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我告別了莫斯科,來到了東部前線。我準備在這裏與武裝幹涉者和白匪軍戰鬥到最後一口氣。現在,他們正兇惡地撲向我們新生的蘇維埃國家的首都,而那裏生活和工作著偉大的列寧……


    3


    1942年3月,我從遙遠的中國回到了闊別20多年的莫斯科。我發現,莫斯科比起當年顯得更加戒備森嚴,戰備組織工作更加有條不紊。雖然在莫斯科戰役中德國軍隊被擊潰,並被打退了100—250公裏,但局勢仍然是緊張的。城市上空飄浮著防空汽球,高射炮嚴陣以待,城裏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敵人的炸彈留下的彈坑。人們為祖國的命運憂心忡忡。


    我匯報了在中國的工作之後,就一再請求:“上前線,上前線。”


    這不是我在國內戰爭初期當紅軍指揮員時那種年輕人的衝動。現在,我已經42歲了,有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在蘇芬戰爭中指揮過集團軍,並被授予中將軍銜。所以我迫切地希望馬上直接參加抗擊法西斯侵略者的鬥爭,能為戰勝希特勒匪幫貢獻自己的力量。


    戰爭的第11個月就要過去了。這一時期的主要事件是,德國法西斯軍隊在莫斯科城下被擊潰。這是希特勒匪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第一次重大失敗。用“閃擊戰”征服蘇聯的計劃破產了。德國失去了一批最有經驗的軍官和士兵,尤其是坦克兵和飛行員。希地勒的戰略家們被迫受了持久戰的事實。


    同樣,蘇聯也需要時間來組建和訓練新的戰略預備隊,這項工作是1942年春天開始的。短期內組建新的戰略預備隊困難重重。在被敵人暫時占領的國土上,1941年曾居住著全國40%的人口,並且有數千個能為紅軍提供軍事技術裝備和武器彈藥的工業企業。但是,此時已疏散到大後方的工廠不僅能彌補損失了的生產能力,而且大大超過了原有的水平。


    由於蘇聯人民的忘我勞動,1942年上半年武器、彈藥和軍事技術裝備的生產獲得很大增長:步槍和卡賓槍的生產由1941年下半年的1,567,141枝增長到1942年上半年的1,943,397枝,120毫米迫擊炮由2,315門增長到10,046門,各種類型坦克由4849輛增長到11,178輛,戰鬥機由8,200架增長到8,268架。


    從1942年5月起,各個方麵軍開始組建空軍集團軍。這是符合戰爭需要的。最高統帥部掌握著由混成坦克集團軍和坦克軍組成的預備隊,並根據需要,用它們去加強在主要方向作戰的方麵軍。


    對於1942年夏天在蘇德戰場出現的局勢,我們的盟國——美國和英國的統治集團持何種態度呢?他們是怎樣履行自己的同盟國義務呢?


    當法西斯集團把80%的武裝力量投入到蘇德戰場時,英、美兩國的軍事領導人卻在沒有敵人幹擾的情況下,不緊不慢地調遣自己的軍隊到其他次要的戰場上,不慌不忙地安排這些部隊的戰鬥行動。到1942年夏季,英、美兩國的軍隊人數已達1,000萬以上。他們擁有眾多的裝甲坦克部隊、強大的空軍和海軍。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政府一再要求同盟國在歐洲戰區開闢第二戰場。


    英、美兩國的資產階級統治集團曾保證要在1942年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但是,這些許諾隻是為了在社會輿論麵前做做樣子,首先是為了安撫強烈要求盡快給蘇聯以積極援助的美、英兩國人民。因為同盟國知道,一個個新銳師正從德國本土和被它占領的西歐國家源源不斷地調往蘇德戰場。凱特爾上將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在1942年5月1日,東線共缺少31萬8千人。計劃在5月份給東線軍隊補充24萬人。從5月到9月期間,由年輕的新兵組成的預備隊人數可達96萬。此後,在9月份,不會有任何兵源補充。”為了彌補在蘇德戰場的損失,希特勒被迫採取極端措施,把18歲至45歲的所有德國人都征入軍隊,甚至開始從46—55歲這個年齡組裏徵兵。


    蘇德戰場不僅迫使敵人不斷補充兵員,而且迫使他們擴大軍工生產,特別是重武器生產。1942年與1941年相比,坦克、自行火炮、強擊炮的生產從3,806輛(門)增長到6,189輛(門);迫擊炮從4,230門增長到9,780門;戰鬥機從9,540架增長到11,408架;攻擊機從3,660架增長到6,000架。


    此外,盡管美國與希特勒德國處於交戰狀態,美國壟斷集團仍然繼續向德國供應戰略原料。甚至在1942年,德國還通過西班牙從美國進口了40.6萬噸糧食、22.7萬噸煤和焦炭、17萬噸燃料和1500噸橡膠。所有這些做法,加上我們的同盟國的消極態度,使法西斯集團得以在1942年春季調集600多萬軍隊、近5.7萬門大炮和迫擊炮、3千多輛坦克和近3500架戰鬥機,用於對蘇作戰。兵力雄厚,從數量上已超過希特勒開始發動侵蘇戰爭時的水平。


    誠然,這次的進攻地帶狹窄。實施新的打擊的全部力量都集結在戰線南翼,然後逐步向北擴展。


    希特勒開始進軍高加索,目的是奪取石油產地,推進到伊朗邊界,打到伏爾加河畔。看來,他認為蘇聯邊遠地區的軍隊是不堪一擊的。


    我的任務不是描寫1942年春季戰場上的全部事件,但是在講述史達林格勒戰役之前,我不能不粗略地剖析一下德軍統帥部的戰略意圖,因為這樣可以使讀者對伏爾加河地區發生各個事件的意義進行評價。


    德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部1942年4月5日發布的第41號訓令,說明了希特勒政治領導集團和軍事當局的意圖,而在7月發布的第44號和第45號訓令中,又對這些意圖作了具體的說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崔可夫元帥戰爭回憶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蘇]B·N·崔可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蘇]B·N·崔可夫並收藏崔可夫元帥戰爭回憶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