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八卦半天沒有聲音,老販挑跪著不是,起來也不是。偏門裏進來一個圍著藍花圍裙的廚娘,手端黑漆托盤,麻麻利利地過來把托盤裏的兩隻蒸饃一碟蒜泥放在陳八卦旁邊的堂桌上。潑過油的蒜泥散發出濃重的香味兒,陳八卦優雅地蘸著蒜泥很仔細地吃著蒸饃。麻鞋兜夫看著陳八卦把一口蒸饃咽下,就及時給跪著的人傳話:“問你要男娃還是女娃?”老販挑趕緊說:“男娃女娃都是娃,能落住就行能落住就行!”說著又連連磕頭。山穀裏滾木頭的聲音又響了,他看見陳八卦的喉結在鬆皮下滑動,一種蒼老的聲音發出來:“老墳,知道嗎?回去給老墳裏埋一塊十八斤重的石頭。在州河裏尋去,多一兩少一兩都不行,背回去要小心,不要碰破了,碰破了娃娃就四體不齊。”


    草廟溝(2)


    當老販挑在祖墳裏埋下十八斤一塊白石頭的第十個月,炕上哇地一聲,婆娘下襠裏掉下個女娃娃。白白胖胖的女娃娃,十個指頭蛋兒上圓豆豆的十個“鬥紋”,真真的福星啊!於是,花兒葉兒的名字也不要了,老販挑隻管“十八斤娃十八斤娃”地叫著,後來十八娃就成了女兒的正名。及長,看著女兒滿屋裏跑,老販挑仿佛又聞到了那油潑蒜泥的香味兒。這女兒也見風就長,要模樣兒有模樣兒,要心靈有心靈,眼睛像畫上的,鼻子像粉塗的,小嘴是一顆草莓骨嘟兒,六歲上就顯出了銀盤大臉、如蔥纖指。人說這女娃巧啊,給人家繡的枕頭頂子,牡丹瓣兒像立起來了,石榴子兒也透出水光。人家女娃六歲纏足,老販挑四歲半就扶著十八娃上了腳架子。纏腳的一套工具是他在州川裏定製的,纏腳架、纏腳凳、絞板、一絲子布。人家女娃纏腳哭天喊地、滿地爬滾,她卻一聲不吭,娘說這娃的腳像柿餅,捏個啥樣兒是啥樣兒。後來,娘在石甕溝認了幹媽,那瞎眼婆自己是天足就不叫再給十八娃纏腳,可稱奇的是,她腳不纏了骨頭卻沒再長……


    老販挑的光景雖苦卻不窮。亂石窖那地方,雞尻子地打不了幾升糧,溝溝岔岔的人家,祖祖輩輩靠割生漆編竹器打販挑為生。要靠打販挑掙銀子就得跑遠路,豫西、川東、鄂北、晉南,都有東秦嶺挑幫的老商戶,打販挑的口傳四句話就是:“要擔黃表四川有,河南藥材馬山口,潞鹽山西運城走,要販皮貨走西口。”老販挑十六歲走南陽擔水煙,住過社旗縣的山陝會館,也在龍駒寨的船幫會館耍過女人;二十歲開始入川,在三原縣八個銅鍋子1買四斤棉花,挑到四川萬縣賣十六個銅鍋子;他開始挑八十斤,後來挑一百,梁力最好的幾年能挑到百五。走一趟兩個月,回來一覺睡上十天半月,在婆娘身上蹭一下就種著了一粒胎。往四川販棉花的,一趟回來可掙二百個銅鍋子,那時候二百個銅鍋子能換四個銀元,一個銀元在荒春上能買三鬥小麥。草廟溝的販挑行裏,春裏入一趟四川,秋裏下一回河南就算強手了,可他十冬臘月還要跑一趟湖北鄖西。擔木蠟、擔香表、擔燈籠罩子,全是年節時貨,這一趟的進項,足足使他的婆娘女子娃過個闊闊綽綽的春節了。


