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帝國都是散發著原始氣息、充滿野性和活力的騎馬民族國家,和南方的中原王朝有著迥然不同的風格。在這裏,崇尚的是樸素和粗獷,反感的是繁文縟節。在這裏你可以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和領導者一起醉臥草叢,抵足而眠。草原民族厭惡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隻要他相信你是真心歸誠,他肯定會以誠相待。對於剛剛走出原始社會,還沒有完全擺脫軍事酋長領導階段的匈奴民族來說更是如此。
草原生活非常艱苦,這對人口的增加是很大的阻礙。當一個部落崛起後,如何利用廣大的領土就成了一個必須麵對的難題。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並不是漫無目的地隨意遊走,而是有著相對固定的活動區域,一年四季,四個營盤足矣。新增的土地幹什麽用?空出來長草,留著備用嗎?不行,因為一旦發生災害,往往是大範圍的,空地也跑不掉。唯一可行的辦法是交給信得過的人去使用,遭災時也好有個照應。那麽誰可以信任呢?敵人!
草原民族性格粗獷,喜歡直來直去。禮儀三千的形式主義在南方司空見慣,在草原是絕對見不到的。有這樣一個故事南宋將軍趙珙出使來到剛剛崛起的蒙古帝國。一天,成吉思汗派人去問他:“今天打馬球,你怎麽沒有來?”不請自到對於長期生活在禮教社會中的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趙珙亦然,於是實事求是地回答:“大汗沒有召喚我呀。”成吉思汗大笑:“既然來到我國,那就如同一家人。在宴會、打馬球、打獵的時候,請不要客氣,一起娛樂好了。何必每次都要讓人請呢?”最後的結局是沒學會入鄉隨俗的趙珙被罰酒六杯。
這個故事盡管是發生在13世紀蒙古族,但同屬草原民族的匈奴性格也大體一致,隻是沒留下具體的故事罷了。既然要直來直去,那不服氣就打一打,打輸了決不矯情,認賭服輸,隨你處置。於是我們會經常看到下麵一幕:
失敗的部落投降後,其首領還會被委以各種官職,繼續統領本部。隨後,該部落成為通婚的對象,大家變成一家人。“引弓之民,併為一家”。當然,如果有著深仇大恨或者拒不投降,將麵臨殘酷懲罰:成年男子全部屠殺,婦幼罰為奴隸。
匈奴崛起後的民族結構就呈現出這樣一個“百蠻大國”的特點:樓煩王、白羊王仍然統帥本部人馬,東胡、烏桓等由於並非一戰征服,不再獨立存在。至於漢人,大多是從中原擄掠去的,而且文化差異巨大,大多淪為奴隸。
