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三國外交戰略篇
【月重輪行】
曹丕(魏·文帝)
三辰垂光,照臨四海。
煥哉何煌煌,
悠悠與天地久長。
愚見目前,聖萬年。
明相絕,何可勝言。
三國亂世,各方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從袁紹、曹操、劉表、劉焉、公孫瓚、呂布、袁術、孫策、張繡、張魯等人群雄割據,再到曹魏、蜀漢、東吳的三國鼎立,最後到西晉統一天下,戰略百出。曹魏的富國強兵戰略、蜀漢的舉國進攻戰略、東吳的據江自守戰略和遼東的關鍵少數戰略,都顯露著智慧的光芒。
曹操、諸葛亮、魯肅、沮授等人都是傑出的戰略家。很多人物是傑出的戰術專家,一戰成名,留名青史,卻稱不上是戰略家。因為戰略是長期的、基礎性的國家方略,其製定要求操作者對天下形勢、國內政治和戰術技巧有清晰準確的把握,要求的不僅僅是高智商,這也是戰略與戰術的區別所在。本書前麵章節的多數內容涉及國家戰略,詳細闡述了各方的國家戰略內容和在重大事件中的戰略決策過程,本文再就專題做一下補充。
三國地緣政治論
袁紹與曹操兩人都剛開始起兵的時候,袁紹問曹操:如果討伐董卓不成,什麽方麵可以作為我們的依靠啊?
曹操反問:足下以為如何?
袁紹說:我要南據黃河,北阻燕代,兼併北方戎狄少數民族,再南向爭奪天下。這樣可以成功了吧?
曹操則說:我要任用全天下的智力,用道德爭奪天下,那樣就無所不行了。如果隻是用險固作為資本,就不能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了。
正文 第45節:八、三國外交戰略篇(2)
曹操的話固然有道理,但是袁紹的計劃可以引出古代歷史上重要的外交理論。袁紹的戰略是:據守河北,再爭天下。河北有兩大優勢:一是它地處北方,占領它可以北擁長城,無後顧之憂;南臨黃河,有天險可以憑藉,進可攻退可守;二是河北地區經濟發展程度高,基礎好,人口多,可以為天下爭霸提供物質基礎。袁紹的考慮主要是從地理因素上出發的。地理因素在古今政治、軍事鬥爭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冷兵器時代,地理因素的作用更加突出。古代中國圍繞地理與政治的關係,有著豐富的實踐和思想積累。套用西方政治學的名詞,暫且稱呼它為地緣政治理論。中國古代地緣政治理論是與西方迥異的自成體係的理論,它偏重實踐,是和平的、有限範圍的微觀理論。
我們可以將東南起至大海,北到長城,西到隴右和巴蜀的廣闊地區看做是中國地緣政治的核心區域。歷史上的中央王朝都在核心區域,且幾乎都在北部立國。其他地區可以看做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邊緣區域。
核心區域的發展對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這一區域內部可以根據地理條件和歷史經驗再細分為四大亞區域:關中地區、關東地區、西南地區與江南地區。四大亞區域具有較大的地理、文化差別,在歷史上支撐了不同的割據政權,扮演了不同的歷史角色。
核心區域因為地理、人口、經濟等方麵的優勢,主導著中國歷史的發展。古代歷史中,邊緣區域不時對核心區域構成巨大的軍事壓力(比如歷史上戎狄、匈奴、五胡、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對核心區域的先後騷擾與進攻),核心區域的地緣戰略重點始終放在本區域的北部邊界。數千年間核心區域往往對周邊地區靜觀其變,通過戰爭和封貢等方式,利用文化、經濟吸引力進行滲透,適時安撫周邊,懷柔遠人。中原王朝也會將漢族先進的社會形態和文化擴展到周邊地區,擴大核心區域的範圍。現代國家和中華民族就是這麽緩慢形成的。
