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檣山齊排浪進,牽船百丈聲如雷。雪深沒髁衣露肘,背挽頭低風塞口。……篙滑難施櫓枝折,舟人霜滿髭鬚白。發鼓摧船喚打冰,沖寒十指西風裂。
形象生動地再現了船夫縴夫之苦。而詩的結尾處還寫道:“官艙裘酒自高臥,隻話篙師叉手坐。早辦人夫候治裝,明日推車冰上過。”這在客觀上說明了統治階級的歡樂完全是建立在勞動人民的痛苦之上的。
四、揭露封建貴族驕奢*佚,諷刺上層統治者。
這類詩作在吳偉業的作品中也不鮮見,值得我們注意。如《讀史雜感》之二、之三、之七,詩雲:
莫定三分計,先求五等封。國中惟指馬,閫外盡從龍。朝事歸諸將,軍需仰大農。淮南數州地,幕府但歌鍾。北寺讒成獄,西園賄拜官。上書休討賊,進爵在迎鑾。相國爭開第,將軍罷築壇。空餘蘇武節,流涕向長安。漫說黃龍府,須愁朱雀桁。三軍朝坐甲,十客夜傳觴。王氣矜天塹,邊床棄禦衣。江州陳戰艦,不尋下潯陽。
這三首詩都作於順治二年,程穆衡箋注說它們是“詠南都事”。第一首寫南明朝臣未定安國之計,先爭個人利益。朝中馬阮專權,指鹿為馬;朝外四鎮跋扈,以從龍舊勛居功邀賞。文武百官整日宴樂,置國之安危於不顧。第二首寫正人被讒,賄賂公行。朝臣上書反戰,而紛紛以迎立福王為進爵之階;文臣爭建府第,武將不思出征。第三首程穆衡箋注雲:“史可法十餘疏告急,宏光以演戲不省。揚州既破,唯鄭鴻逵一旅守京口,……清兵明晨盡抵南岸,鄭兵揚帆東遁。是日馬士英猶有‘長江天塹’之對。……午後(宏光)集梨園入內與諸內臣雜坐酣飲。三鼓出奔,而士英命方國安籌備左夢庚於採石,徘徊上遊,不以南都為意矣。”
另外《台城》、《避亂》也是詠南渡事,《台城》詩雲:“形勝當年百戰收,子孫容易失神州”,“可憐一片秦淮月,曾照降幡出石頭”。《避亂》詩雲:“天塹非不雄,哀哉日荒宴。嗟爾謀國徒,坐失半江山”。而《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和《圓圓曲》一樣,借薄命女子之離亂身世以折射易代之際的興亡變故,也真實地反映了南明王朝的荒*腐朽,對統治者大敵當前,卻不以國事為重,仍壓榨百姓,篩選民女,爭權奪利,醉生夢死的罪行作了一定的揭露。
《織婦詞》則是一首揭露清初統治者掠奪人民財富的敘事詩,全詩以一織女口道出:
黃繭繅絲不成匹,停梭倚柱空太息。少時織綺貢尚方,官家曾給千金直。孔雀蒲桃新樣改,異奇文不遑識。桑樹漸枯蠶已老,中使南來催作早。齊紈魯縞車班班,西出玉關賤如草。黃龍袱子紫橐駝,千箱萬疊奈爾何!
