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武裏 這是一處南北走向的河穀地帶。兩側的山峰起伏蜿蜒,海拔五百至八百米。河穀呈斜坡狀,西側山腳下是一條清澈見底的溪流,東側的坡地上是一片竹牆茅草頂的民房,大約有百十戶人家。由河內開往朗孟的長途班車經過這裏。張國棟和張崇武在常由甲的陪同下乘班車到達武裏時,天已正午。公路在村子上方的山坡上,張國棟一行三人下了車,找到台階道往坡下走時,看見村裏陸續湧出不少人,似乎是專門迎接他們的。 張國棟知道,他要來這裏調查的事已分別由越南外交部的範朗和神秘的吳先生通知了地方政府。看來村民們也知道了這件事。最先迎上來的一位老者,同常由甲略作交談便親熱地握住張國棟的手不停地說著什麽。常由甲也不停地翻譯著。老者是村長,二十多年前親眼見過張建華。當然,他隻知道那是一位中國教官,但不知道他的名字。張國棟激動萬分,急忙跟著村長進了村。 在村長家裏,村長囉囉唆唆甚至前言不搭後語地講述了當年的事情。幸虧常由甲翻譯得很準確,使張國棟爺孫倆都能聽明白,隻是故事太簡單了。 抗美戰爭中,由國防部軍事情報局負責建立的幾處秘密訓練營是專門用來訓練南方幹部和即將去南方工作的幹部的機構。武裏基地當初隻有幾戶山民,老村長當年專門負責為基地運送糧食蔬菜和副食品等後勤工作。雖然他不是軍人,但他的特殊身份使他可以在營地隨便走動。他記得那是1967年的2月,他運送給養到基地後照例要找老相識們聊聊天,他尤其喜歡找南方的同誌,因為他姐姐在南方工作,碰巧有認識的好打聽一下姐姐的情況。就在他路過一處林間空地時,他看見一位十分精悍威武的教官在指導學員們練習拚刺、投彈。他驚奇地看見這位教官對學員們指著遠處一棵大樹說了句什麽,隨後抓起一枚教練手榴彈,輕描淡寫地隨手一扔,七八十米開外大樹上的一個鳥巢飛散開來,不過裏麵沒有鳥。學員們難以置信地瞪著大樹,半天才想起鼓掌。他問身邊的朋友這是誰,他以前沒見過這位教官。朋友用近乎敬畏的神情告訴他,這個人是中國教官,剛來不久,專門派來訓練特種兵的,接著就講起了中國教官的種種令人瞠目的神奇本領。這下子他連朋友請他喝酒都不去了,非要看看中國教官有多厲害。當然,中國教官不可能為他單獨表演,但僅僅是拚刺技巧的訓練就已經讓他張大的嘴巴合不上了。他看見中國教官先是一個一個地為學員們糾正動作、講解要領,後來挑選出四位學員用木槍一齊向他進攻,木槍頭上都蘸了石灰。四名學員都是有名的戰鬥英雄,但怎麽也刺不著這位中國教官,反而被他那不可思議的靈活步伐弄得眼花繚亂,一會兒工夫每個人胸前都是一片白點。 張國棟心說,四個人算什麽,以崇武現在的身手都不在話下,更別說建華了。他想知道更多的情況,便請常由甲問村長,張建華在這裏待了多長時間。 村長說,當年他每個月要給基地送兩次補給,並不是每次都能看到中國教官,有時候中國教官在基地給學員上訓練課就能看見,有時中國教官把學員帶進深山密林,當然就看不見了。至於訓練內容他不能問,那是軍事秘密。大概過了半年多,中國教官不見了,而且以後再也沒有回來。不久,這個基地轉移了。現成的房子後來就被安置因戰火失去家園的人們,逐漸形成了一個村莊。
埋葬的利劍 第九章(2)
張國棟很失望,這位村長再也不能提供進一步的情況了。但他和文泰一樣親眼見過張建華,而且他所說的一切更加印證了目前已經掌握的情況。現在需要知道的是張建華從這個基地離開後去了哪裏。既然老村長不知道,那就隻好另想辦法了。張國棟要求村長帶他到當年張建華住過的地方去看一看。 村長引領張國棟等人來到村子的北頭,這裏的民宅比較稀疏。村長解釋說,由於飲用水的水源在村南頭,所以陸續遷來的人們逐漸把自己的家園向南發展,原先基地的北半部分都變成了樹林和稻田了。他們來到一片樹林中,老村長指著地上隱約可見的房屋地基說,這塊地方就是當年的教官宿舍,中國教官就住在他站立的位置。 