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五年一月中旬,紅四方麵軍接到剛剛開完遵義會議的中革軍委的電報,電報要求紅四方麵軍派出一個師南下,接應中央紅軍從貴州進入四川北渡長江。關於中央紅軍離開中央根據地之後的命運,紅四方麵軍隻能通過電台得到有限的消息。當被要求派出一支部隊南下的時候,方麵軍指揮員感到了為難。因為僅僅以一個師的兵力自北向南穿越整個四川東部,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舉動,部隊走不到半路就會被川軍包圍吃掉;但是如果派出足以與川軍抗衡的兵力,那就勢必意味著要將川陝根據地全部放棄。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八日,國民黨中央軍胡宗南部第一師獨立旅進入四川,接替了川北廣元、昭化地區川軍的防務。於是,紅四方麵決定先向川甘方向的廣元、昭化出擊,把相對孤立的國民黨中央軍胡宗南的部隊吃掉,尋求向甘肅南部拓展根據地的生存空間,同時牽製住敵人的大部兵力,以配合中央紅軍的軍事行動。
一月二十二日,紅四方麵軍在川北發起了廣昭戰役。徐向前親自指揮紅四方麵軍主力第九軍和第三十軍渡過嘉陵江,向據守廣元以西羊模壩的敵人發動攻擊。在持續兩天的激戰中,年僅二十三歲的八十八師副師長丁紀才和同樣年僅二十三的二十五師副師長潘幼卿先後陣亡。在付出巨大代價之後紅軍占領了敵人的主陣地,切斷了廣元與昭化之間敵軍的聯絡。但在接下來攻打廣元縣城和昭化縣城的戰鬥中,紅軍遇到了敵人在堅固工事裏的頑強抵抗。紅軍一次又一次地發起衝擊,始終沒能突破敵人的防禦陣地,在川軍增援部隊不斷到達的情況下,紅軍被迫撤離了戰場。
廣昭戰役開始後,中革軍委的電報再次到達。這是一封因對紅四方麵軍的命運有著重要影響所以極具史料價值的電報:“為選擇優良條件,爭取更大的發展前途計,決定我野戰軍轉入川西,擬從瀘州上遊渡江,若無障礙,約二月中旬即可渡江北上,預計沿途將有許多激烈的戰鬥。這一戰略方針的實現,與你們的行動有密切關係。為使四方麵軍與野戰軍趁蔣敵尚未完全入川實施“圍剿”以前,密切地協同作戰,先擊破川敵起見,我們建議:你們應以群眾武裝與獨立師、團向東線積極活動,鉗製劉敵,而集中紅軍全力向西線進攻……你們宜迅速集結部隊完成進攻準備,於最近時期,實行向嘉陵江以西進攻……則與我軍之配合最為有力……”電報命令紅四方麵軍“全力向西線進攻”,與即將北渡長江的中央紅軍迎頭並進。這無疑是一個驚人的設想:中國紅軍的兩支主力方麵軍如果真在四川腹地勝利會合,中國紅軍和中國革命的歷史必將是另外一樣的敘述。
由於中央紅軍渡江在即,關於這一指示是否能夠執行和如何執行已經沒有時間討論。紅四方麵軍決定馬上開始造船,做好西渡嘉陵江的各項準備;同時收縮東部兵力,派出部隊出擊陝南調動敵人北上,以減輕中央紅軍的軍事壓力,並為紅四方麵軍西進創造有利時機。
出擊陝南的部隊先後向寧強、勉縣和陽平關發起動了攻擊,致使胡宗南的一個旅和川軍的四個師開始向陝南移動,紅四方麵軍的戰役目的已經達到,作戰部隊隨即返回了川北準備西渡嘉陵江。
