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玉樹,視察部隊聽取情況匯報後,就踏上了歸途。途中,再過鬼門關,又在瑪多、西寧各住了一晚。經過約十二三天時間,行程逾兩千公裏,順利地返回了蘭州。這一次青海南部的高原寒區行,對於我們幾個人,特別是對於我個人來說,確實是一次嚴峻的考驗。視察中對於部隊提出的要在高原寒區建立溫室,以改善部隊長期吃不到新鮮蔬菜的狀況,實行自給自足的要求;部隊生活艱苦,物質文化生活單調等問題,回軍區後我都指示有關部門,積極給予支持和解決。對我的視察,部隊反響很強烈,很受鼓舞,說我是蘭州軍區自組建以來,副參謀長、副主任以上,到該地區來的領導幹部中的第二個人。也就是說,雖不是絕無僅有,確也是屈指可數。回蘭州之後不久,我就接到中央軍委對我的新任命。這樣,這次青海南部高原寒區之行,為我在蘭州軍區工作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它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第11部分、基建工程兵
1、調入基建工程兵
基建工程兵成立於1966年,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一支勞武結合、能工能戰、以工為主,承擔國家急、難、險、重基建任務的部隊,是我軍的一個新兵種。1966年我國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實行邊備戰邊建設,“三線”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基本建設任務越來越繁重,但施工企業隊伍老化,家屬拖累重,調動困難。周總理和鄧小平同誌倡議把部分施工隊伍整編為基建工程兵,同年3月中央批準國家建委的報告,同意組建基建工程兵,8月1日國防部發布命令,授予基建工程兵部隊番號,決定在兵種領導機構組成前,在國家建委暫設領導機構。1978年1月經中央批準,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兵兵部,為大軍區級。這時部隊已經發展到近50萬人,分布在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擔負著國家基本建設重點項目和國防工程施工,以及水文、鈾礦、黃金地質普查勘探、生產和戰備通訊等任務。
我到基建工程兵工作,外界有很多猜測和傳說。由於“文革”期間在湖南我和華國鋒同誌一起工作過一段時間,很多人認為我到基建工程兵任職,是華國鋒同誌的安排。事實上此事同華國鋒同誌根本無關。當時他身兼黨政軍主要領導,非常忙,根本無暇顧及這些事。同時,他對自己要求非常嚴,絕不會越過組織,安排幹部。
事實上,調我來基建工程兵的真正原因有兩條,一是基建工程兵部隊擴編太快,部隊管理跟不上,缺乏軍事指揮幹部。基建工程兵領導機構成立後,擔任兵種領導的都是從各部委抽調的幹部,他們大都離開部隊多年,對部隊管理有些生疏,因此急需調派熟悉部隊管理的幹部,加強部隊的管理。二是我與當時主管基建工程兵的穀牧副總理和李人林同誌都有過工作接觸,他們了解我。我和穀牧同誌相識是在1977年。1977年1月至9月,中央指派我率工作組進駐蘭州鐵路局,解決蘭州鐵路局的“文革”遺留問題。當時基建工程兵領導機構尚未成立,鐵路交通等由國家建委兼管,穀牧副總理分管建委工作。我多次向他請示匯報解決蘭州鐵路局的工作問題,他對我的工作比較滿意,印象也不錯。時任基建工程兵主任的李人林同誌,是新四軍五師的老同誌,1951年四十七軍入朝參戰時,他曾任四十七軍政委,我當時任四十七軍一四○師師長,工作中接觸較多,比較了解我。後來他到地方工作,也時常利用出差等機會到老部隊來看望;我到北京開會時也常去看望他,我們關係一直很好。所以基建工程兵選調軍事管理幹部組建兵部機關時,他首先想到我,和穀牧同誌一起向軍委建議,要我來任副主任,主管部隊管理和訓練。