張國棟的心縮緊了。他在牆基前慢慢蹲下,用手摳著暗紅色的泥土。張崇武也過來幫爺爺摳。很快,一小段堅硬的石牆基礎露了出來。張國棟撫摩著它,強忍淚水轉過臉,默默地注視著身旁的大樹,心中有如翻江倒海。二十六年了,華兒當年竟然就是在這裏生活!這兒原來是一間屋子,可長出來的樹都一人多粗了。華兒,你究竟在哪裏啊?他感到心髒很悶、很痛,臉上現出難受的神情。張崇武一直注意著爺爺,他知道爺爺此時的心情,生怕七十多歲的老人經受不起巨大痛苦的煎熬,一看爺爺神色有異,急忙上前攙扶,關切地詢問,想分散一下爺爺的心神。 張崇武:“爺爺,您累了吧?要不……咱們先回村裏休息一會兒?” 常由甲也過來攙著張國棟的另一隻胳膊。 張國棟擺擺手,抽出胳膊,自己走到一棵大樹旁靠著樹幹坐下,對崇武說:“我沒事,你們隨便轉轉,讓我自己在這兒坐一會兒吧。” 崇武聽話地退開,但他不敢走遠,他和常由甲拉著老村長到一旁繼續交談,想多了解一些關於大伯的傳奇故事,但他的目光時刻注意著爺爺。 張國棟靠在樹幹上像是在閉目養神,思緒卻早已飛回那遙遠的戰爭年代。 張國棟是1941年在沂蒙山革命老區結的婚。婚後第二年生了建華。世代習武的人家生養了兒子一般都會讓他繼承家傳的武功,張國棟也不例外。建華一降生就被張國棟認定是一棵練武的好苗子。建華的哭聲特別響亮,別的嬰兒生下來多是一頭稀疏發黃的胎毛,建華的頭髮卻又黑又亮。張國棟時常在孩子全身摸摸捏捏,對孩子骨骼的發育很在意。也許是張國棟的按摩所起的神奇作用,小建華沒等過“百歲”就能直挺挺地站在爸爸手上待很長時間。那時根據地的鬥爭形勢非常艱苦、殘酷,為了打破日寇的封鎖和“清剿”,八路軍時常要跳到外線去作戰。頻繁的戰鬥使張國棟沒有多少機會關心兒子。幸虧妻子的父親也練過武,很有些武功根底。張國棟每次回家總要采一些草藥,叮囑嶽父每天熬藥水給建華泡。等建華一周歲時,渾身皮膚黑得像個小炭團。妻子不知埋怨過多少次,但張國棟隻是笑笑。抗戰勝利時建華三歲多了,張國棟也有了一段難得的閑暇。他利用這段時間開始為建華打好練武的基礎。建華僅用了半年多的時間,站樁兩個時辰,雙膝、雙手、雙肩、頭頂七隻盛滿水的小碗已經可以滴水不灑。張國棟喜得心花怒放,他自己幼年時都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他巴不得兒子快快長大,好把自己的一身功夫傳給他。但好景不長,內戰開始了,張國棟又奔赴戰場。令張國棟欣慰的是建華天生就是習武的料子,張國棟隔個一年半載回趟家,總是發現兒子把他教過的心法、功法練得無可挑剔。他知道兒子小小年紀已經迷戀上武術了。直到1954年,一家人在北京定居下來後,張國棟才有條件對建華開始了真正係統、嚴格的訓練,建華的武功也是在這些年中得到突飛猛進的。張國棟記得建華練輕功時不太順利,不知踩壞了多少籮筐。家傳武功大多是言傳身教,沒有什麽理論可講,而且張國棟也是傳承了“嚴師出高徒”的古訓,當兒子沒能在他限定的時間內達到要求時,他打了建華一頓板子。事後他很後悔,甚至心疼得掉淚。不過建華的確是好樣的,這頓打沒白挨,自此之後,他每天早起一小時,更加刻苦地練習,終於在十七歲那年,籮筐裏再也不用壓沙子,氣球、雞蛋踩上去也完好無損了。張國棟知道自己已經造就了一個武術奇才。以建華當時的武功而言,如果在舊社會,完全可以外出“訪友”了。新社會不興這一套,那麽建華的歸宿當然就是參軍。
埋葬的利劍 第九章(2)