和平是中央王朝與周邊地區交往的主流精神。中央王朝精心構建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朝貢體係,囊括了中國所有地區和相關的鄰國。秦朝後的中央集權的專製製度,漢武帝後改良的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了核心區域的主要價值觀,並向周邊地區傳播。雙方的交往從奴隸社會既已存在,並不斷豐富發展。維持並擴大這種交往,構建穩固的朝貢體係是中華帝國給歷朝歷代留下的歷史作業,也是寶貴的外交遺產。
在核心區域內部,關中地區、西南地區位於中國大陸地形的第二階梯,地形都易守難攻,隻要把守住邊緣的戰略要點,攻守自如,就對關東地區和江南地區具有居高臨下的地緣優勢。同樣,北部的關中地區、關東地區對南部的西南地區、江南地區具有地緣優勢。北部地區對南部地區的地緣優勢在早期是建立在人口和經濟優勢之上的,但是隨著南部的開發和人口的增多,北部地區隻保留了最重要的優勢:軍事優勢。歷史上北部軍隊的戰鬥力一直強於南部軍隊。北部氣候相對惡劣,民眾體質強於南部,鬥誌旺於南部;加上北部地形和環境便利了戰車兵和騎兵的發展,而這兩個兵種在冷兵器時期是戰鬥力、機動性最強的兵種。再如,馬鐙在三國時期已經出現在北方,而南方士兵依然用雙腿夾住馬腹來作戰。歷史上政治中心、軍事中心一直停留在北部地區,統一的中央王朝一般都是自北而南建立的。
盡管北部地區在政治、軍事上擁有優勢,但是隻要南部地區控製戰略要點,包括秦嶺一線、襄樊、桐柏山、大別山區、合肥、揚州,南部就易守難攻。同時南部鬆軟的土壤、濕潤的氣候、密集的水網也都限製了北部軍隊戰鬥力的發揮。再加上北方人水土不服,盡管北部經常發動對南部的征伐,南部政權隻要措施得當,一般都能抵擋住北方的攻勢。這樣的局勢在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時期都存在過1。南北部在很長時間內形成對峙形勢,使核心區域的南北分裂成為中國歷史分裂的常態。
【月重輪行】
曹丕(魏·文帝)
三辰垂光,照臨四海。
煥哉何煌煌,
悠悠與天地久長。
愚見目前,聖萬年。
明相絕,何可勝言。
三國亂世,各方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從袁紹、曹操、劉表、劉焉、公孫瓚、呂布、袁術、孫策、張繡、張魯等人群雄割據,再到曹魏、蜀漢、東吳的三國鼎立,最後到西晉統一天下,戰略百出。曹魏的富國強兵戰略、蜀漢的舉國進攻戰略、東吳的據江自守戰略和遼東的關鍵少數戰略,都顯露著智慧的光芒。
曹操、諸葛亮、魯肅、沮授等人都是傑出的戰略家。很多人物是傑出的戰術專家,一戰成名,留名青史,卻稱不上是戰略家。因為戰略是長期的、基礎性的國家方略,其製定要求操作者對天下形勢、國內政治和戰術技巧有清晰準確的把握,要求的不僅僅是高智商,這也是戰略與戰術的區別所在。本書前麵章節的多數內容涉及國家戰略,詳細闡述了各方的國家戰略內容和在重大事件中的戰略決策過程,本文再就專題做一下補充。
三國地緣政治論
袁紹與曹操兩人都剛開始起兵的時候,袁紹問曹操:如果討伐董卓不成,什麽方麵可以作為我們的依靠啊?
曹操反問:足下以為如何?
袁紹說:我要南據黃河,北阻燕代,兼併北方戎狄少數民族,再南向爭奪天下。這樣可以成功了吧?