但是,就在這時,中革軍委的電報再次到達,電報表明:“川敵以十二個旅向我追擊並沿江布防”,“滇敵集中主力亦在川、滇邊境防堵,使我野戰軍渡江計劃不能實現”,“因此,軍委決定我野戰軍改在川滇黔邊區廣大地區活動,爭取在這一廣大地區創造新的蘇區根據地,以與二、六軍團及四方麵軍呼應作戰”——中央紅軍因北渡長江受阻而改變了原定計劃。但是,紅四方麵軍根據中革軍委的電報指示所製定的西渡嘉陵江的計劃已經開始實施:川陝根據地東線的部隊向西壓縮之後,川軍劉湘的主力部隊占領了萬源,此刻正向通江、巴
中方向推進。西線,蒼溪、閬中、儀隴各縣在紅軍部隊移動後,也相繼被川軍占領。目前的川陝根據地已經被壓縮得很小,對於紅四方麵軍來講,西渡嘉陵江的作戰計劃已經無法停止。徐向前說:“箭在弦上,非進不可。” 紅四方麵軍最後的決定是:繼續執行西渡嘉陵江的計劃,實現向陝甘方向擴展生存空間的目標;同時在戰役進行中密切注意中央紅軍的動向,隨時準備給予配合和策應。
一九三五年三月二十八日夜,發生在四川北部的一場規模巨大的戰役就要打響了。
嘉陵江,江麵寬闊,水流湍急,兩岸山巒聳立,乃巴蜀大地上的巨川,長江的重要支流,源於陝西省鳳縣的嘉陵穀,由北向南在廣元與白龍江匯合後,奔騰直入長江。
在嘉陵江西岸防守的,是國民黨第二十八軍軍長田頌堯和第二十九軍軍長鄧錫侯的部隊,總兵力共計五十二個團,由鄧錫侯統一指揮,集中在北起廣元、南至南部縣的沿江一帶。這是一個布防分散、後方虛弱的防線。
針對川軍布防正麵寬大的特點,為了選擇一個合適的突破口,徐向前親自帶著參謀走了一百五十多公裏,詳細勘察了嘉陵江沿江的地形、水文和對岸川軍的防守情況。在對各部隊提出的渡江地點進行了反覆論證後,蒼溪至閬中之間約五十公裏的地段,被最後確定為紅四方麵軍突破嘉陵江的地段,其中主要突擊點是蒼溪東南的塔子山,突擊點右側的渡河點是鴦溪口,突擊點左側的渡河點是澗溪口。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八日,國民黨中央軍胡宗南部第一師獨立旅進入四川,接替了川北廣元、昭化地區川軍的防務。於是,紅四方麵決定先向川甘方向的廣元、昭化出擊,把相對孤立的國民黨中央軍胡宗南的部隊吃掉,尋求向甘肅南部拓展根據地的生存空間,同時牽製住敵人的大部兵力,以配合中央紅軍的軍事行動。
一月二十二日,紅四方麵軍在川北發起了廣昭戰役。徐向前親自指揮紅四方麵軍主力第九軍和第三十軍渡過嘉陵江,向據守廣元以西羊模壩的敵人發動攻擊。在持續兩天的激戰中,年僅二十三歲的八十八師副師長丁紀才和同樣年僅二十三的二十五師副師長潘幼卿先後陣亡。在付出巨大代價之後紅軍占領了敵人的主陣地,切斷了廣元與昭化之間敵軍的聯絡。但在接下來攻打廣元縣城和昭化縣城的戰鬥中,紅軍遇到了敵人在堅固工事裏的頑強抵抗。紅軍一次又一次地發起衝擊,始終沒能突破敵人的防禦陣地,在川軍增援部隊不斷到達的情況下,紅軍被迫撤離了戰場。