    這個十八娃,老販挑百日裏給她上“元吉樓”取了長命鎖,過周歲又在銀匠爐子上取了帶鈴鐺的銀牌銀項圈,還有帽子上的銀佛爺,耳掐子上的銀墜子……為了承謝給他生了娃娃的婆娘,老販挑也給自家女人定製了銀簪子、疙瘩針,還有時興的銀扭絲手鐲。為了這個媳婦這個娃,他老販挑一根扁擔遛九州,從十六歲挑到四十五才得了這麽個寶貝。十六年裏,三十年裏,他自個兒或一家人的日子,就憑的是肩上這根桑木扁擔!


    這扁擔是爺留給他的。父親死得早,沒享用這根扁擔的福分。這原本是一截百齡桑樹的剽質部分,被爺用大板鋸解開了,看得清那斷麵上數十層的年輪線。爺把它裁成八尺長三指厚五指寬的毛坯,然後將這毛坯材料斜靠牆根,請力拔山的溝裏後生弓了腰,以臂力、腰力、踵力,三力合一衝這材料做千百次的閃晃,這叫“壓橋”。之後選用不炸不折者上槓“定橋”。這是在露天,選四塊老磚,兩塊相疊,將定過橋的坯料架其上,下邊用文火烘烤著。烤軟了由四位壯漢抬一碌碡,壓負正中,成月牙之形。如此靜置半年或一年,歷經風霜冰凍、烈日曝曬。經此磨礪,這扁擔鋼質的體魄、綿韌的性格就形成了。然後是煩瑣的成形過程,先用寸刨刮,瓷片刮,再用青石磨、細沙磨,而後打蠟、上釉。上釉最要耐得心性,那是三斤五斤的藥籽油,在敞口的撐鍋裏熬得沸了,將刮削成形過、硬質處理過、軟紗拋光過,散發著濃烈氣味的、色黃如蠟的扁擔,橫架於炭火盆上,以狐皮蘸沸油,將這扁擔通體反覆拭擦。擦而烤,烤而擦,沸油,扁擔,火,油煙騰騰,木質噝噝,眼見著它成了活物,紅了,亮了,透出肉肉的圓潤。之後,這根上過釉的扁擔被爺們鄭重其事地用麻布纏裹了,又慎慎地架到閣樓上去,任那油氣慢慢滲透木質,滲透了就叫熟化了,熟化了就能防潮防腐,就能橫在肩上若麵條,豎在屋角如鋼板,賊來了能當大刀長矛,唱臭臭花鼓子1了能噹噹地敲著當梆子使!


    老販挑忘不了這根扁擔開光的那一天。當時他還是十來歲的碎娃子2,看著爺在溝沿子上焚起香案,看著五服長老一齊跪下磕頭,看著一刀黃表在瓦爐燃燒、三炷柏籽香烈烈撲鼻,爺的口裏就念念有詞。然後,扁擔從樓上被請了下來,一寸一寸地綻開麻布,看著這紅透了熟透了的神品仙物,一位大漢就在當場上獵了虎勢。他挺胸鼓腹腿紮馬步,腳下穿著苧麻擰成的“踢倒山”,一絲子布的白纏子直紮到膝蓋下。他雙手撐直了棗木頭荊木桿的搭拄,有人給他肩上戴了新麝毛的圍子,有人在地上用硃砂劃了兩個“十”字。這大漢用雙腳踩了,然後收腹運氣,這時就有兩位老者,將這剛打了木蠟的扁擔放在他的肩上,兩個挑選來的半大小子十指交叉,猛地揪懸於扁擔兩端!大漢雙膝一弓,倏地彈起,強大的筋肉之力,過腹經胸傳輸肩胛,那二百斤的負荷即刻使上翹的弧形變成坦平的一字!如此,一人挑二人,在山場上閃晃著、旋轉著、舞蹈著,這原始的長途運輸工具,就在人們的歡呼聲中,注進了鐵質的堅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山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孫見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孫見喜並收藏山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