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史可法不是軍事家,這位崇禎元年的進士,其實隻是個文弱的儒生。儒家歷來信奉的是“修、齊、治、平”之道,這中間,“修身”是第一位的。史可法個人的品德修養毋庸置疑,一個頗有說服力的例證是,他年過不惑而無子,妻子勸他納妾,他嘆息道:“王事方殷,敢為兒女計乎?”終於不納。這樣潔身自好的君子,在那個時代的士大夫中相當難能可貴。若是太平歲月,讓這樣的人經營國事自然沒有問題,但偏偏他又生逢亂世,要讓他去督師征戰,這就有點勉為其難了。在浩浩狼煙和刀光血影麵前,他那點孱弱的文化人格隻能歸結於滅寂和蒼涼,歸結於一場酸楚的祭奠和無可奈何的悲劇性體驗。


    這裏,我得說到一樁政治文化史上的軼聞。就在清軍兵臨揚州城下的幾個月前,清攝政王多爾袞曾致書史可法勸降,史可法有一封回信——《復多爾袞書》,寫得相當精彩,今天我們捧讀時,仍舊會感到那種澎湃湧動的凜然正氣。關於這封回信背後的作者,歷來有多種傳說,但可以想見,當初作者在起草回信時,必定是相當投入的。但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封回信,把史可法的文化人格揮灑得淋漓盡致。吟讀之餘,史可法或許會想到歷史上的一些事情,古往今來的不少好文章都是兩軍決戰前“羽檄交馳”的產物。首先是那位叫陳琳的揚州人,他替袁紹起草的《討曹*檄》使曹*為之出了一身冷汗,久治無效的頭風病也因此痊癒。南朝梁文學家丘遲致陳伯之的勸降書寫得那樣文采瑰麗,把政治誘導和山水人情交融得那樣得體,“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誰能相信這樣清新明麗的句子會出現在冰冷的勸降書中呢?“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更不愧是大才子,他的那篇《討武氏檄》,連被罵的武則天看了,也拍案叫絕,驚嘆不已。這些千古佳話,史可法此刻大概不會不想到,因此,他很看重這篇署名文章。事實上,就憑這一篇《復多爾袞書》,後人就完全有理由認定他是一位文章高手,而忘卻他是南明弘光朝的兵部尚書、節製江北四鎮的督師輔臣。無論這篇文章是不是史可法的手筆。


    說史可法很看重這篇文章,還有一個頗有意思的旁證。據說史可法對自己的書法不甚滿意,便四處徵求書法高手執筆謄寫。這時,書法家韓默正好在揚州,便到軍門應召。關於韓默其人,我知道得很少,但僅從史可法對他的賞識來看,大概檔次也是不低的。韓默筆走龍蛇時,史可法和諸將都在一旁觀摩,隻見那素箋上氣韻飛動,從頭到尾一筆不苟,雖微小到一點一畫,也不離“二王”的筆法。書畢,史可法讚賞再三,這才令快馬送出。


    今天我們很難猜測史可法站在督師行轅門前的台階上,目送快馬遠去時的心態。對國事的惆悵?對明王朝的孤忠?對江北四鎮防務的憂慮?實在說不準。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對剛剛發出的這封復書的幾許得意。中國的文化人總是把文章的力量誇張到十分了得,似乎一篇檄文就可以讓人家退避三舍,最典型的莫過於李白表演的“醉草嚇蠻書”,憑半壺水的洋文便震懾住了覬覦唐帝國版圖的番邦。《西廂記》的作者王實甫說“筆尖兒敢橫掃五千人”,牛皮吹得還不算大。詩聖杜甫就有點豁邊了:“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一支舞文弄墨的纖纖之筆,簡直有如上帝的魔杖。既然文章有這樣無所不能的造化之功,人們便生生世世地重視考究起來,斟酌推敲起來,咬文嚼字起來,好像一字一詞的差異,就真能演化出天壤之別的大結局來。北宋末年,開封城陷,宋金議和,趙桓(欽宗)遞降表,文中有“上皇負罪以播遷,微臣捐軀而聽命”之句,金將粘罕不滿意,一定要叫易“負罪”二字為“失德”。討價還價不得,戰敗者隻好屈從。其實,“負罪”也好,“失德”也罷,都改變不了戰場上的事實。不久,趙桓父子全被敵人擄去,算是給用字之爭加了一道註腳。


    還是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看得清。早幾年在山西晉祠發現了他寫的一副對聯:“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這就說得再明了不過了,文章固然需要,但天下畢竟是打出來的,真正有力量的還是“武器的批判”。不過這副對聯是集的杜詩,唐太宗生活在杜甫之前差不多100年,當然不可能出自他的手中。但即使是後人的假冒,也假冒得很得體,太宗皇帝就有這樣的強梁霸氣。


    史可法給多爾袞復書大約是弘光乙酉(1645年)秋,半年以後,清兵大舉南下,揚州城破。


    三


    扯遠了,還是回到江陰小石灣。


    江陰和揚州完全是兩種格調,兩種情韻。這裏沒有揚州那麽多的詩文書畫和歌吹人雲的綺麗風華。揚州是歷史文化的淵藪,是令帝王、文士、妓女們銷魂的舞榭歌台。隻要是個稍微有頭有臉的人到了揚州,便總要弄出點風流韻事來,舍此似乎對不起這裏的清風明月。所謂“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其中並沒有半點懺悔的意味,十足是一種洋洋自得的炫耀。而江陰隻是一座要塞,一片馳馬衝殺的戰場,戰事多了,自然便無暇去吟風弄月。即使像王安石這樣的大家站在這裏,也隻能擠出幾句幹巴巴的“黃田港口水如天”,這樣的句子,應該說是相當蹩腳的。大詞人辛棄疾在江陰做過簽判,但令人遺憾的是,洋洋大觀的《稼軒詞》中,卻沒有一句是與江陰有關的。要看長江,他寧願跑到京口北固亭去慨嘆:“千古興亡多少事,不盡長江滾滾來”;要排遣胸中塊壘,他寧願登上建康賞心亭“把吳鉤看了,欄幹拍遍”。你說怪不怪?在文人眼中,江陰顯得有點尷尬。這裏的碼頭太小,豪放派往往來不及把這裏的喧天激浪梳理成詞句,便匆匆解纜離去;婉約派又嫌它兵氣太足,沖淡了風月情懷。江南一帶從來就有“江陰強盜無錫賊”的說法,這裏所謂的“強盜”,是指一種心理品性和地域性格,就正如揚州多的是書肆和船娘一樣,江陰多的是炮台和壯漢。這裏民風強悍,連方言也“沖”得很,全不像典型的吳儂軟語那樣奶油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孤臣孽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海風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海風中並收藏孤臣孽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