曹操則說:我要任用全天下的智力,用道德爭奪天下,那樣就無所不行了。如果隻是用險固作為資本,就不能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了。
正文 第45節:八、三國外交戰略篇(2)
曹操的話固然有道理,但是袁紹的計劃可以引出古代歷史上重要的外交理論。袁紹的戰略是:據守河北,再爭天下。河北有兩大優勢:一是它地處北方,占領它可以北擁長城,無後顧之憂;南臨黃河,有天險可以憑藉,進可攻退可守;二是河北地區經濟發展程度高,基礎好,人口多,可以為天下爭霸提供物質基礎。袁紹的考慮主要是從地理因素上出發的。地理因素在古今政治、軍事鬥爭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冷兵器時代,地理因素的作用更加突出。古代中國圍繞地理與政治的關係,有著豐富的實踐和思想積累。套用西方政治學的名詞,暫且稱呼它為地緣政治理論。中國古代地緣政治理論是與西方迥異的自成體係的理論,它偏重實踐,是和平的、有限範圍的微觀理論。
我們可以將東南起至大海,北到長城,西到隴右和巴蜀的廣闊地區看做是中國地緣政治的核心區域。歷史上的中央王朝都在核心區域,且幾乎都在北部立國。其他地區可以看做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邊緣區域。
核心區域的發展對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這一區域內部可以根據地理條件和歷史經驗再細分為四大亞區域:關中地區、關東地區、西南地區與江南地區。四大亞區域具有較大的地理、文化差別,在歷史上支撐了不同的割據政權,扮演了不同的歷史角色。
核心區域因為地理、人口、經濟等方麵的優勢,主導著中國歷史的發展。古代歷史中,邊緣區域不時對核心區域構成巨大的軍事壓力(比如歷史上戎狄、匈奴、五胡、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對核心區域的先後騷擾與進攻),核心區域的地緣戰略重點始終放在本區域的北部邊界。數千年間核心區域往往對周邊地區靜觀其變,通過戰爭和封貢等方式,利用文化、經濟吸引力進行滲透,適時安撫周邊,懷柔遠人。中原王朝也會將漢族先進的社會形態和文化擴展到周邊地區,擴大核心區域的範圍。現代國家和中華民族就是這麽緩慢形成的。
和平是中央王朝與周邊地區交往的主流精神。中央王朝精心構建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朝貢體係,囊括了中國所有地區和相關的鄰國。秦朝後的中央集權的專製製度,漢武帝後改良的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了核心區域的主要價值觀,並向周邊地區傳播。雙方的交往從奴隸社會既已存在,並不斷豐富發展。維持並擴大這種交往,構建穩固的朝貢體係是中華帝國給歷朝歷代留下的歷史作業,也是寶貴的外交遺產。
在核心區域內部,關中地區、西南地區位於中國大陸地形的第二階梯,地形都易守難攻,隻要把守住邊緣的戰略要點,攻守自如,就對關東地區和江南地區具有居高臨下的地緣優勢。同樣,北部的關中地區、關東地區對南部的西南地區、江南地區具有地緣優勢。北部地區對南部地區的地緣優勢在早期是建立在人口和經濟優勢之上的,但是隨著南部的開發和人口的增多,北部地區隻保留了最重要的優勢:軍事優勢。歷史上北部軍隊的戰鬥力一直強於南部軍隊。北部氣候相對惡劣,民眾體質強於南部,鬥誌旺於南部;加上北部地形和環境便利了戰車兵和騎兵的發展,而這兩個兵種在冷兵器時期是戰鬥力、機動性最強的兵種。再如,馬鐙在三國時期已經出現在北方,而南方士兵依然用雙腿夾住馬腹來作戰。歷史上政治中心、軍事中心一直停留在北部地區,統一的中央王朝一般都是自北而南建立的。
盡管北部地區在政治、軍事上擁有優勢,但是隻要南部地區控製戰略要點,包括秦嶺一線、襄樊、桐柏山、大別山區、合肥、揚州,南部就易守難攻。同時南部鬆軟的土壤、濕潤的氣候、密集的水網也都限製了北部軍隊戰鬥力的發揮。再加上北方人水土不服,盡管北部經常發動對南部的征伐,南部政權隻要措施得當,一般都能抵擋住北方的攻勢。這樣的局勢在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時期都存在過1。南北部在很長時間內形成對峙形勢,使核心區域的南北分裂成為中國歷史分裂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