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率四十七軍離開了湖南,同時也正式結束了我在湖南近三年的“三支兩軍”工作。


    四十七軍駐守湖南近20年,特別是三年的“三支兩軍”工作,部隊廣大指戰員與湖南人民有著魚水深情,我和地方政府、各級領導、全省人民為湖南的繁榮穩定並肩戰鬥,湖南是我的第二故鄉。當我踏上北去的列車時,依戀和回憶油然而生。


    第10部分、西北九年


    1、調防陝西,準備同蘇修打仗


    1969年3月,珍寶島事件爆發。珍寶島位於我國黑龍江省虎林縣境內,在烏蘇裏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麵積不足一平方公裏。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蘇關係惡化後,兩國邊界緊張局勢逐漸加劇。蘇聯邊防軍多次侵入我國領土珍寶島,我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反擊。3月15日,蘇聯邊防軍100餘人在二十餘輛坦克、裝甲車支援下對珍寶島發動三次進攻,與我守衛部隊激戰近十個小時,我部頑強抵抗,擊退了蘇軍的進攻。蘇軍在珍寶島事件中遭到很大損失,一直想尋機報復。當時,中央軍委判斷:“蘇修”的報復手段有三種,即大打、中打和小打。但我方必須立足於準備大打的可能。中央軍委立即進行戰略調整和部署。10月,軍委命令四十七軍由湖南調防陝西,歸屬蘭州軍區,準備同“蘇修”打仗。當時,周總理前後兩次找我談話,徵求我的意見,是隨部隊到西北準備打仗,還是留在湖南主持全省工作。總理希望我留在湖南主持地方工作,並要我早作決定,以便及時向毛主席報告。我自己反覆權衡了幾天,經過認真思考,我決定率軍北上,保衛祖國。我是一名軍人,自從參加革命後,一直在軍隊中工作,從一名普通幹部成長為軍長,特別是擔任著中央戰略預備隊的軍長,當祖國麵臨外敵威脅時,保家衛國,是軍人的天職。此時,湖南省的地方形勢也日趨穩定,地方工作基本恢復,華國鋒同誌完全可以主持全省工作。我向總理匯報了我的情況。最後經黨中央批準,同意我率軍北上。我立即布置一係列的部隊調防的組織準備工作。


    1970年4月初,我們軍各部隊已先後在京廣鐵路沿線的嶽陽、長沙、衡陽一帶完成了集結,為移防西北做準備。在具體的行動組織和準備工作中,軍司令部和後勤部有計劃地抓好“三分開、四固定”,抓緊時間搶修車輛,集中物資,計劃採購。為保證部隊有序開進,還組織機關幹部分隊勘察預定集結地點內的火車裝載站,進行試裝演練,力爭最大限度地進行科學滿載,盡量為國家節約車皮數量,以實際行動堅決貫徹和落實軍委和軍區提出的“交好、走好、到好”和“齊裝、滿員、保密、安全”的指示和要求。


    1970年4月底至5月初,全軍在做好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分別從嶽陽、長沙、衡陽三地所屬的19個車站裝載,編組成67個列車梯隊實施戰備調防大機動。至5月底,四十七軍按既定順序,各部隊分別到達陝西的指定駐防地區,軍部駐陝西臨潼,全軍行程1400~1700餘公裏,未發生任何事故,完全遵照軍委要求,圓滿地完成了調防任務。部隊到達指定地點後,為了防止侵略者的大規模空襲,按軍委要求千軍萬馬轉入地下的指示精神,全軍以營為單位,下火車後立即全部開進山溝,利用事前勘察好的地點,在黃土高原上挖窯洞,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當地人俗稱挖地窩子。全軍官兵基本上是按照一個營一條川,一個連一條溝進行挖建,不準進老百姓的民房。這也是整師整團乘車行軍到下車駐地的防空大演習。


    我們還派各級幹部到黃河對岸的駐軍參觀學習他們挖地窩子的經驗。部隊進溝、進川後,全部進行營建施工,工程進展迅速。到年底,全軍各師、團基本完成窯洞營區建設,受到總後勤部的表彰。總後還在我軍召開有北京、瀋陽、武漢、蘭州等軍區各級領導出席的現場會,對四十七軍立足戰備、艱苦奮鬥建營房的做法給予了較高評價。 經過一段時間的戰爭準備,未發現“蘇修”有向我大規模進攻的跡象。同時,全軍進川、進溝分散駐防,交通不便,給部隊的備戰、訓練、管理帶來諸多不便;加之部隊挖窯洞時缺乏經驗,一些窯洞漏水、開裂等情況時有發生。為此,我們從利於戰備和部隊建設考慮,於1972年開始,對部隊部署進行了合理調整,對部隊營房進行了改、擴建。部隊營房逐步轉入相對集中、便於管理、生活更為方便的以磚、瓦、石為主材的營房。為了保障基建施工和改善部隊生活,我們還組織官兵就地取材,自建磚、瓦、石材廠和肉食、蔬菜等副業生產基地。


    四十七軍的前身是八路軍一二○師三五九旅。部隊調防西北後,原三五九旅旅長王震同誌曾到四十七軍視察,他勉勵我們要把三五九旅的艱苦奮鬥精神發揚下去。我和本軍的多位軍、師領導在抗日戰爭時期也都在南泥灣參加過當年的大生產運動。經軍黨委研究,報軍區批準,我們決定繼承老部隊的光榮傳統,創建生產基地,以支持和保障部隊的戰備訓練,加強部隊全麵建設。為此,我曾親自率領有關人員到黃河灘和南泥灣選擇農場和生產基地。


    五六十年代,政府修建三門峽水庫時曾遷移了許多農民,在陝西大荔縣朝邑地區(黃河灘)留下大量荒地。從1971年7月開始,軍決定抽調一三九師四一七團進駐黃河灘,墾荒生產。經過一年努力,開墾荒地八萬餘畝,生產小麥、油菜籽,到1973年冬共收穫1500餘萬斤,解決了部隊部分糧、肉、菜的供應。此後經過不斷努力,到1974年發展成為較為規範的團一級農場——黃河灘農場,受到總後勤部的表揚。與此同時,軍又抽調某師的一個團在南泥灣建立生產基地,除生產玉米等雜糧外,還開墾了稻田約500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黎原回憶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黎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黎原並收藏黎原回憶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