全詩突出地反映了清貴族的驕奢*佚和貪得無厭,形象鮮明,語意含蓄,在敘事中透露出詩人對明朝的懷念和對清貴族的憤慨。
吳偉業仕清之初寫的《聖駕幸臨南海子遇雪大獵》一詩更是耐人尋味,詩雲:
君王羽獵近長安,龍雀刀七寶鞍。立馬山川千騎擁,賜錢父老萬人看。霜林白鹿開金彈,春酒黃羊進玉盤。不向回中逢大雪,無因知道外麵寒。
乍讀之,極易視為諂媚之作;細細研讀,才覺蘊意深刻。詩人寫雪,不寫雪兆豐年,而寫遇雪而知“寒”,命意微妙;寫皇帝既已遇雪,卻不罷獵,是知“寒”而仍獵;明知“外麵寒”了,卻依然“春酒黃羊”大饗珍饈;平素不知亦不問“外麵寒”,此時卻當著萬人之麵“賜錢”,一副裝潢門麵、沽名鉤譽的可恥嘴臉。全詩寫皇帝狩獵,卻不頌而諷,可謂難能可貴了。
吳偉業臨死前說:“吾詩雖不足傳遠,而是中寄託良苦,後世讀吾詩而知吾心,則吾不死矣”(顧湄《吳梅村先生行狀》)。筆者理解此話的意思是說:詩人雖然屈仕清廷,“苦被人稱吳祭酒”,但終生未嚐忘記故國。他的詩中寄託著自己悔恨屈節、熱愛故國、痛恨滿洲貴族集團的強烈感情。但由於屈節仕清,同時代的人已不易相信他了,他隻希望後世的讀者從他的詩中去認識他、理解他,他就黃泉無恨了。這是多麽沉痛而意味深長的話!古人雲:“詩言誌”,又雲:“言為心聲”。吳偉業的詩歌許多都有一種雄渾高曠的歷史感,或描寫明清戰爭反映興亡大事;或批判民族敗類,或讚美民族英雄;或同情人民之疾苦,或揭露社會之黑暗;或抨擊明末政治之腐敗,或鞭撻清初貴族之荒*。“激楚蒼涼,風骨彌為遒上”(《四庫提要》),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說吳偉業是繼杜甫、白居易之後,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是清代詩史上一座難以企及的高峰。
注釋:
[1]見《文學遺產》1980年第1期《論圓圓曲》。
[2]遊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第四冊第175頁。
[作者簡介]武誼嘉(1958—),樂山師範學院中文係講師。
作品相關介紹 保釣誌士危急
看到那白須白髮的老者,心碎神散,難以下筆,請原諒今天斷更
作品相關介紹 聊齋血證
蒲鬆齡的《聊齋誌異》利用“雅愛搜神”“喜人談鬼”的形式,在看似空幻想像之鬼狐故事中,影射發生在清初的殘酷現實,其中就有關於大同屠城的影子有人說:“文學藝術來源於生活,但《聊齋誌異》中之鬼狐故事,卻多屬空幻想像。”此話錯了,因為任何空幻想像隻能是現實生活的折射和反映,著名作家孫犁說:“《聊齋誌異》是一部現實主義的書。”主席於1942年4月在延安與作家何其芳談到“聊齋”時說:“其實是一部社會小說,可以當作清朝史料看。”此話一語破的。專門研究《聊齋誌異》的《集刊》與《鑑賞集》中大量文章指出:幾乎60%的狐鬼故事,有史實根據。比方“瀋陽屠殺”“濟南屠殺”“嘉定三屠”和“揚州十日”等浩劫,都在“聊齋”的《鬼隸》《竹青》《韓方》和《林氏》等篇中得到反映。那麽,發生在清初我省的“大同屠城”這樣的大事件,“聊齋”中有沒有反映呢?
形象生動地再現了船夫縴夫之苦。而詩的結尾處還寫道:“官艙裘酒自高臥,隻話篙師叉手坐。早辦人夫候治裝,明日推車冰上過。”這在客觀上說明了統治階級的歡樂完全是建立在勞動人民的痛苦之上的。
四、揭露封建貴族驕奢*佚,諷刺上層統治者。
這類詩作在吳偉業的作品中也不鮮見,值得我們注意。如《讀史雜感》之二、之三、之七,詩雲:
莫定三分計,先求五等封。國中惟指馬,閫外盡從龍。朝事歸諸將,軍需仰大農。淮南數州地,幕府但歌鍾。北寺讒成獄,西園賄拜官。上書休討賊,進爵在迎鑾。相國爭開第,將軍罷築壇。空餘蘇武節,流涕向長安。漫說黃龍府,須愁朱雀桁。三軍朝坐甲,十客夜傳觴。王氣矜天塹,邊床棄禦衣。江州陳戰艦,不尋下潯陽。
這三首詩都作於順治二年,程穆衡箋注說它們是“詠南都事”。第一首寫南明朝臣未定安國之計,先爭個人利益。朝中馬阮專權,指鹿為馬;朝外四鎮跋扈,以從龍舊勛居功邀賞。文武百官整日宴樂,置國之安危於不顧。第二首寫正人被讒,賄賂公行。朝臣上書反戰,而紛紛以迎立福王為進爵之階;文臣爭建府第,武將不思出征。第三首程穆衡箋注雲:“史可法十餘疏告急,宏光以演戲不省。揚州既破,唯鄭鴻逵一旅守京口,……清兵明晨盡抵南岸,鄭兵揚帆東遁。是日馬士英猶有‘長江天塹’之對。……午後(宏光)集梨園入內與諸內臣雜坐酣飲。三鼓出奔,而士英命方國安籌備左夢庚於採石,徘徊上遊,不以南都為意矣。”
另外《台城》、《避亂》也是詠南渡事,《台城》詩雲:“形勝當年百戰收,子孫容易失神州”,“可憐一片秦淮月,曾照降幡出石頭”。《避亂》詩雲:“天塹非不雄,哀哉日荒宴。嗟爾謀國徒,坐失半江山”。而《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和《圓圓曲》一樣,借薄命女子之離亂身世以折射易代之際的興亡變故,也真實地反映了南明王朝的荒*腐朽,對統治者大敵當前,卻不以國事為重,仍壓榨百姓,篩選民女,爭權奪利,醉生夢死的罪行作了一定的揭露。
《織婦詞》則是一首揭露清初統治者掠奪人民財富的敘事詩,全詩以一織女口道出:
黃繭繅絲不成匹,停梭倚柱空太息。少時織綺貢尚方,官家曾給千金直。孔雀蒲桃新樣改,異奇文不遑識。桑樹漸枯蠶已老,中使南來催作早。齊紈魯縞車班班,西出玉關賤如草。黃龍袱子紫橐駝,千箱萬疊奈爾何!
