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廟溝(3)
草廟溝的挑夫們經常是集群而行,他們人手一桿搭拄。這個支撐扁擔以便行路換肩歇腳的器械,其上端做成元寶形以便於擱置扁擔體,倘逢著強人,那元寶形的搭拄頭便是錘擊的重型武器,而搭拄紮地的那一頭又正是一柄鋼錐!他們出一趟遠門,至少要帶三板子麻鞋。一板子麻鞋十雙,穿破了的也隻能掛在路邊樹上。這是一種職業道德,後來人如果鞋子壞了,可從路邊撿破鞋修補,如果誰把穿壞的鞋子扔到溝裏,就被同行視為無德。販挑行裏有一句行話:“不留爛鞋的人無後。”從東秦嶺商縣出藍關古道入秦川的販挑們,麻鞋纏子裹腳腿,這是形象特點。他們不穿襪子,隻用裹腳布,逢溪涉水那麽嘩哩嘩啦就過去了。所謂“三十裏嶗峪走一天,四十裏貓溝一袋煙,七十裏會峪腳不幹!”再難的山路鳥道,再多的溪澗溝河,唯有麻鞋纏子裹腳可以對付,除此而外布鞋皮鞋木鞋鐵鞋統統不管用。所謂纏子就是裹腿布,勒緊小腿長途跋涉不腫腳,腿肚子上不出“蚯蚓蔓子”。因此關中道裏的人一見販挑隊過來就說:“看人別看腿,看腿商州鬼。”受辱也罷,挨罵也罷,販挑們走南闖北見多識廣,沿途順便捎些小雜貨走州過縣就賺錢,南鹽北醋西辣子,河南人愛吃豆芽子。
他們行走在老河口的官路上,攀登在東秦嶺的山陰道裏。販挑們閃著軟溜溜的扁擔,統一著扁擔的方向和姿勢,合唱著一首古老的歌謠:
桑木扁擔兩頭翹,
寧挑擔子不坐轎。
誰家女子臉兒白,
隨我回到亂石窖。
亂石窖裏石頭多,
砌個圈兒來做窩。
窩裏下了兩顆蛋,
孵出一對莊稼漢。
莊稼漢、怕婆娘,
一根扁擔走南陽。
南陽有個寺坡子,
住了一窩姑姑子。
……
卻說老販挑護送著女兒十八娃繼續在草廟溝裏行走。出了槲葉林是葦子岔,女兒還說想尿尿。爹望一眼這溝道兒兩邊密密麻麻的葦子,心裏還是有些忐忑,就依舊說:“到廟上了著。”女兒十八歲了,為父的也六十有二。多虧一輩子打販挑,練就一副好腿腳,亂石窖一路下來,挑著擔兒,又過坎涉澗的,還得攙扶著女兒。女兒雖有六個月的身孕,卻腰身不笨腿腳不腫,隻是路走長了氣喘。女兒拄著竹杖,肩上背了娘的藍花包袱,包袱裏有一件娘給的八幅子羅裙,羅裙裏裹著一對老派的蒜苔形銀手鐲。銀手鐲是成婚的時候夫家給取的,八幅子羅裙隱藏著娘給一個人的承諾。這羅裙雖說放置得久了,可娘說黑來上了炕穿著舒坦。州川人沒有睡覺穿褲衩子的習慣。
為父的還挑著他的桑木扁擔,隻是沒有分量。一鬥黃豆裝在麻布袋裏,他把它拴在扁擔中間,然後一隻肘子壓了扁擔前半部,後半截就高高地翹著,黃豆布袋就多一半擱在他的後肩上。是娘執意要給十八娃拿上這黃豆的,她說這黃豆做成錢錢飯補胎頂好。
此前,夫家派了兜夫來抬,被老販挑打發回去了,說是讓懷孕的女兒坐兜子他不放心。所謂的兜子,就是兩根竹竿中間綁了一個布兜子,布兜子下拴一塊踏板子,被抬的人坐在上邊,說軟不軟說硬不硬閃閃晃晃,看著堂皇坐著趔趄。再說老販挑也不放心那兩個冒失鬼:一個是扛活的海魚兒,一個是名叫钁頭的小叔子老三。
這州川裏的老親家,正是方圓有名的孫老者。孫老者叫孫法海,光緒年間在縣衙裏執過水火棍,識得幾條大清律,有點小脾氣做事卻還公正。民國初地方行政沿用晚清舊製,官吏、衙役依襲陳規。地處東秦嶺的商縣仍然作為直隸州之所在,行政機構設了三班八房。三班是快班、壯班、皂班。快、壯二班專司緝盜剿匪傳喚訴訟,皂班主管牢獄。各班設正、副、代、小四個班頭,分別按裏甲劃片兼收田賦催辦承差各有一份額外收入。班頭俗稱貫爺,通常人叫大貫爺、二貫爺、三貫爺、四貫爺。每個貫爺管八十名專職差役,另有百十人的臨時夥計供隨時差遣。八房即戶房、工房、柬房、南北刑房、兵房、禮房、官吏房及倉房,每房工事十一人,月薪俸八塊銀元。每房有房頭三人,人稱大案爺、二案爺、三案爺,每位案爺手下有無薪俸的雇員和學徒八十人。全縣十六裏,戶房收八個裏的田賦,其餘房各收一裏田賦,田賦是肥差,戶房不能獨吞。三班貫爺從田賦上拿的隻是“催收”錢,而八房案爺才是田賦的專管者。八房案爺工役的薪水,每逢年節由案爺將各項陋規收入列單集中分配。
