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俄羅斯產生了無產階級知識分子,車爾尼雪夫斯基是思想領袖。別爾加耶夫評論到:“就個人品質而言,車爾尼雪夫斯基不僅是最優秀的俄國人之一,而且近乎神聖的人......當憲兵們押送他去西伯利亞服苦役時,憲兵說:押送犯人對我們來說是很壞的事,但我們押送的是聖徙。”
俄羅斯知識分子就其精神實質而言,都是朝聖者。朝聖者就是因著他們的信仰情懷在廣闊無垠的俄羅斯大地上走,始終不定居,也不對任何東西承擔責任,朝聖者尋找真理,追求天國,向著遠方。別爾加耶夫認為,果戈裏,陀斯妥也夫斯基,托爾斯泰,索洛維約夫和一切革命知識分子都是朝聖者——不僅有肉體的朝聖,而且還有精神的朝聖。
俄羅斯精神譜係中的知識分子群體體現了我們稱之為精神傳統的東西。從18世紀的拉吉舍夫,諾維柯夫到十九世紀的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以及赫爾岑,恰達耶夫,12月黨人,一直到二十世紀的帕斯捷爾納克,布羅茨基,索忍尼辛等,無一不顯示了其強大的精神力量,成為對整個民族有強大感召力的特殊階層——而這個精神傳統和知識分子群體正是我們中國,中華民族所缺乏的。
-
從19世紀到20世紀中葉,世界文學史上最為令人驚異的事件之一,是俄羅斯—蘇聯上空驟然升起的照亮世界人類心靈的文學家燦爛星群;同時,也不用遮掩,同樣也是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俄羅斯在音樂、交響樂,繪畫、芭蕾舞等高雅藝術方麵,璀璨之光照亮全球,進入世界前列----這些文學、藝術現象,都發生在舊帝俄、史達林暴政時期。
中國擁有世界上,按人口比例來說,最大的作者群,每年出版的文學著作,也是全球最大量的,當代又是和諧盛世,沒有人阻擋你寫什麽,發表什麽----中國現在有一個曾經照亮本國人民心靈的文學家嗎?
-
各位能分析一下,是什麽原因嗎?
-
---------------------------------------------------------------紅夜鶯
作品與網絡(1)
作品與網絡(1)
-
客觀地說,正是網絡文學的寬鬆性,才使這部雪藏20多年的“小說” 得見天光。在這一點上,現在讀書網是做了促進社會和文化進步的事——當然,這也是大勢所趨,電子讀書時代來臨了——所有的書友、參賽者和讀者,都會有欣快的同感。
網絡作家不用考慮發表門檻,敢於正視生活中的問題和矛盾,才會寫出好作品;網絡作家有很強烈的溝通意識,而且和讀者溝通也快;而傳統作家中的許多人,因為已經不是“話本時代”了,麵前已經沒有“聽書人”了,他們多數都是在自己的作品裏,自說自話,很少考慮跟讀者的溝通,造成有的作品很難讀;網絡作家大多是“草根族”,因此和鮮活的生活保持有密切的聯繫,作品生活氣息濃鬱,語言也鮮活生動。在這個意義上,特製內傳統作家正在“死去”。
-
然而,網絡文學創作的“無門檻”也帶來了自身的“瓶頸”——一些時下火熱的網絡小說,像是在玩一把撲克,玩完了就過去了。原因在於,有些網絡作家,隻考慮點擊率,不考慮作品未來還能不能讀----除去打打殺殺,沒有深刻的人文情懷,寫得再熱鬧終歸於無奈。
實際上目前來說,圖書市場上最熱的書就三種,一種是以 杜拉拉升職記 (杜拉拉升值記)為代表的忽悠人民、藐視大眾情商的書籍;另一種是 以 養生足療 為代表的玩弄偽科學,藐視大眾智商的書籍;最後一種是以 惡魔法則 飄渺之旅等等為代表的,玄幻、yy、種馬類爽文,恨不得一章就殺100個神仙。要不是阿凡達以不可阻擋之勢,讓一些國人終於意識到這個世界上還存在有智慧的藝術產品,中國文化陣地馬上就要被徹底“掃蕩”了。
這些書在中國有沒有人看?“非文學”“偽文學”是為迎合低級趣味的,隻要社會上“低級趣味”的群體存在一天,這些作品仍將大行其道;但是,文學風氣與社會關係演變的歷史告訴我們,“移風易俗”是客觀存在,審美趣味靠引導,審美趣味也在轉換。
-
整體地說,網絡文學並沒有達到傳統經典的水平。這樣說並不是要求網絡作品也要有傳統經典作品那樣的寫法,而是說傳統經典作品之所以能夠不朽,正在於它們的人文情懷。它們的描述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七情六慾,而是反映整個社會和時代,也展示作家對人、人生和社會的思考與探索——而這需要境界,也需要醞釀。有些網絡寫手每天寫一萬字。這實際是商業驅動下的一種寫作模式,導致很多網絡作品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和長久醞釀就迅速推出。依靠這樣的高速創作,很難釀造出醇厚的好酒。
-
有時候,不得不問,作者寫這個東西有什麽意思?有的作品,邊讀邊想,他到底想表達什麽東西?不得不想不得不問的問題是:可惜了,這部書本來是不應該這樣寫的。
主題為什麽和內容表達失之千裏?和表現手法相距甚遠?
