灣叛案連坐,幸蒙林阿五、黃阿季呈為寬恩,忽發遺寧古塔”。
1721年,康熙六十年,台灣的朱一貴發動起義,黃氏族人參與其中,主犯被處以死刑,其“父母、祖、孫、兄弟,不限籍之同異,皆流二千裏安置”。至寧古塔的時間是雍正三年。
黃氏後人黃明超深情地說道,遙想我被發遣之高祖,懷著巨大的悲憤與仇恨,走到了“地至嚴寒,至其地者,九死一生”的寧古塔,麵對著原野上鋪天蓋地的霜雪,耳聽著豺狼虎熊的長嘯,“生非生兮死非死”,在精神和肉體上承受著非人的折磨,但是,他們的頭顱是高高昂起的,他們的愛國之心和最民族的責任從未被湮滅。
但是高祖黃阿季究竟是哪裏人存在分歧。黃氏後人黃斌認為黃家是從福建台灣直接遷來的。黃明超認為“原籍”在山東省青州府諸城縣,更早的祖先在福建台灣。史書上有“除身在台灣者依律正法,其在內地者從寬免死,解部給與功臣之家為奴”的記載。而黃家的譜書上又有“今奉聖主鴻恩、準令入籍、身與例相符”的字樣。由此可見,黃家受這次起義牽連,隻得背井離鄉離開山東,“判案連坐”。雍正三年(1725年),黃阿季楊氏夫婦在75歲左右高齡的時候,帶領兩個兒子兒媳,至少三個孫子,來到寧古塔。
黃氏家人說,尋我們的祖先之根,聞一聞祖先居住那片土地的餘味芳香;找出真相,追尋祖先們漸行漸遠的背影;傳承家族歷史,讓我們再續300年前異姓同經艱辛的情緣,是我們每個人魂牽夢縈的心願。
餘秋雨認為,今天東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講義氣,一定與流放者們的精神遺留有某種關聯。流放,創造了一個味道濃厚的精神世界,使我們得惠至今。“東北這塊土地,為什麽總是顯得坦坦蕩蕩而不遮遮蓋蓋?為什麽沒有多少豐厚的歷史卻快速進入到一個開化的狀態?至少有一部分,來自流放者心底的那份高貴。”
------------------------------------------------------------------------------------------------------雖然閻思源他們不是流放者,但是他們心中深藏著比流放者還要高貴的信仰和追求,這個時候東北是最冷的時候,他們第一批一千多精壯從沂蒙山出發,徒步到登州,走上陌生的登州碼頭,呼嘯的北風夾雜著雪花抽打著人們的臉龐。一百來口人擁擠在一艘船上,望著岸上遙遠的南方。人們眼裏含著淚水,不知道等待他們的命運是什麽,海的那邊是禍是福?船上散亂地堆滿了行李、物品和生活器具,要帶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沒有辦法,隻好在船的後麵又係上幾條小木筏子。十條大船,二十多個木筏,承載著一萬闖關東人的全部希望。
告別的時刻終於來到了。
隨著船老大一聲生離死別的吆喝:“開船啦”,碼頭上跟著送行的幾百健壯婦女們下頓時哭成一片,他們都是來送夫君去遼東的,並在沿途負責建設飲食住宿補給站,並準備第二批出海。悲悽中,木船升起風帆,拖著女人的目光、拖著沉重的牽掛,拖著船上人難捨的鄉思,緩緩離開了碼頭,離開了昔日的家園一直向北駛去。船上的人是否想到,這一去將永遠地告別這片養育世世代代的土地,他們將獨自在對岸陌生的遼東大地上開始新的生活。
木船拖著長長的尾巴在北風中艱難行駛,艙內外的人們在寒冷、顛簸和搖擺中度過了兩個日日夜夜。大船沿著長山島、大小黑山島、竹山島、猴磯島、高山島、砣磯島、大小欽島、南北城隍島,一直朝著遼東半島南端緩慢的駛來。在陸地上住慣的人怎能經得起海浪無情拍打和摧殘,人們紛紛暈船、嘔吐;男人們內心在焦慮,狹小的船艙裏充滿了難聞的氣味。飢餓、寒冷、驚恐交織在一起,充斥在木船的每個角落。
到旅順口下船,這裏人煙稀少,一片凋敝,海邊到處是懸崖,好不容易找到一個適宜登岸的港灣,閻思源組織大家在港口向陽處山坡上伐木,打窯洞,搭窩棚,打漁,打獵,自給自足。船隻補充了淡水,修補一下漏水的地方,然後就載著一些打獵的獵物和在海裏釣的魚和還有些伐下的木材返回登州。
大明孽子 五十五章生息繁衍
從第一批上岸後短短十天的功夫,閻思源帶領一千多人建起了五百個窩棚,給第二批一千三百多名婦女上岸做好了準備,這裏背風向陽,比登州還要溫暖一些,即使這樣,兩天的船上生活還是令一千多婦女狼狽不堪,有人暈船嘔吐,有的貧血頭暈,有的腰疼腿疼,幸虧帶著醫書,閻古古印刷了大量的傅青主女科、男科的醫書,大家照方抓藥,旅順有一樣東西是很補女人的,那就是烏賊魚,。
順治十四年(1657)八月,吳兆騫參加江南闈鄉試,考中舉人。十一月南闈科場案起,無辜遭累,以仇家誣陷,奉旨入京參加複試。第二年四月複試於京師瀛台,武士林立,持刀挾兩旁,吳兆騫擔心害怕,雙腿戰慄未能終卷,遭除名,責四十板,家產籍沒,並父母兄弟妻子流徙寧古塔,天下文人雅士無不嘆惋。
名人來歷有據可查,有人為他們喊冤,爭取皇帝開恩回到故土,不過有許多普通流人沒人為他們伸張正義,甚至身份成謎,難以破解,可是他們的後代無法忘記。