對到基建工程兵任職,我沒有任何思想準備。從內心講,我是不大願意來的。我從參加革命以來,一直在野戰部隊工作,熟悉部隊的作戰訓練,熱愛軍事指揮工作,對工程建設和施工生產不熟悉。當時蘭州軍區政委蕭華同誌找我談話,宣布軍委的命令,他說:“軍區也不同意你去,總政徵求過我們的意見,我們沒有同意,現在組織已經決定了,你就去報到吧。”
1979年1月,我離開蘭州,到北京基建工程兵任職。當時基建工程兵領導機構剛剛成立不久,領導幹部尚未配齊。李人林同誌任主任、黨委書記,副主任有張孔修、王森,楊傑任副政委。1979年3月中央決定穀牧同誌兼基建工程兵政委,黨委第一書記。1979年4月增補我為黨委副書記。後來又陸續調入黎光任副政委,朱光任副主任,夏夔任政治部主任,逐步配齊了領導班子。我到職後,因我是中央候補委員,李人林同誌對我很熱情,迎接我時對我說:“不知道你以前做過政委工作,要是早知道,當初就直接推薦你當政委了。現在任命已下,以後再改吧。”當時,機關買了兩輛紅旗轎車,他自己用一輛,把另一輛給我用,讓我負責部隊日常工作,很信任我。
我在基建工程兵工作時間不長,1979年1月報到,1981年底部隊就醞釀撤銷,1983年11月正式撤銷,我在基建工程兵工作時間總共也就3年多。
2、貫徹“十二字”方針,整頓部隊作風紀律
基建工程兵自1966年成立,先後經過幾次大規模擴編,到1979年我去任職時已發展到近50萬人,有9個軍級指揮部,3個師級辦公室,32個支隊(師),156個團,5所技術學校,分布在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部隊高度分散,擔負的任務五花八門。我到任後,分工負責部隊的日常管理和教育訓練。為了了解情況,管理好部隊,我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到部隊調查了解情況,指導解決問題。部隊團以上單位我都走到了,我還深入到偏遠的一線連隊和施工工地。一次,我到交通部隊檢查工作,提出要看看在青藏高原修路的部隊,交通指揮部主任伍坤山同誌勸我不要下到基層連隊,因為那裏高原缺氧,條件艱苦,怕我年齡大了,身體吃不消。後來在我的一再堅持下,他陪同我一起上了青藏高原。一到高原,很多年輕同誌都出現了高原反應。我在蘭州軍區時曾到過海拔4000多米的哨所,沒有任何高原反應,大家都說我身體比年輕人還好。當我們到達海拔最高路段的施工連隊駐地時,戰士們都非常高興,他們說從來沒有這麽高級別的首長來過他們連隊視察工作。他們當兵幾年,有的甚至連師長都沒見過。部隊在高原缺氧的條件下施工非常艱苦,我指示有關部門,盡快解決他們住宿和勞動保護等問題,改善他們的工作、生活條件。
第11部分、基建工程兵
1、調入基建工程兵
基建工程兵成立於1966年,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一支勞武結合、能工能戰、以工為主,承擔國家急、難、險、重基建任務的部隊,是我軍的一個新兵種。1966年我國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實行邊備戰邊建設,“三線”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基本建設任務越來越繁重,但施工企業隊伍老化,家屬拖累重,調動困難。周總理和鄧小平同誌倡議把部分施工隊伍整編為基建工程兵,同年3月中央批準國家建委的報告,同意組建基建工程兵,8月1日國防部發布命令,授予基建工程兵部隊番號,決定在兵種領導機構組成前,在國家建委暫設領導機構。1978年1月經中央批準,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兵兵部,為大軍區級。這時部隊已經發展到近50萬人,分布在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擔負著國家基本建設重點項目和國防工程施工,以及水文、鈾礦、黃金地質普查勘探、生產和戰備通訊等任務。