誠心接納歸順者,對匈奴的發展有很大幫助。燕人中行說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中行說本來是漢朝內宮的一名宦官。文帝時漢匈“和親”,嫁宗室女給匈奴新君老上單幹,命他隨行。中行說不願去,後被逼不過,隻好前往,但臨行時丟下一句狠話:“一定要讓我去,漢朝可要有大禍患了。”漢廷以為這不過是一句氣話,沒想到中行說說到做到,到了匈奴馬上投降。中行說來自漢朝內宮,了解諸多漢廷機密,老上單於大喜,予以重用。由於長期的交往,很多匈奴上層開始向漢文化靠攏,喜愛漢朝的衣物、食品,長此下去,有被漢化的危險。中行說投降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極力阻止匈奴貴族漢化,維護匈奴文化的純潔,指出漢族的織物盡管華美,但不適宜在草原穿著;漢族食品雖然味美,卻沒有奶酪便於攜帶。要維持本族鐵騎的優勢,必須保持舊有的生活習慣。當漢朝的書信送達時,中行說又教導匈奴用大出一寸的簡牘回隹並虛張聲勢地書寫“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於”,從而在形式上壓倒了自稱天子的漢朝皇帝。
中行說深知匈奴雖然在軍事實力上優於漢朝,但畢竟國力有限,真要和漢朝進行全麵的較量肯定吃虧。所以,他一麵努力幫助匈奴建立起“疏記”等製度,即定期統計一下匈奴的國民生產總值,了解自己的家底一麵幫助匈奴調整戰略思路,把以前漫無目的的入侵改成在漢地糧食收割時出擊要害部位。秋收季節是定居的農業民族最重要的日子,此時出擊會毀掉漢族農民一年辛勤勞作的成果,殺傷雖有限,但心理打擊非常厲害。這樣既保持了戰略上的進攻姿態,又不至於逼迫太緊,招致漢朝傾全國之力反擊。
不過中行說擔心的漢匈全麵對抗還是發生了。這次,主動出擊的是謀求建立萬世功業,徹底改變屈辱地位的漢武帝。由於匈奴總體國力的不足,漢朝很快取得戰略優勢。這時,另一位歸順的人才挽救了匈奴。
趙信,原本是匈奴支係小王,因為在內部傾軋中失勢,帶領本部人馬投降了漢朝,被封為翕侯。公元前123年,趙信跟隨皇上的小舅子衛青主動出擊匈奴,遭到母國軍隊伏擊,全軍覆沒,隻好又投降了匈奴。在漢文化的政治倫理中是絕對容不下這樣一個朝秦暮楚、左右搖擺的人物的。匈奴則不然,他們用草原博大的胸懷熱烈歡迎這位葉落歸根的遊子。大單於伊稚斜委之以重任,封為“自次王”,意思是他的地位僅次於自己,並把姐姐嫁給了他。
知恩圖報的趙信曾為漢軍高級將領,深知漢朝的戰略戰法,於是建議匈奴全線北撤到漠北,脫離與漢軍的直接接觸。這樣,強調主動出擊的漢武帝必然會命令漢軍出塞遠征,深入匈奴腹地。匈奴則可以將計就計,利用地利、人和,誘敵深入,在運動中殲滅敵人。伊稚斜用人不疑,接受了這個建議。從此以後,漢匈之間雖然仍發生了多次大規模戰鬥,但在戰略上逐漸趨幹均勢,趙信的功勞很大。
草原生活非常艱苦,這對人口的增加是很大的阻礙。當一個部落崛起後,如何利用廣大的領土就成了一個必須麵對的難題。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並不是漫無目的地隨意遊走,而是有著相對固定的活動區域,一年四季,四個營盤足矣。新增的土地幹什麽用?空出來長草,留著備用嗎?不行,因為一旦發生災害,往往是大範圍的,空地也跑不掉。唯一可行的辦法是交給信得過的人去使用,遭災時也好有個照應。那麽誰可以信任呢?敵人!
