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映興亡大事,敘寫明清戰爭,批判民族敗類,讚美民族英雄。
這類作品首推《圓圓曲》。有學者說它“反映了興亡大事,有一定意義,但是由於詩人本身就有汙點,所以對吳三桂這樣的民族敗類不敢明白揭露其罪狀,加以口誅筆伐,隻是作為一件風流韻事來描摹詠嘆”[2]。
這種說法有精到之處,也有值得商榷之處。眾所周知,吳三桂為了一個女人,勾引清兵入關,擊殺李自成軍隊,致使滿洲貴族集團統治了整個中原。滿洲入主中原以後對廣大漢族實行薙髮、圈地、逃人法等政策,濫殺反抗者,使得民族矛盾空前尖銳激烈,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對此,當時所有具有民族意識和愛國思想的人都深惡痛絕,但由於清初的高壓政策,大多數人都敢怒不敢言。於是,吳偉業將滿腔憤恨全部發泄到吳三桂這個漢奸的身上,寫下了《圓圓曲》。詩中寫道: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慟哭三軍皆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
一開頭就痛快淋漓地揭露了吳三桂的罪行。前四句說:崇禎皇帝死了,吳三桂打敗了李自成,為了給崇禎報仇,六軍痛哭,全師帶孝,而作為主將的吳三桂,衝冠一怒卻是為了一個女子。後四句以吳三桂口吻道出,他譴責農民軍荒*宴樂,表示要為崇禎皇帝報仇,為被殺的父親報仇,“哭罷君親”,才見美人,儼然是個忠孝兩全的人物。這就揭露了吳三桂引狼入室的醜惡動機,以及文過飾非,虛偽無恥的嘴臉。有明貶,有暗諷。特別是“衝冠一怒為紅顏”一句,筆力千鈞,給吳三桂一語定案,飽含了詩人的憤怒之情。而詩人覺得還不夠痛快,所以在臨近結尾時又盡情地發表了一番議論:
嚐聞傾城與傾國,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
這是針對“衝冠一怒為紅顏”而發的,表麵平和,而內情強烈,字字含譏帶刺,句句擊中要害,辛辣地諷刺了吳三桂為女色不惜一家三十八口被殺,不惜大明破亡的行徑。這就使得全詩揭露批判民族敗類的主旨更加鮮明突出。而且詩人最後還宕開一筆,以吳王夫差為了西施而亡國的事,暗示出吳三桂絕無好下場,這簡直是為吳三桂敲喪鍾!
《圓圓曲》所寫的吳三桂與陳圓圓聚散離合的故事,直接關係著明清易代換朝的巨變,因而題材本身就不是一般的“風流韻事”可比。而詩人將它與社稷興亡聯繫起來,融入了當時的政治鬥爭內容,並通過這一典型事件以明朝遺老的身份,狠狠地諷刺鞭撻了吳三桂,表達了一種無比憤怒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僅僅是詩人個人的感情,而是當時廣大明朝遺民共有的感情,因此不能說它“隻是作為一件風流韻事來描摹、詠嘆”。《雜感》一詩也寫這件事。詩雲:
武安席上見雙鬟,血淚青蛾陷賊還。隻為君親來故國,不因女子下雄關。取兵遼海哥舒翰,得婦江南謝阿蠻。快馬健兒無限恨,天教紅粉定燕山。
曾有人說此詩是替吳三桂翻案,而且把他美喻為唐代大將哥舒翰。這顯然是望文生義!《梅村詩集箋注》說:“此章刺吳三桂”,“哥舒翰本降將軍,故以為比”。此說為是。詩人把吳三桂比作在潼關一戰投降了安祿山的哥舒翰,實在不是褒揚,而是無情的諷刺和貶斥。
《鬆山哀》寫洪承疇戰敗投降一事。洪承疇於崇禎十五年率十三萬人馬,在錦州與清兵交戰,結果是“十三萬兵同日死,渾河流血爭奔湍”。洪承疇戰敗投降,爾後又甘為清廷效勞,殘酷鎮壓抗清力量,殺戮民族誌士,因而平步青雲。對這種人,吳偉業寫道:
豈無遭際遇,變化須臾間。出身憂勞致將相,征蠻建節重登壇。還憶當時舊部曲,喟然嘆息摧心肝。