-
(未完待續)
作品與網絡(2)
作品與網絡(2)
俄羅斯知識分子就其精神實質而言,都是朝聖者。朝聖者就是因著他們的信仰情懷在廣闊無垠的俄羅斯大地上走,始終不定居,也不對任何東西承擔責任,朝聖者尋找真理,追求天國,向著遠方。別爾加耶夫認為,果戈裏,陀斯妥也夫斯基,托爾斯泰,索洛維約夫和一切革命知識分子都是朝聖者——不僅有肉體的朝聖,而且還有精神的朝聖。
俄羅斯精神譜係中的知識分子群體體現了我們稱之為精神傳統的東西。從18世紀的拉吉舍夫,諾維柯夫到十九世紀的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以及赫爾岑,恰達耶夫,12月黨人,一直到二十世紀的帕斯捷爾納克,布羅茨基,索忍尼辛等,無一不顯示了其強大的精神力量,成為對整個民族有強大感召力的特殊階層——而這個精神傳統和知識分子群體正是我們中國,中華民族所缺乏的。
-
從19世紀到20世紀中葉,世界文學史上最為令人驚異的事件之一,是俄羅斯—蘇聯上空驟然升起的照亮世界人類心靈的文學家燦爛星群;同時,也不用遮掩,同樣也是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俄羅斯在音樂、交響樂,繪畫、芭蕾舞等高雅藝術方麵,璀璨之光照亮全球,進入世界前列----這些文學、藝術現象,都發生在舊帝俄、史達林暴政時期。
中國擁有世界上,按人口比例來說,最大的作者群,每年出版的文學著作,也是全球最大量的,當代又是和諧盛世,沒有人阻擋你寫什麽,發表什麽----中國現在有一個曾經照亮本國人民心靈的文學家嗎?
-
各位能分析一下,是什麽原因嗎?
-
---------------------------------------------------------------紅夜鶯
作品與網絡(1)
作品與網絡(1)
-
客觀地說,正是網絡文學的寬鬆性,才使這部雪藏20多年的“小說” 得見天光。在這一點上,現在讀書網是做了促進社會和文化進步的事——當然,這也是大勢所趨,電子讀書時代來臨了——所有的書友、參賽者和讀者,都會有欣快的同感。
網絡作家不用考慮發表門檻,敢於正視生活中的問題和矛盾,才會寫出好作品;網絡作家有很強烈的溝通意識,而且和讀者溝通也快;而傳統作家中的許多人,因為已經不是“話本時代”了,麵前已經沒有“聽書人”了,他們多數都是在自己的作品裏,自說自話,很少考慮跟讀者的溝通,造成有的作品很難讀;網絡作家大多是“草根族”,因此和鮮活的生活保持有密切的聯繫,作品生活氣息濃鬱,語言也鮮活生動。在這個意義上,特製內傳統作家正在“死去”。
-
然而,網絡文學創作的“無門檻”也帶來了自身的“瓶頸”——一些時下火熱的網絡小說,像是在玩一把撲克,玩完了就過去了。原因在於,有些網絡作家,隻考慮點擊率,不考慮作品未來還能不能讀----除去打打殺殺,沒有深刻的人文情懷,寫得再熱鬧終歸於無奈。
實際上目前來說,圖書市場上最熱的書就三種,一種是以 杜拉拉升職記 (杜拉拉升值記)為代表的忽悠人民、藐視大眾情商的書籍;另一種是 以 養生足療 為代表的玩弄偽科學,藐視大眾智商的書籍;最後一種是以 惡魔法則 飄渺之旅等等為代表的,玄幻、yy、種馬類爽文,恨不得一章就殺100個神仙。要不是阿凡達以不可阻擋之勢,讓一些國人終於意識到這個世界上還存在有智慧的藝術產品,中國文化陣地馬上就要被徹底“掃蕩”了。
這些書在中國有沒有人看?“非文學”“偽文學”是為迎合低級趣味的,隻要社會上“低級趣味”的群體存在一天,這些作品仍將大行其道;但是,文學風氣與社會關係演變的歷史告訴我們,“移風易俗”是客觀存在,審美趣味靠引導,審美趣味也在轉換。
-
整體地說,網絡文學並沒有達到傳統經典的水平。這樣說並不是要求網絡作品也要有傳統經典作品那樣的寫法,而是說傳統經典作品之所以能夠不朽,正在於它們的人文情懷。它們的描述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七情六慾,而是反映整個社會和時代,也展示作家對人、人生和社會的思考與探索——而這需要境界,也需要醞釀。有些網絡寫手每天寫一萬字。這實際是商業驅動下的一種寫作模式,導致很多網絡作品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和長久醞釀就迅速推出。依靠這樣的高速創作,很難釀造出醇厚的好酒。
-
有時候,不得不問,作者寫這個東西有什麽意思?有的作品,邊讀邊想,他到底想表達什麽東西?不得不想不得不問的問題是:可惜了,這部書本來是不應該這樣寫的。
主題為什麽和內容表達失之千裏?和表現手法相距甚遠?
-
(未完待續)
作品與網絡(2)
作品與網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