草原民族性格粗獷,喜歡直來直去。禮儀三千的形式主義在南方司空見慣,在草原是絕對見不到的。有這樣一個故事南宋將軍趙珙出使來到剛剛崛起的蒙古帝國。一天,成吉思汗派人去問他:“今天打馬球,你怎麽沒有來?”不請自到對於長期生活在禮教社會中的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趙珙亦然,於是實事求是地回答:“大汗沒有召喚我呀。”成吉思汗大笑:“既然來到我國,那就如同一家人。在宴會、打馬球、打獵的時候,請不要客氣,一起娛樂好了。何必每次都要讓人請呢?”最後的結局是沒學會入鄉隨俗的趙珙被罰酒六杯。
這個故事盡管是發生在13世紀蒙古族,但同屬草原民族的匈奴性格也大體一致,隻是沒留下具體的故事罷了。既然要直來直去,那不服氣就打一打,打輸了決不矯情,認賭服輸,隨你處置。於是我們會經常看到下麵一幕:
失敗的部落投降後,其首領還會被委以各種官職,繼續統領本部。隨後,該部落成為通婚的對象,大家變成一家人。“引弓之民,併為一家”。當然,如果有著深仇大恨或者拒不投降,將麵臨殘酷懲罰:成年男子全部屠殺,婦幼罰為奴隸。
匈奴崛起後的民族結構就呈現出這樣一個“百蠻大國”的特點:樓煩王、白羊王仍然統帥本部人馬,東胡、烏桓等由於並非一戰征服,不再獨立存在。至於漢人,大多是從中原擄掠去的,而且文化差異巨大,大多淪為奴隸。
誠心接納歸順者,對匈奴的發展有很大幫助。燕人中行說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中行說本來是漢朝內宮的一名宦官。文帝時漢匈“和親”,嫁宗室女給匈奴新君老上單幹,命他隨行。中行說不願去,後被逼不過,隻好前往,但臨行時丟下一句狠話:“一定要讓我去,漢朝可要有大禍患了。”漢廷以為這不過是一句氣話,沒想到中行說說到做到,到了匈奴馬上投降。中行說來自漢朝內宮,了解諸多漢廷機密,老上單於大喜,予以重用。由於長期的交往,很多匈奴上層開始向漢文化靠攏,喜愛漢朝的衣物、食品,長此下去,有被漢化的危險。中行說投降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極力阻止匈奴貴族漢化,維護匈奴文化的純潔,指出漢族的織物盡管華美,但不適宜在草原穿著;漢族食品雖然味美,卻沒有奶酪便於攜帶。要維持本族鐵騎的優勢,必須保持舊有的生活習慣。當漢朝的書信送達時,中行說又教導匈奴用大出一寸的簡牘回隹並虛張聲勢地書寫“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於”,從而在形式上壓倒了自稱天子的漢朝皇帝。
中行說深知匈奴雖然在軍事實力上優於漢朝,但畢竟國力有限,真要和漢朝進行全麵的較量肯定吃虧。所以,他一麵努力幫助匈奴建立起“疏記”等製度,即定期統計一下匈奴的國民生產總值,了解自己的家底一麵幫助匈奴調整戰略思路,把以前漫無目的的入侵改成在漢地糧食收割時出擊要害部位。秋收季節是定居的農業民族最重要的日子,此時出擊會毀掉漢族農民一年辛勤勞作的成果,殺傷雖有限,但心理打擊非常厲害。這樣既保持了戰略上的進攻姿態,又不至於逼迫太緊,招致漢朝傾全國之力反擊。
不過中行說擔心的漢匈全麵對抗還是發生了。這次,主動出擊的是謀求建立萬世功業,徹底改變屈辱地位的漢武帝。由於匈奴總體國力的不足,漢朝很快取得戰略優勢。這時,另一位歸順的人才挽救了匈奴。
趙信,原本是匈奴支係小王,因為在內部傾軋中失勢,帶領本部人馬投降了漢朝,被封為翕侯。公元前123年,趙信跟隨皇上的小舅子衛青主動出擊匈奴,遭到母國軍隊伏擊,全軍覆沒,隻好又投降了匈奴。在漢文化的政治倫理中是絕對容不下這樣一個朝秦暮楚、左右搖擺的人物的。匈奴則不然,他們用草原博大的胸懷熱烈歡迎這位葉落歸根的遊子。大單於伊稚斜委之以重任,封為“自次王”,意思是他的地位僅次於自己,並把姐姐嫁給了他。
知恩圖報的趙信曾為漢軍高級將領,深知漢朝的戰略戰法,於是建議匈奴全線北撤到漠北,脫離與漢軍的直接接觸。這樣,強調主動出擊的漢武帝必然會命令漢軍出塞遠征,深入匈奴腹地。匈奴則可以將計就計,利用地利、人和,誘敵深入,在運動中殲滅敵人。伊稚斜用人不疑,接受了這個建議。從此以後,漢匈之間雖然仍發生了多次大規模戰鬥,但在戰略上逐漸趨幹均勢,趙信的功勞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