廣昭戰役開始後,中革軍委的電報再次到達。這是一封因對紅四方麵軍的命運有著重要影響所以極具史料價值的電報:“為選擇優良條件,爭取更大的發展前途計,決定我野戰軍轉入川西,擬從瀘州上遊渡江,若無障礙,約二月中旬即可渡江北上,預計沿途將有許多激烈的戰鬥。這一戰略方針的實現,與你們的行動有密切關係。為使四方麵軍與野戰軍趁蔣敵尚未完全入川實施“圍剿”以前,密切地協同作戰,先擊破川敵起見,我們建議:你們應以群眾武裝與獨立師、團向東線積極活動,鉗製劉敵,而集中紅軍全力向西線進攻……你們宜迅速集結部隊完成進攻準備,於最近時期,實行向嘉陵江以西進攻……則與我軍之配合最為有力……”電報命令紅四方麵軍“全力向西線進攻”,與即將北渡長江的中央紅軍迎頭並進。這無疑是一個驚人的設想:中國紅軍的兩支主力方麵軍如果真在四川腹地勝利會合,中國紅軍和中國革命的歷史必將是另外一樣的敘述。
由於中央紅軍渡江在即,關於這一指示是否能夠執行和如何執行已經沒有時間討論。紅四方麵軍決定馬上開始造船,做好西渡嘉陵江的各項準備;同時收縮東部兵力,派出部隊出擊陝南調動敵人北上,以減輕中央紅軍的軍事壓力,並為紅四方麵軍西進創造有利時機。
出擊陝南的部隊先後向寧強、勉縣和陽平關發起動了攻擊,致使胡宗南的一個旅和川軍的四個師開始向陝南移動,紅四方麵軍的戰役目的已經達到,作戰部隊隨即返回了川北準備西渡嘉陵江。
但是,就在這時,中革軍委的電報再次到達,電報表明:“川敵以十二個旅向我追擊並沿江布防”,“滇敵集中主力亦在川、滇邊境防堵,使我野戰軍渡江計劃不能實現”,“因此,軍委決定我野戰軍改在川滇黔邊區廣大地區活動,爭取在這一廣大地區創造新的蘇區根據地,以與二、六軍團及四方麵軍呼應作戰”——中央紅軍因北渡長江受阻而改變了原定計劃。但是,紅四方麵軍根據中革軍委的電報指示所製定的西渡嘉陵江的計劃已經開始實施:川陝根據地東線的部隊向西壓縮之後,川軍劉湘的主力部隊占領了萬源,此刻正向通江、巴
中方向推進。西線,蒼溪、閬中、儀隴各縣在紅軍部隊移動後,也相繼被川軍占領。目前的川陝根據地已經被壓縮得很小,對於紅四方麵軍來講,西渡嘉陵江的作戰計劃已經無法停止。徐向前說:“箭在弦上,非進不可。” 紅四方麵軍最後的決定是:繼續執行西渡嘉陵江的計劃,實現向陝甘方向擴展生存空間的目標;同時在戰役進行中密切注意中央紅軍的動向,隨時準備給予配合和策應。
一九三五年三月二十八日夜,發生在四川北部的一場規模巨大的戰役就要打響了。
嘉陵江,江麵寬闊,水流湍急,兩岸山巒聳立,乃巴蜀大地上的巨川,長江的重要支流,源於陝西省鳳縣的嘉陵穀,由北向南在廣元與白龍江匯合後,奔騰直入長江。
在嘉陵江西岸防守的,是國民黨第二十八軍軍長田頌堯和第二十九軍軍長鄧錫侯的部隊,總兵力共計五十二個團,由鄧錫侯統一指揮,集中在北起廣元、南至南部縣的沿江一帶。這是一個布防分散、後方虛弱的防線。
針對川軍布防正麵寬大的特點,為了選擇一個合適的突破口,徐向前親自帶著參謀走了一百五十多公裏,詳細勘察了嘉陵江沿江的地形、水文和對岸川軍的防守情況。在對各部隊提出的渡江地點進行了反覆論證後,蒼溪至閬中之間約五十公裏的地段,被最後確定為紅四方麵軍突破嘉陵江的地段,其中主要突擊點是蒼溪東南的塔子山,突擊點右側的渡河點是鴦溪口,突擊點左側的渡河點是澗溪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