我到基建工程兵工作,外界有很多猜測和傳說。由於“文革”期間在湖南我和華國鋒同誌一起工作過一段時間,很多人認為我到基建工程兵任職,是華國鋒同誌的安排。事實上此事同華國鋒同誌根本無關。當時他身兼黨政軍主要領導,非常忙,根本無暇顧及這些事。同時,他對自己要求非常嚴,絕不會越過組織,安排幹部。
事實上,調我來基建工程兵的真正原因有兩條,一是基建工程兵部隊擴編太快,部隊管理跟不上,缺乏軍事指揮幹部。基建工程兵領導機構成立後,擔任兵種領導的都是從各部委抽調的幹部,他們大都離開部隊多年,對部隊管理有些生疏,因此急需調派熟悉部隊管理的幹部,加強部隊的管理。二是我與當時主管基建工程兵的穀牧副總理和李人林同誌都有過工作接觸,他們了解我。我和穀牧同誌相識是在1977年。1977年1月至9月,中央指派我率工作組進駐蘭州鐵路局,解決蘭州鐵路局的“文革”遺留問題。當時基建工程兵領導機構尚未成立,鐵路交通等由國家建委兼管,穀牧副總理分管建委工作。我多次向他請示匯報解決蘭州鐵路局的工作問題,他對我的工作比較滿意,印象也不錯。時任基建工程兵主任的李人林同誌,是新四軍五師的老同誌,1951年四十七軍入朝參戰時,他曾任四十七軍政委,我當時任四十七軍一四○師師長,工作中接觸較多,比較了解我。後來他到地方工作,也時常利用出差等機會到老部隊來看望;我到北京開會時也常去看望他,我們關係一直很好。所以基建工程兵選調軍事管理幹部組建兵部機關時,他首先想到我,和穀牧同誌一起向軍委建議,要我來任副主任,主管部隊管理和訓練。
對到基建工程兵任職,我沒有任何思想準備。從內心講,我是不大願意來的。我從參加革命以來,一直在野戰部隊工作,熟悉部隊的作戰訓練,熱愛軍事指揮工作,對工程建設和施工生產不熟悉。當時蘭州軍區政委蕭華同誌找我談話,宣布軍委的命令,他說:“軍區也不同意你去,總政徵求過我們的意見,我們沒有同意,現在組織已經決定了,你就去報到吧。”
1979年1月,我離開蘭州,到北京基建工程兵任職。當時基建工程兵領導機構剛剛成立不久,領導幹部尚未配齊。李人林同誌任主任、黨委書記,副主任有張孔修、王森,楊傑任副政委。1979年3月中央決定穀牧同誌兼基建工程兵政委,黨委第一書記。1979年4月增補我為黨委副書記。後來又陸續調入黎光任副政委,朱光任副主任,夏夔任政治部主任,逐步配齊了領導班子。我到職後,因我是中央候補委員,李人林同誌對我很熱情,迎接我時對我說:“不知道你以前做過政委工作,要是早知道,當初就直接推薦你當政委了。現在任命已下,以後再改吧。”當時,機關買了兩輛紅旗轎車,他自己用一輛,把另一輛給我用,讓我負責部隊日常工作,很信任我。
我在基建工程兵工作時間不長,1979年1月報到,1981年底部隊就醞釀撤銷,1983年11月正式撤銷,我在基建工程兵工作時間總共也就3年多。
2、貫徹“十二字”方針,整頓部隊作風紀律
基建工程兵自1966年成立,先後經過幾次大規模擴編,到1979年我去任職時已發展到近50萬人,有9個軍級指揮部,3個師級辦公室,32個支隊(師),156個團,5所技術學校,分布在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部隊高度分散,擔負的任務五花八門。我到任後,分工負責部隊的日常管理和教育訓練。為了了解情況,管理好部隊,我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到部隊調查了解情況,指導解決問題。部隊團以上單位我都走到了,我還深入到偏遠的一線連隊和施工工地。一次,我到交通部隊檢查工作,提出要看看在青藏高原修路的部隊,交通指揮部主任伍坤山同誌勸我不要下到基層連隊,因為那裏高原缺氧,條件艱苦,怕我年齡大了,身體吃不消。後來在我的一再堅持下,他陪同我一起上了青藏高原。一到高原,很多年輕同誌都出現了高原反應。我在蘭州軍區時曾到過海拔4000多米的哨所,沒有任何高原反應,大家都說我身體比年輕人還好。當我們到達海拔最高路段的施工連隊駐地時,戰士們都非常高興,他們說從來沒有這麽高級別的首長來過他們連隊視察工作。他們當兵幾年,有的甚至連師長都沒見過。部隊在高原缺氧的條件下施工非常艱苦,我指示有關部門,盡快解決他們住宿和勞動保護等問題,改善他們的工作、生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