雖不是直接鞭撻,寫得較含蓄委婉,但讀者還是不難領會其中的嘲謔挖苦之義的。
與以上幾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歌頌民族英雄的作品,如《臨江參軍行》中寫到的盧象升。盧象升在明清之戰中是一位堅決主張抗戰的將領。《明史?盧象升傳》載,崇禎十一年,清兵進*京師,尚書楊嗣昌和中宦高起一道“潛主和議”,“象升聞之頓足嘆。帝召問方略,象升對曰‘臣主戰’”。後來他提卒不及兩萬,與強大的清兵展開激戰,在蒿水橋邊,在缺糧無援的情況下,“象升麾兵激戰,呼聲動天,自辰迄未,炮盡矢窮,奮身鬥後……手擊殺數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死得何等壯烈,令人肅然起敬。吳偉業對此大加讚揚,詩中寫道:
是夜所乘馬,嘶鳴氣蕭瑟。椎鼓鼓聲哀,拔刀刀芒澀。公知為我故,悲歌壯心溢。當為諸將軍,揮戈誓深入。日暮箭鏃盡,左右刀鋌集。帳下勸之走,斥謂吾死國!官能製萬裏,年不及四十。
寫得多麽悲壯,多麽感人,充滿了詩人對這位三十八歲就英勇殉國的愛國將領的無限敬佩、愛慕、痛惜的感情。此外,《送杜公韜武歸浦口》詩中稱讚抗清殉國的杜桐、劉挺:“當時海內稱劉杜,死事忠勛君叔父……黃沙磧上起豐碑,李氏功名何足數!”《讀史雜感》讚頌孤軍奮戰與揚州共存亡的史可法:“孤軍摧韋粲,百戰死王琳”。而吳偉業應詔入京途經揚州時還專程去弔唁死於揚州難的史可法部下衛祥趾,寫下《過維揚吊衛少司馬紫岫》詩,有句雲:“欲酹椒漿一慟君”!這類思想題材還表現在一些弔古傷今、感嘆時事的詩作中。如《采石磯》詩雲:
這類作品首推《圓圓曲》。有學者說它“反映了興亡大事,有一定意義,但是由於詩人本身就有汙點,所以對吳三桂這樣的民族敗類不敢明白揭露其罪狀,加以口誅筆伐,隻是作為一件風流韻事來描摹詠嘆”[2]。
這種說法有精到之處,也有值得商榷之處。眾所周知,吳三桂為了一個女人,勾引清兵入關,擊殺李自成軍隊,致使滿洲貴族集團統治了整個中原。滿洲入主中原以後對廣大漢族實行薙髮、圈地、逃人法等政策,濫殺反抗者,使得民族矛盾空前尖銳激烈,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對此,當時所有具有民族意識和愛國思想的人都深惡痛絕,但由於清初的高壓政策,大多數人都敢怒不敢言。於是,吳偉業將滿腔憤恨全部發泄到吳三桂這個漢奸的身上,寫下了《圓圓曲》。詩中寫道: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慟哭三軍皆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
一開頭就痛快淋漓地揭露了吳三桂的罪行。前四句說:崇禎皇帝死了,吳三桂打敗了李自成,為了給崇禎報仇,六軍痛哭,全師帶孝,而作為主將的吳三桂,衝冠一怒卻是為了一個女子。後四句以吳三桂口吻道出,他譴責農民軍荒*宴樂,表示要為崇禎皇帝報仇,為被殺的父親報仇,“哭罷君親”,才見美人,儼然是個忠孝兩全的人物。這就揭露了吳三桂引狼入室的醜惡動機,以及文過飾非,虛偽無恥的嘴臉。有明貶,有暗諷。特別是“衝冠一怒為紅顏”一句,筆力千鈞,給吳三桂一語定案,飽含了詩人的憤怒之情。而詩人覺得還不夠痛快,所以在臨近結尾時又盡情地發表了一番議論:
嚐聞傾城與傾國,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
這是針對“衝冠一怒為紅顏”而發的,表麵平和,而內情強烈,字字含譏帶刺,句句擊中要害,辛辣地諷刺了吳三桂為女色不惜一家三十八口被殺,不惜大明破亡的行徑。這就使得全詩揭露批判民族敗類的主旨更加鮮明突出。而且詩人最後還宕開一筆,以吳王夫差為了西施而亡國的事,暗示出吳三桂絕無好下場,這簡直是為吳三桂敲喪鍾!