民國初建,延聘晚清舊人,孫法海被聘為快班大貫爺,水火棍隻偶爾用來杖責種煙販毒之人。出門辦案則執佩腰刀,肩挎一隻布袋,布袋裏裝二升麩皮,麩皮裏埋著鐵繩,鐵繩埋在麩皮裏一是不鏽二是不響。那時候逮住人犯,就一條鐵繩拴了脖子由差役牽著,這一是防逃二是示眾。民國初年兵亂政濁,八年裏平均一個縣知事坐官九個半月。因看不慣官府腐惡,又不忍殘害鄉裏,孫法海就辭職歸田。歸田了卻不種田,他被推為下州川裏長,前清時叫裏正,民國了叫裏長。又因不堪匪患罷裏回鄉,卻被推為甲腳,民國初期的基層政權承襲晚清設裏甲製度,裏長甲腳管理著黎民百姓。再後來,不知是牛年馬月,縣知事改叫縣長,裏長改叫保長,甲腳改叫鄉約。孫法海在鄉裏行走辦事,給人合轍解疙瘩,正直公道,在州川頗有名望,不到五十歲就被人稱作孫老者。他的信條是見姻緣說合,見冤家說散。他靠執水火棍的俸祿和當大貫爺的積蓄,置有一麵坡地幾畝水田,圈裏養有兩頭黃牛一頭母豬,在場房邊又開了一間染坊,小日子雖不寬裕,卻也荒春上不借糧紅白大事不背債。孫老者養了四個兒子,大兒子火鐮、二兒子錛子、三兒子钁頭、四兒子擀杖。四個兒子就像家織機上的老粗布,疙疙瘩瘩不平整卻還結實好用。孫老者再說也是住過衙門的,“反正”後又成民國人士,他幼年讀過私塾,知孔孟,通文墨,所以內心深處有對兒子們的另一番寄意,他給四個兒子取的官號依次就叫:承禮、取仁、興讓、文謙。
草廟溝的挑夫們經常是集群而行,他們人手一桿搭拄。這個支撐扁擔以便行路換肩歇腳的器械,其上端做成元寶形以便於擱置扁擔體,倘逢著強人,那元寶形的搭拄頭便是錘擊的重型武器,而搭拄紮地的那一頭又正是一柄鋼錐!他們出一趟遠門,至少要帶三板子麻鞋。一板子麻鞋十雙,穿破了的也隻能掛在路邊樹上。這是一種職業道德,後來人如果鞋子壞了,可從路邊撿破鞋修補,如果誰把穿壞的鞋子扔到溝裏,就被同行視為無德。販挑行裏有一句行話:“不留爛鞋的人無後。”從東秦嶺商縣出藍關古道入秦川的販挑們,麻鞋纏子裹腳腿,這是形象特點。他們不穿襪子,隻用裹腳布,逢溪涉水那麽嘩哩嘩啦就過去了。所謂“三十裏嶗峪走一天,四十裏貓溝一袋煙,七十裏會峪腳不幹!”再難的山路鳥道,再多的溪澗溝河,唯有麻鞋纏子裹腳可以對付,除此而外布鞋皮鞋木鞋鐵鞋統統不管用。所謂纏子就是裹腿布,勒緊小腿長途跋涉不腫腳,腿肚子上不出“蚯蚓蔓子”。因此關中道裏的人一見販挑隊過來就說:“看人別看腿,看腿商州鬼。”受辱也罷,挨罵也罷,販挑們走南闖北見多識廣,沿途順便捎些小雜貨走州過縣就賺錢,南鹽北醋西辣子,河南人愛吃豆芽子。
他們行走在老河口的官路上,攀登在東秦嶺的山陰道裏。販挑們閃著軟溜溜的扁擔,統一著扁擔的方向和姿勢,合唱著一首古老的歌謠:
桑木扁擔兩頭翹,
寧挑擔子不坐轎。
誰家女子臉兒白,
隨我回到亂石窖。
亂石窖裏石頭多,
砌個圈兒來做窩。
窩裏下了兩顆蛋,
孵出一對莊稼漢。
莊稼漢、怕婆娘,
一根扁擔走南陽。
南陽有個寺坡子,
住了一窩姑姑子。
……
