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頁
蘇德戰爭 1941-1945 作者:[英]艾伯特·西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943年羅馬尼亞與德國之間發生了信任危機。該年年初1月10日,希特勒在長達三個小時的攻擊性講話中嚴厲譴責了安東奈斯庫,說羅馬尼亞部隊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一觸即潰。接著,安東奈斯庫反駁希特勒,要他不要忘記,羅馬尼亞已有十八個師即二十萬人犧牲在頓河與伏爾加河,而且羅馬尼亞四個以身殉職的將領中就有三個是在白刃格鬥中壯烈犧性的。羅馬尼亞對希特勒這些嚴厲的譴責以及德國官兵的謾罵耿耿於懷。1月25日,羅馬尼亞便正式命令它所有的部隊撤出布格河西邊的戰場,而且還宣布它不打算給德軍統帥部提供任何新的部隊。2月,元首不得不給德國部隊下達一項指令,提醒它們不要歧視盟國部隊。但是,就在這時候他還給安東奈斯庫寫了一封長信,指責羅馬尼亞部隊紀律鬆弛、士氣低落。這封信被收下了,但是它的內容後來被德羅聯合調查委員會所作的調查報告駁倒了。該委員會的報告指出,羅馬尼亞部隊的士氣實際上是很高的。希特勒迫不得已地收回了他所說的話,而安東奈斯庫又開始給元首寫一係列指責德國作戰指揮方麵的信件。到了10月,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司令杜米特雷斯庫向羅馬尼亞參謀總長斯蒂弗萊報告說,德軍霍利德特第6集團軍確實力量很薄弱,兵力很分散。他判斷該集團軍守不住通向克裏木半島的通道,抵擋不了蘇聯的進攻。10月25日,斯蒂弗萊向蔡茨勒表明有以上這些憂慮。二天後,安東奈斯庫給元首的司令部發了一封公函。他指出,在克裏木半島上德國隻有兩個師而羅馬尼亞卻有七個師。他還指出,如果德國決心扼守克裏木半島的話,他希望德國獨家負責。他(安東奈斯庫)不管扼守克裏木半島具有多大的戰略意義,也要將羅馬尼亞部隊撤出克裏木半島,因為他不打算為另一次“史達林格勒戰役”承擔任何責任。
在戰線西移越來越靠近德國的時候,又出現了一些其它難題,這些難題把德羅之間殘存下來的一點點相互諒解與信任破壞得蹤影皆無。匈牙利與羅馬尼亞之間的關係不好,特別是羅馬尼亞由於1940年維也納仲裁而喪失領土之後,它們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不和。布加勒斯特還將集結在羅馬尼亞邊境附近的匈牙利部隊看作是一種威脅。1941年7月以後比薩拉比亞歸還了羅馬尼亞,但是,德涅斯特河與布格河之間的外德涅斯特地區,隻是在行政上歸羅馬尼亞管轄。然而,羅馬尼亞卻在元首的許諾下強行化該地區為自己的領土。可是,隨著柏林與布加勒斯特間的關係惡化和蘇軍向西推進,該地區的地位便成了問題。不久,南方集團軍群不得不依賴穿過外德涅斯特地區由羅馬尼亞控製的交通線。柏林向外德涅斯特派遣一名德國軍官,即奧勒布中將,收回對這一地區的某些控製權,組織後方防禦。但是,當羅馬尼亞一發現外德涅斯特地區的控製權要被奪走時,它馬上將該地一切可以搬到羅馬尼亞的設備都掠走了。
德國同其他盟國以及中立國的關係在1943年期間急劇惡化。秋季,匈牙利駐蘇部隊未經與德國磋商便自行開始大規模調動。11月14日,匈牙利參謀長索姆巴西爾伊要求蔡茨勒將三個匈牙利軍撤離作戰地區。僅僅在兩個月之前,也就是9月6日,附庸國斯洛伐克的國防部提出了足以使柏林大為吃驚的要求:今後未經斯洛伐克政府許可,德國不得動用斯洛伐克的兩個野戰師,而且德國如果不首先確保這兩個師獲得完成任務所需的手段,就不得賦予他們任何戰鬥任務。德軍最高統帥部戰時日記專職撰寫人員評論道,之所以提出這些要求,其根本原因大概是懷疑德國能否取勝。到10月,西班牙要求歸還藍色師,葡萄牙也自作主張同意將亞速爾群島作為英、美在大西洋上的基地。瑞典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從有傾向的中立交成了嚴格的中立,拒絕德國過境到挪威。安卡拉在英美的壓力下參加了戰爭,並對德國採取了冷若冰霜的態度,元首為此搞得心神不安,他已下令機動部隊預備隊隨時準備向土耳其邊防部隊顯示武力。這支預備隊充其量隻不過是一個裝甲護衛師,也是他擁有的全部機動預備隊。
世人皆知,1943年期間的德國已如江河日下。德國海軍在大西洋的潛艇戰中開始受挫。德國空軍,主要是由於美國使用了遠程戰鬥機,在晝間已喪失本國領土上空的製空權。德國城市遭到了晝夜輪番轟炸,人民生命財產受到了嚴重的損失。德國陸軍不僅喪失了它原來的進攻能力,而且再也沒有那麽充足的部隊來保衛與駐守被占領的歐洲。德國的人力缺乏,甚至已不足以維持現有數量的野戰部隊。
