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白是鄉裏的中醫,很有名氣,為人口碑也很好,威望很高。他得知三兒子幹上土匪、強盜的事,非常氣憤,認為有辱家門。他當郎中一世,懸壺濟世,受到鄉鄰的讚譽,沒想到膝下生了一個孽子,敗壞了他一世清名。在多次管教無效的情況下,為了保全門風,痛下決心,大義滅親,親手將孽子處死。這事在當地傳為美談。周老三被老子處死的消息傳到縣城後,我們才敢放心地回家。回來後,又擔心周老三的同夥算計我,父母還是整天憂心忡忡。於是父親就找來四爺關翔千商量,四爺為了我的安全和學業,決定辭掉在關家店教書的差事,帶我到有能力防匪的村寨讀書。這樣我就離開了父母,隨著四爺開始了離家三年的讀書生活。
四爺帶我先後到息縣幾戶大地主家教書。這幾家環境不同,出身不同,為人處世的方式自然也都有所不同。我這三年的逃票、讀書生活,就是在這幾家度過的。這段經歷讓我深刻接觸和體會了中國農村各類不同的生活情況。第一家是距關家店十裏外的胡家圍子。
胡家是四爺關翔千的嶽父家。那時四爺的嶽父、嶽母已經去世,留下兩個兒子。兄弟二人都中過秀才。大兒子叫胡祖武是武秀才;二兒子叫胡祖文是文秀才。胡家家大業大,有地700多畝。在我家周圍幾十裏算是最大的地主。
胡家當時是三世同堂,兄弟二人一直沒有分家。他們每人都育有四個兒子,孫子輩就更多了,全家老少近30餘口,有很多到了讀書年齡的子弟,因此很歡迎四爺來教書。
胡家兄弟是四爺的妻兄,胡祖武的二兒子還是我的表姐夫。胡家、關家更是親上加親。我隨四爺來到胡家,就住在胡家西院的後院。胡家還專門拿出一棟房子作為教書的課堂。胡家可以說是世代書香,胡祖武的書房藏書頗豐,當時我在那裏讀了很多中國古典小說。
胡家雖說是地方紳士,但全家老少大都參加生產勞動。家裏雇了四五個長工,有騾子有馬。一部分土地自己耕種,大部分土地租給佃戶耕種。男人耕田種地,婦女持家煮飯。胡家祖訓不準請老媽子和傭人,做飯等家務勞動都由家裏的妯娌們輪流承擔。經濟來源主要靠糧食生產。他們在鎮上開有一家糧店,每年收穫的糧食大約有三分之二出賣,家裏還建有糧倉儲備糧食。農閑時的副業主要經營燒酒和綠豆粉條。
我在胡家圍子跟十幾個娃娃念了兩年私塾。除了胡家子弟外,還有圍子外的農家子弟也一起來念書。在當時的鄉村,對老師的要求也有一套不成文的標準。科舉時代獲得過功名的,如貢生、秀才出身的老師,所得的薪水各不相同。上學的孩子要交學費,一年分兩季支付。四爺不僅中過秀才,還上過洋學堂,所以在當地還是很受歡迎的。對一些貧困學生,四爺總會少收些學費。四爺從沒有收過我的學費,完全是為了培養關家的後代。胡家也是讀書人出身,所以對四爺特別尊重。一日三餐都有長工將飯菜送到客廳,胡家兄弟隻要不出門常常會陪著四爺一起吃飯。我印象中胡家每逢過年過節一定要送上禮金,權當學費。
民國初年的社會還是比較安定的。大概到了1923年前後,河南,特別是我的家鄉開始鬧土匪。我在胡家讀書期間,曾有一股大土匪得知胡家有錢,向胡家索要300塊大洋。胡祖武是武秀才出身,自然不肯輕易低頭。加之胡家圍子四周築有寨牆,寨牆外挖了一圈一人多深三丈來寬的水渠。出入圍子隻有一個南門,門上有門樓,門外有吊橋,防備相當嚴密。為了防備土匪打劫,胡家還專門購買了三支快槍,全家男丁加上原本雇的五六個僱工,看場護院,隔壁佃戶家也有幾個壯丁參加,夜裏還輪流值班,以防萬一。由於胡家防備很嚴,土匪不敢輕易來搶劫。後來,通過中間人調停,雙方暫時和解。胡家兄弟擺了一桌酒席,土匪頭子居然還親自赴宴。最後胡家付了100塊大洋,才算了事。盡管此後這股土匪沒有再騷擾過胡家,但當地還有許多股小土匪到處流竄,胡家還是不敢鬆懈。
日子一久,我深感胡家圍子的防備非常高明,便萌生了長大後也要仿效胡家,建一座關家圍子,買上幾杆快槍,雇一些看場護院的壯漢,就再也不用東躲西藏地逃綁票了。
我九歲時隨四爺由胡家圍子轉學到了張家灣四爺侄女婿家,繼續逃票、念書。張家灣在關家店東麵,大約有十餘裏路程。張家灣私塾設在張少峰、張少山兄弟家。張家的圍子和胡家的差不多,但圍子裏住的不隻他們一家,還有同族的十幾家。張家有地三百多畝,也雇了四五名長工。張家和胡家不一樣。胡家的特點是地道的中國傳統地主、紳士家庭,胡家兄弟在科舉時代都得過功名,家庭雖然很富裕,但沒人當過官,同外麵的世界聯繫比較少;張家不僅是地主、紳士,還是當地一霸。張家原本兄弟六人。老大早年病逝,老二張少山在舊軍隊裏當過營長,老三張少峰在相鄰的光山縣當過判司,地位相當於現在的縣法院院長,因此張家兄弟在縣裏都是和官府相通的人物。張家老四就是四爺的侄女婿。老五、老六年齡還小。我就是和張家的老五、老六,還有第二代一起念書。張少山原本在豫西地方武裝戴民權的部隊裏當營長,腿負傷後回到家鄉。他的一些部下在軍閥混戰中被打散後,有些人就當了土匪,附近百十裏的土匪還常和他有聯繫,他是當地一霸。