卻說老販挑護送著女兒十八娃繼續在草廟溝裏行走。出了槲葉林是葦子岔,女兒還說想尿尿。爹望一眼這溝道兒兩邊密密麻麻的葦子,心裏還是有些忐忑,就依舊說:“到廟上了著。”女兒十八歲了,為父的也六十有二。多虧一輩子打販挑,練就一副好腿腳,亂石窖一路下來,挑著擔兒,又過坎涉澗的,還得攙扶著女兒。女兒雖有六個月的身孕,卻腰身不笨腿腳不腫,隻是路走長了氣喘。女兒拄著竹杖,肩上背了娘的藍花包袱,包袱裏有一件娘給的八幅子羅裙,羅裙裏裹著一對老派的蒜苔形銀手鐲。銀手鐲是成婚的時候夫家給取的,八幅子羅裙隱藏著娘給一個人的承諾。這羅裙雖說放置得久了,可娘說黑來上了炕穿著舒坦。州川人沒有睡覺穿褲衩子的習慣。
為父的還挑著他的桑木扁擔,隻是沒有分量。一鬥黃豆裝在麻布袋裏,他把它拴在扁擔中間,然後一隻肘子壓了扁擔前半部,後半截就高高地翹著,黃豆布袋就多一半擱在他的後肩上。是娘執意要給十八娃拿上這黃豆的,她說這黃豆做成錢錢飯補胎頂好。
此前,夫家派了兜夫來抬,被老販挑打發回去了,說是讓懷孕的女兒坐兜子他不放心。所謂的兜子,就是兩根竹竿中間綁了一個布兜子,布兜子下拴一塊踏板子,被抬的人坐在上邊,說軟不軟說硬不硬閃閃晃晃,看著堂皇坐著趔趄。再說老販挑也不放心那兩個冒失鬼:一個是扛活的海魚兒,一個是名叫钁頭的小叔子老三。
這州川裏的老親家,正是方圓有名的孫老者。孫老者叫孫法海,光緒年間在縣衙裏執過水火棍,識得幾條大清律,有點小脾氣做事卻還公正。民國初地方行政沿用晚清舊製,官吏、衙役依襲陳規。地處東秦嶺的商縣仍然作為直隸州之所在,行政機構設了三班八房。三班是快班、壯班、皂班。快、壯二班專司緝盜剿匪傳喚訴訟,皂班主管牢獄。各班設正、副、代、小四個班頭,分別按裏甲劃片兼收田賦催辦承差各有一份額外收入。班頭俗稱貫爺,通常人叫大貫爺、二貫爺、三貫爺、四貫爺。每個貫爺管八十名專職差役,另有百十人的臨時夥計供隨時差遣。八房即戶房、工房、柬房、南北刑房、兵房、禮房、官吏房及倉房,每房工事十一人,月薪俸八塊銀元。每房有房頭三人,人稱大案爺、二案爺、三案爺,每位案爺手下有無薪俸的雇員和學徒八十人。全縣十六裏,戶房收八個裏的田賦,其餘房各收一裏田賦,田賦是肥差,戶房不能獨吞。三班貫爺從田賦上拿的隻是“催收”錢,而八房案爺才是田賦的專管者。八房案爺工役的薪水,每逢年節由案爺將各項陋規收入列單集中分配。
民國初建,延聘晚清舊人,孫法海被聘為快班大貫爺,水火棍隻偶爾用來杖責種煙販毒之人。出門辦案則執佩腰刀,肩挎一隻布袋,布袋裏裝二升麩皮,麩皮裏埋著鐵繩,鐵繩埋在麩皮裏一是不鏽二是不響。那時候逮住人犯,就一條鐵繩拴了脖子由差役牽著,這一是防逃二是示眾。民國初年兵亂政濁,八年裏平均一個縣知事坐官九個半月。因看不慣官府腐惡,又不忍殘害鄉裏,孫法海就辭職歸田。歸田了卻不種田,他被推為下州川裏長,前清時叫裏正,民國了叫裏長。又因不堪匪患罷裏回鄉,卻被推為甲腳,民國初期的基層政權承襲晚清設裏甲製度,裏長甲腳管理著黎民百姓。再後來,不知是牛年馬月,縣知事改叫縣長,裏長改叫保長,甲腳改叫鄉約。孫法海在鄉裏行走辦事,給人合轍解疙瘩,正直公道,在州川頗有名望,不到五十歲就被人稱作孫老者。他的信條是見姻緣說合,見冤家說散。他靠執水火棍的俸祿和當大貫爺的積蓄,置有一麵坡地幾畝水田,圈裏養有兩頭黃牛一頭母豬,在場房邊又開了一間染坊,小日子雖不寬裕,卻也荒春上不借糧紅白大事不背債。孫老者養了四個兒子,大兒子火鐮、二兒子錛子、三兒子钁頭、四兒子擀杖。四個兒子就像家織機上的老粗布,疙疙瘩瘩不平整卻還結實好用。孫老者再說也是住過衙門的,“反正”後又成民國人士,他幼年讀過私塾,知孔孟,通文墨,所以內心深處有對兒子們的另一番寄意,他給四個兒子取的官號依次就叫:承禮、取仁、興讓、文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