《穿越300載時空的情愫,向寧古塔地區尋親》,這是而今寧古塔居民黃林福、黃林書發出的一封尋親啟事。
黃林福、黃林書是在黑龍江省寧古塔生活了近300年的黃氏族人,祖傳的《譜書》記載他們的祖居地在福建台灣,高祖黃阿季與楊、賴、劉、謝、吳、張、林等姓氏之人,一同從福建(台灣)被發遣而來。原因是“身等係福建台灣,台灣叛案連坐,幸蒙林阿五、黃阿季呈為寬恩,忽發遺寧古塔”。
1721年,康熙六十年,台灣的朱一貴發動起義,黃氏族人參與其中,主犯被處以死刑,其“父母、祖、孫、兄弟,不限籍之同異,皆流二千裏安置”。至寧古塔的時間是雍正三年。
黃氏後人黃明超深情地說道,遙想我被發遣之高祖,懷著巨大的悲憤與仇恨,走到了“地至嚴寒,至其地者,九死一生”的寧古塔,麵對著原野上鋪天蓋地的霜雪,耳聽著豺狼虎熊的長嘯,“生非生兮死非死”,在精神和肉體上承受著非人的折磨,但是,他們的頭顱是高高昂起的,他們的愛國之心和最民族的責任從未被湮滅。
但是高祖黃阿季究竟是哪裏人存在分歧。黃氏後人黃斌認為黃家是從福建台灣直接遷來的。黃明超認為“原籍”在山東省青州府諸城縣,更早的祖先在福建台灣。史書上有“除身在台灣者依律正法,其在內地者從寬免死,解部給與功臣之家為奴”的記載。而黃家的譜書上又有“今奉聖主鴻恩、準令入籍、身與例相符”的字樣。由此可見,黃家受這次起義牽連,隻得背井離鄉離開山東,“判案連坐”。雍正三年(1725年),黃阿季楊氏夫婦在75歲左右高齡的時候,帶領兩個兒子兒媳,至少三個孫子,來到寧古塔。
黃氏家人說,尋我們的祖先之根,聞一聞祖先居住那片土地的餘味芳香;找出真相,追尋祖先們漸行漸遠的背影;傳承家族歷史,讓我們再續300年前異姓同經艱辛的情緣,是我們每個人魂牽夢縈的心願。
餘秋雨認為,今天東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講義氣,一定與流放者們的精神遺留有某種關聯。流放,創造了一個味道濃厚的精神世界,使我們得惠至今。“東北這塊土地,為什麽總是顯得坦坦蕩蕩而不遮遮蓋蓋?為什麽沒有多少豐厚的歷史卻快速進入到一個開化的狀態?至少有一部分,來自流放者心底的那份高貴。”
------------------------------------------------------------------------------------------------------雖然閻思源他們不是流放者,但是他們心中深藏著比流放者還要高貴的信仰和追求,這個時候東北是最冷的時候,他們第一批一千多精壯從沂蒙山出發,徒步到登州,走上陌生的登州碼頭,呼嘯的北風夾雜著雪花抽打著人們的臉龐。一百來口人擁擠在一艘船上,望著岸上遙遠的南方。人們眼裏含著淚水,不知道等待他們的命運是什麽,海的那邊是禍是福?船上散亂地堆滿了行李、物品和生活器具,要帶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沒有辦法,隻好在船的後麵又係上幾條小木筏子。十條大船,二十多個木筏,承載著一萬闖關東人的全部希望。
告別的時刻終於來到了。
隨著船老大一聲生離死別的吆喝:“開船啦”,碼頭上跟著送行的幾百健壯婦女們下頓時哭成一片,他們都是來送夫君去遼東的,並在沿途負責建設飲食住宿補給站,並準備第二批出海。悲悽中,木船升起風帆,拖著女人的目光、拖著沉重的牽掛,拖著船上人難捨的鄉思,緩緩離開了碼頭,離開了昔日的家園一直向北駛去。船上的人是否想到,這一去將永遠地告別這片養育世世代代的土地,他們將獨自在對岸陌生的遼東大地上開始新的生活。
木船拖著長長的尾巴在北風中艱難行駛,艙內外的人們在寒冷、顛簸和搖擺中度過了兩個日日夜夜。大船沿著長山島、大小黑山島、竹山島、猴磯島、高山島、砣磯島、大小欽島、南北城隍島,一直朝著遼東半島南端緩慢的駛來。在陸地上住慣的人怎能經得起海浪無情拍打和摧殘,人們紛紛暈船、嘔吐;男人們內心在焦慮,狹小的船艙裏充滿了難聞的氣味。飢餓、寒冷、驚恐交織在一起,充斥在木船的每個角落。
到旅順口下船,這裏人煙稀少,一片凋敝,海邊到處是懸崖,好不容易找到一個適宜登岸的港灣,閻思源組織大家在港口向陽處山坡上伐木,打窯洞,搭窩棚,打漁,打獵,自給自足。船隻補充了淡水,修補一下漏水的地方,然後就載著一些打獵的獵物和在海裏釣的魚和還有些伐下的木材返回登州。
大明孽子 五十五章生息繁衍
從第一批上岸後短短十天的功夫,閻思源帶領一千多人建起了五百個窩棚,給第二批一千三百多名婦女上岸做好了準備,這裏背風向陽,比登州還要溫暖一些,即使這樣,兩天的船上生活還是令一千多婦女狼狽不堪,有人暈船嘔吐,有的貧血頭暈,有的腰疼腿疼,幸虧帶著醫書,閻古古印刷了大量的傅青主女科、男科的醫書,大家照方抓藥,旅順有一樣東西是很補女人的,那就是烏賊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