10月,陸軍總部東線外軍處處長格倫製作了一張東線兵力對比表。他對雙方兵力的估計是,德國駐在蘇聯的兵力為二百五十萬,蘇軍的兵力為五百五十萬;在前線,德國防守的部隊為一百七十七個師,蘇聯進攻的部隊相當於八百六十個師或旅一級的部隊。據他估計,蘇軍坦克與火炮的數量至少以三比一超過防禦一方。格倫的這些數字盡管是以不完全的情報資料為依據估算出來的,但是卻使人們對雙方兵力對比有了一個比較真實的了解,它的不足之處是低估了蘇軍的兵力,而且沒有在數量上反映出雙方兵力懸殊的情況。1941年6月,德國陸軍有一百五十三個師進入蘇聯。那時德國在東線的兵力將近三百二十萬人。到1943年11月,整個東線兵力(其中包括駐芬蘭的第20集團軍)已下降到二百八十五萬人,盡管德國陸軍師的數量上升到了一百九十五個左右。除了基地部隊和第20集團軍的十七萬六千人以外,德國各種類型的地麵部隊與集團軍群加起來的總數隻有二百零二萬六千人。仍受德國控製的那些朋友(毫無疑問不包括芬蘭)的殘存兵力僅有十三萬六千人。除此之外。還有五萬二千名有點不太可靠的外國部隊。
在戰線西移越來越靠近德國的時候,又出現了一些其它難題,這些難題把德羅之間殘存下來的一點點相互諒解與信任破壞得蹤影皆無。匈牙利與羅馬尼亞之間的關係不好,特別是羅馬尼亞由於1940年維也納仲裁而喪失領土之後,它們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不和。布加勒斯特還將集結在羅馬尼亞邊境附近的匈牙利部隊看作是一種威脅。1941年7月以後比薩拉比亞歸還了羅馬尼亞,但是,德涅斯特河與布格河之間的外德涅斯特地區,隻是在行政上歸羅馬尼亞管轄。然而,羅馬尼亞卻在元首的許諾下強行化該地區為自己的領土。可是,隨著柏林與布加勒斯特間的關係惡化和蘇軍向西推進,該地區的地位便成了問題。不久,南方集團軍群不得不依賴穿過外德涅斯特地區由羅馬尼亞控製的交通線。柏林向外德涅斯特派遣一名德國軍官,即奧勒布中將,收回對這一地區的某些控製權,組織後方防禦。但是,當羅馬尼亞一發現外德涅斯特地區的控製權要被奪走時,它馬上將該地一切可以搬到羅馬尼亞的設備都掠走了。
德國同其他盟國以及中立國的關係在1943年期間急劇惡化。秋季,匈牙利駐蘇部隊未經與德國磋商便自行開始大規模調動。11月14日,匈牙利參謀長索姆巴西爾伊要求蔡茨勒將三個匈牙利軍撤離作戰地區。僅僅在兩個月之前,也就是9月6日,附庸國斯洛伐克的國防部提出了足以使柏林大為吃驚的要求:今後未經斯洛伐克政府許可,德國不得動用斯洛伐克的兩個野戰師,而且德國如果不首先確保這兩個師獲得完成任務所需的手段,就不得賦予他們任何戰鬥任務。德軍最高統帥部戰時日記專職撰寫人員評論道,之所以提出這些要求,其根本原因大概是懷疑德國能否取勝。到10月,西班牙要求歸還藍色師,葡萄牙也自作主張同意將亞速爾群島作為英、美在大西洋上的基地。瑞典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從有傾向的中立交成了嚴格的中立,拒絕德國過境到挪威。安卡拉在英美的壓力下參加了戰爭,並對德國採取了冷若冰霜的態度,元首為此搞得心神不安,他已下令機動部隊預備隊隨時準備向土耳其邊防部隊顯示武力。這支預備隊充其量隻不過是一個裝甲護衛師,也是他擁有的全部機動預備隊。
世人皆知,1943年期間的德國已如江河日下。德國海軍在大西洋的潛艇戰中開始受挫。德國空軍,主要是由於美國使用了遠程戰鬥機,在晝間已喪失本國領土上空的製空權。德國城市遭到了晝夜輪番轟炸,人民生命財產受到了嚴重的損失。德國陸軍不僅喪失了它原來的進攻能力,而且再也沒有那麽充足的部隊來保衛與駐守被占領的歐洲。德國的人力缺乏,甚至已不足以維持現有數量的野戰部隊。
10月,陸軍總部東線外軍處處長格倫製作了一張東線兵力對比表。他對雙方兵力的估計是,德國駐在蘇聯的兵力為二百五十萬,蘇軍的兵力為五百五十萬;在前線,德國防守的部隊為一百七十七個師,蘇聯進攻的部隊相當於八百六十個師或旅一級的部隊。據他估計,蘇軍坦克與火炮的數量至少以三比一超過防禦一方。格倫的這些數字盡管是以不完全的情報資料為依據估算出來的,但是卻使人們對雙方兵力對比有了一個比較真實的了解,它的不足之處是低估了蘇軍的兵力,而且沒有在數量上反映出雙方兵力懸殊的情況。1941年6月,德國陸軍有一百五十三個師進入蘇聯。那時德國在東線的兵力將近三百二十萬人。到1943年11月,整個東線兵力(其中包括駐芬蘭的第20集團軍)已下降到二百八十五萬人,盡管德國陸軍師的數量上升到了一百九十五個左右。除了基地部隊和第20集團軍的十七萬六千人以外,德國各種類型的地麵部隊與集團軍群加起來的總數隻有二百零二萬六千人。仍受德國控製的那些朋友(毫無疑問不包括芬蘭)的殘存兵力僅有十三萬六千人。除此之外。還有五萬二千名有點不太可靠的外國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