《圓圓曲》所寫的吳三桂與陳圓圓聚散離合的故事,直接關係著明清易代換朝的巨變,因而題材本身就不是一般的“風流韻事”可比。而詩人將它與社稷興亡聯繫起來,融入了當時的政治鬥爭內容,並通過這一典型事件以明朝遺老的身份,狠狠地諷刺鞭撻了吳三桂,表達了一種無比憤怒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僅僅是詩人個人的感情,而是當時廣大明朝遺民共有的感情,因此不能說它“隻是作為一件風流韻事來描摹、詠嘆”。《雜感》一詩也寫這件事。詩雲:
武安席上見雙鬟,血淚青蛾陷賊還。隻為君親來故國,不因女子下雄關。取兵遼海哥舒翰,得婦江南謝阿蠻。快馬健兒無限恨,天教紅粉定燕山。
曾有人說此詩是替吳三桂翻案,而且把他美喻為唐代大將哥舒翰。這顯然是望文生義!《梅村詩集箋注》說:“此章刺吳三桂”,“哥舒翰本降將軍,故以為比”。此說為是。詩人把吳三桂比作在潼關一戰投降了安祿山的哥舒翰,實在不是褒揚,而是無情的諷刺和貶斥。
《鬆山哀》寫洪承疇戰敗投降一事。洪承疇於崇禎十五年率十三萬人馬,在錦州與清兵交戰,結果是“十三萬兵同日死,渾河流血爭奔湍”。洪承疇戰敗投降,爾後又甘為清廷效勞,殘酷鎮壓抗清力量,殺戮民族誌士,因而平步青雲。對這種人,吳偉業寫道:
豈無遭際遇,變化須臾間。出身憂勞致將相,征蠻建節重登壇。還憶當時舊部曲,喟然嘆息摧心肝。
雖不是直接鞭撻,寫得較含蓄委婉,但讀者還是不難領會其中的嘲謔挖苦之義的。
與以上幾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歌頌民族英雄的作品,如《臨江參軍行》中寫到的盧象升。盧象升在明清之戰中是一位堅決主張抗戰的將領。《明史?盧象升傳》載,崇禎十一年,清兵進*京師,尚書楊嗣昌和中宦高起一道“潛主和議”,“象升聞之頓足嘆。帝召問方略,象升對曰‘臣主戰’”。後來他提卒不及兩萬,與強大的清兵展開激戰,在蒿水橋邊,在缺糧無援的情況下,“象升麾兵激戰,呼聲動天,自辰迄未,炮盡矢窮,奮身鬥後……手擊殺數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死得何等壯烈,令人肅然起敬。吳偉業對此大加讚揚,詩中寫道:
是夜所乘馬,嘶鳴氣蕭瑟。椎鼓鼓聲哀,拔刀刀芒澀。公知為我故,悲歌壯心溢。當為諸將軍,揮戈誓深入。日暮箭鏃盡,左右刀鋌集。帳下勸之走,斥謂吾死國!官能製萬裏,年不及四十。
寫得多麽悲壯,多麽感人,充滿了詩人對這位三十八歲就英勇殉國的愛國將領的無限敬佩、愛慕、痛惜的感情。此外,《送杜公韜武歸浦口》詩中稱讚抗清殉國的杜桐、劉挺:“當時海內稱劉杜,死事忠勛君叔父……黃沙磧上起豐碑,李氏功名何足數!”《讀史雜感》讚頌孤軍奮戰與揚州共存亡的史可法:“孤軍摧韋粲,百戰死王琳”。而吳偉業應詔入京途經揚州時還專程去弔唁死於揚州難的史可法部下衛祥趾,寫下《過維揚吊衛少司馬紫岫》詩,有句雲:“欲酹椒漿一慟君”!這類思想題材還表現在一些弔古傷今、感嘆時事的詩作中。如《采石磯》詩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