四爺帶我先後到息縣幾戶大地主家教書。這幾家環境不同,出身不同,為人處世的方式自然也都有所不同。我這三年的逃票、讀書生活,就是在這幾家度過的。這段經歷讓我深刻接觸和體會了中國農村各類不同的生活情況。第一家是距關家店十裏外的胡家圍子。
胡家是四爺關翔千的嶽父家。那時四爺的嶽父、嶽母已經去世,留下兩個兒子。兄弟二人都中過秀才。大兒子叫胡祖武是武秀才;二兒子叫胡祖文是文秀才。胡家家大業大,有地700多畝。在我家周圍幾十裏算是最大的地主。
胡家當時是三世同堂,兄弟二人一直沒有分家。他們每人都育有四個兒子,孫子輩就更多了,全家老少近30餘口,有很多到了讀書年齡的子弟,因此很歡迎四爺來教書。
胡家兄弟是四爺的妻兄,胡祖武的二兒子還是我的表姐夫。胡家、關家更是親上加親。我隨四爺來到胡家,就住在胡家西院的後院。胡家還專門拿出一棟房子作為教書的課堂。胡家可以說是世代書香,胡祖武的書房藏書頗豐,當時我在那裏讀了很多中國古典小說。
胡家雖說是地方紳士,但全家老少大都參加生產勞動。家裏雇了四五個長工,有騾子有馬。一部分土地自己耕種,大部分土地租給佃戶耕種。男人耕田種地,婦女持家煮飯。胡家祖訓不準請老媽子和傭人,做飯等家務勞動都由家裏的妯娌們輪流承擔。經濟來源主要靠糧食生產。他們在鎮上開有一家糧店,每年收穫的糧食大約有三分之二出賣,家裏還建有糧倉儲備糧食。農閑時的副業主要經營燒酒和綠豆粉條。
我在胡家圍子跟十幾個娃娃念了兩年私塾。除了胡家子弟外,還有圍子外的農家子弟也一起來念書。在當時的鄉村,對老師的要求也有一套不成文的標準。科舉時代獲得過功名的,如貢生、秀才出身的老師,所得的薪水各不相同。上學的孩子要交學費,一年分兩季支付。四爺不僅中過秀才,還上過洋學堂,所以在當地還是很受歡迎的。對一些貧困學生,四爺總會少收些學費。四爺從沒有收過我的學費,完全是為了培養關家的後代。胡家也是讀書人出身,所以對四爺特別尊重。一日三餐都有長工將飯菜送到客廳,胡家兄弟隻要不出門常常會陪著四爺一起吃飯。我印象中胡家每逢過年過節一定要送上禮金,權當學費。
民國初年的社會還是比較安定的。大概到了1923年前後,河南,特別是我的家鄉開始鬧土匪。我在胡家讀書期間,曾有一股大土匪得知胡家有錢,向胡家索要300塊大洋。胡祖武是武秀才出身,自然不肯輕易低頭。加之胡家圍子四周築有寨牆,寨牆外挖了一圈一人多深三丈來寬的水渠。出入圍子隻有一個南門,門上有門樓,門外有吊橋,防備相當嚴密。為了防備土匪打劫,胡家還專門購買了三支快槍,全家男丁加上原本雇的五六個僱工,看場護院,隔壁佃戶家也有幾個壯丁參加,夜裏還輪流值班,以防萬一。由於胡家防備很嚴,土匪不敢輕易來搶劫。後來,通過中間人調停,雙方暫時和解。胡家兄弟擺了一桌酒席,土匪頭子居然還親自赴宴。最後胡家付了100塊大洋,才算了事。盡管此後這股土匪沒有再騷擾過胡家,但當地還有許多股小土匪到處流竄,胡家還是不敢鬆懈。
日子一久,我深感胡家圍子的防備非常高明,便萌生了長大後也要仿效胡家,建一座關家圍子,買上幾杆快槍,雇一些看場護院的壯漢,就再也不用東躲西藏地逃綁票了。
我九歲時隨四爺由胡家圍子轉學到了張家灣四爺侄女婿家,繼續逃票、念書。張家灣在關家店東麵,大約有十餘裏路程。張家灣私塾設在張少峰、張少山兄弟家。張家的圍子和胡家的差不多,但圍子裏住的不隻他們一家,還有同族的十幾家。張家有地三百多畝,也雇了四五名長工。張家和胡家不一樣。胡家的特點是地道的中國傳統地主、紳士家庭,胡家兄弟在科舉時代都得過功名,家庭雖然很富裕,但沒人當過官,同外麵的世界聯繫比較少;張家不僅是地主、紳士,還是當地一霸。張家原本兄弟六人。老大早年病逝,老二張少山在舊軍隊裏當過營長,老三張少峰在相鄰的光山縣當過判司,地位相當於現在的縣法院院長,因此張家兄弟在縣裏都是和官府相通的人物。張家老四就是四爺的侄女婿。老五、老六年齡還小。我就是和張家的老五、老六,還有第二代一起念書。張少山原本在豫西地方武裝戴民權的部隊裏當營長,腿負傷後回到家鄉。他的一些部下在軍閥混戰中被打散後,有些人就當了土匪,附近百十裏的土匪還常和他有聯繫,他是當地一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