張國棟很失望,這位村長再也不能提供進一步的情況了。但他和文泰一樣親眼見過張建華,而且他所說的一切更加印證了目前已經掌握的情況。現在需要知道的是張建華從這個基地離開後去了哪裏。既然老村長不知道,那就隻好另想辦法了。張國棟要求村長帶他到當年張建華住過的地方去看一看。 村長引領張國棟等人來到村子的北頭,這裏的民宅比較稀疏。村長解釋說,由於飲用水的水源在村南頭,所以陸續遷來的人們逐漸把自己的家園向南發展,原先基地的北半部分都變成了樹林和稻田了。他們來到一片樹林中,老村長指著地上隱約可見的房屋地基說,這塊地方就是當年的教官宿舍,中國教官就住在他站立的位置。 張國棟的心縮緊了。他在牆基前慢慢蹲下,用手摳著暗紅色的泥土。張崇武也過來幫爺爺摳。很快,一小段堅硬的石牆基礎露了出來。張國棟撫摩著它,強忍淚水轉過臉,默默地注視著身旁的大樹,心中有如翻江倒海。二十六年了,華兒當年竟然就是在這裏生活!這兒原來是一間屋子,可長出來的樹都一人多粗了。華兒,你究竟在哪裏啊?他感到心髒很悶、很痛,臉上現出難受的神情。張崇武一直注意著爺爺,他知道爺爺此時的心情,生怕七十多歲的老人經受不起巨大痛苦的煎熬,一看爺爺神色有異,急忙上前攙扶,關切地詢問,想分散一下爺爺的心神。 張崇武:“爺爺,您累了吧?要不……咱們先回村裏休息一會兒?” 常由甲也過來攙著張國棟的另一隻胳膊。 張國棟擺擺手,抽出胳膊,自己走到一棵大樹旁靠著樹幹坐下,對崇武說:“我沒事,你們隨便轉轉,讓我自己在這兒坐一會兒吧。” 崇武聽話地退開,但他不敢走遠,他和常由甲拉著老村長到一旁繼續交談,想多了解一些關於大伯的傳奇故事,但他的目光時刻注意著爺爺。 張國棟靠在樹幹上像是在閉目養神,思緒卻早已飛回那遙遠的戰爭年代。 張國棟是1941年在沂蒙山革命老區結的婚。婚後第二年生了建華。世代習武的人家生養了兒子一般都會讓他繼承家傳的武功,張國棟也不例外。建華一降生就被張國棟認定是一棵練武的好苗子。建華的哭聲特別響亮,別的嬰兒生下來多是一頭稀疏發黃的胎毛,建華的頭髮卻又黑又亮。張國棟時常在孩子全身摸摸捏捏,對孩子骨骼的發育很在意。也許是張國棟的按摩所起的神奇作用,小建華沒等過“百歲”就能直挺挺地站在爸爸手上待很長時間。那時根據地的鬥爭形勢非常艱苦、殘酷,為了打破日寇的封鎖和“清剿”,八路軍時常要跳到外線去作戰。頻繁的戰鬥使張國棟沒有多少機會關心兒子。幸虧妻子的父親也練過武,很有些武功根底。張國棟每次回家總要采一些草藥,叮囑嶽父每天熬藥水給建華泡。等建華一周歲時,渾身皮膚黑得像個小炭團。妻子不知埋怨過多少次,但張國棟隻是笑笑。抗戰勝利時建華三歲多了,張國棟也有了一段難得的閑暇。他利用這段時間開始為建華打好練武的基礎。建華僅用了半年多的時間,站樁兩個時辰,雙膝、雙手、雙肩、頭頂七隻盛滿水的小碗已經可以滴水不灑。張國棟喜得心花怒放,他自己幼年時都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他巴不得兒子快快長大,好把自己的一身功夫傳給他。但好景不長,內戰開始了,張國棟又奔赴戰場。令張國棟欣慰的是建華天生就是習武的料子,張國棟隔個一年半載回趟家,總是發現兒子把他教過的心法、功法練得無可挑剔。他知道兒子小小年紀已經迷戀上武術了。直到1954年,一家人在北京定居下來後,張國棟才有條件對建華開始了真正係統、嚴格的訓練,建華的武功也是在這些年中得到突飛猛進的。張國棟記得建華練輕功時不太順利,不知踩壞了多少籮筐。家傳武功大多是言傳身教,沒有什麽理論可講,而且張國棟也是傳承了“嚴師出高徒”的古訓,當兒子沒能在他限定的時間內達到要求時,他打了建華一頓板子。事後他很後悔,甚至心疼得掉淚。不過建華的確是好樣的,這頓打沒白挨,自此之後,他每天早起一小時,更加刻苦地練習,終於在十七歲那年,籮筐裏再也不用壓沙子,氣球、雞蛋踩上去也完好無損了。張國棟知道自己已經造就了一個武術奇才。以建華當時的武功而言,如果在舊社會,完全可以外出“訪友”了。新社會不興這一套,那麽建華的歸宿當然就是參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