全詩突出地反映了清貴族的驕奢*佚和貪得無厭,形象鮮明,語意含蓄,在敘事中透露出詩人對明朝的懷念和對清貴族的憤慨。
吳偉業仕清之初寫的《聖駕幸臨南海子遇雪大獵》一詩更是耐人尋味,詩雲:
君王羽獵近長安,龍雀刀七寶鞍。立馬山川千騎擁,賜錢父老萬人看。霜林白鹿開金彈,春酒黃羊進玉盤。不向回中逢大雪,無因知道外麵寒。
乍讀之,極易視為諂媚之作;細細研讀,才覺蘊意深刻。詩人寫雪,不寫雪兆豐年,而寫遇雪而知“寒”,命意微妙;寫皇帝既已遇雪,卻不罷獵,是知“寒”而仍獵;明知“外麵寒”了,卻依然“春酒黃羊”大饗珍饈;平素不知亦不問“外麵寒”,此時卻當著萬人之麵“賜錢”,一副裝潢門麵、沽名鉤譽的可恥嘴臉。全詩寫皇帝狩獵,卻不頌而諷,可謂難能可貴了。
吳偉業臨死前說:“吾詩雖不足傳遠,而是中寄託良苦,後世讀吾詩而知吾心,則吾不死矣”(顧湄《吳梅村先生行狀》)。筆者理解此話的意思是說:詩人雖然屈仕清廷,“苦被人稱吳祭酒”,但終生未嚐忘記故國。他的詩中寄託著自己悔恨屈節、熱愛故國、痛恨滿洲貴族集團的強烈感情。但由於屈節仕清,同時代的人已不易相信他了,他隻希望後世的讀者從他的詩中去認識他、理解他,他就黃泉無恨了。這是多麽沉痛而意味深長的話!古人雲:“詩言誌”,又雲:“言為心聲”。吳偉業的詩歌許多都有一種雄渾高曠的歷史感,或描寫明清戰爭反映興亡大事;或批判民族敗類,或讚美民族英雄;或同情人民之疾苦,或揭露社會之黑暗;或抨擊明末政治之腐敗,或鞭撻清初貴族之荒*。“激楚蒼涼,風骨彌為遒上”(《四庫提要》),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說吳偉業是繼杜甫、白居易之後,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是清代詩史上一座難以企及的高峰。
注釋:
[1]見《文學遺產》1980年第1期《論圓圓曲》。
[2]遊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第四冊第175頁。
[作者簡介]武誼嘉(1958—),樂山師範學院中文係講師。
作品相關介紹 保釣誌士危急
看到那白須白髮的老者,心碎神散,難以下筆,請原諒今天斷更
作品相關介紹 聊齋血證
蒲鬆齡的《聊齋誌異》利用“雅愛搜神”“喜人談鬼”的形式,在看似空幻想像之鬼狐故事中,影射發生在清初的殘酷現實,其中就有關於大同屠城的影子有人說:“文學藝術來源於生活,但《聊齋誌異》中之鬼狐故事,卻多屬空幻想像。”此話錯了,因為任何空幻想像隻能是現實生活的折射和反映,著名作家孫犁說:“《聊齋誌異》是一部現實主義的書。”主席於1942年4月在延安與作家何其芳談到“聊齋”時說:“其實是一部社會小說,可以當作清朝史料看。”此話一語破的。專門研究《聊齋誌異》的《集刊》與《鑑賞集》中大量文章指出:幾乎60%的狐鬼故事,有史實根據。比方“瀋陽屠殺”“濟南屠殺”“嘉定三屠”和“揚州十日”等浩劫,都在“聊齋”的《鬼隸》《竹青》《韓方》和《林氏》等篇中得到反映。那麽,發生在清初我省的“大同屠城”這樣的大事件,“聊齋”中有沒有反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