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線是德國全力以赴要防守的唯一的一條戰線。德軍最高統帥部對各條戰線的重視程度不應隻以所部署的陸軍師的數量來衡量,因為很多師遭受傷亡後剩下的隻是個空架子。為此,還應同時考慮到戰區的實際兵力。


    英美在歐洲,除義大利外,沒有實施過有任何重大價值的地麵作戰。正如朱可夫後來所說,在義大利本土上進行的戰役,並沒有使德國對其兵力部署進行任何重大的調整。另一方麵,1943年秋季義大利的背叛與巴爾幹半島的“真空”,確實使德國不僅很擔心英美在法國與荷蘭登陸,而且還很擔心英美在東南歐登陸,威脅到曼施泰因南方集團軍群的後方,並使德國失去一個石油與原料的來源。在德國看來,英美在法國登陸,正如希特勒預言的那樣,將決定整個戰爭的結局。9月2日,當約德爾反對繼續將部隊從西線調往蘇聯時,瓦爾利蒙特扼要地記載了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的看法,即:根據所有跡象判斷,西線的一場進攻已迫在眉睫,而且這場進攻與東線的情況不同,直接威脅著德國的邊境。這種憂慮,八周後元首也在第51號指令中再一次作了重點說明。元首強調指出,東線有危險,但是西線更危險,因為東歐有足夠的機動餘地,不會危及德國的生存,然而一旦英美登陸成功,情況就迥然不同了。


    有人可能自以為是地說,希特勒在1943年秋季對蘇聯估計過低,而對英美在西歐與巴爾幹半島登陸的嚴重性義估計過高。其實,說這種話的人隻是事後充高明。希特勒所憂慮的情況是客觀存在的,也是有根據的,而且還由於遊擊隊的活動和抵抗運動而變得尤為現實。雖然在西歐(不包括德國本土在內)德國隻部署八十四個師,但在1943年秋季,德國在該地的總兵力卻不少於二百四十四萬,而部署在蘇聯的德國總兵力有二百八十萬。


    蔡茨勒以及東線的集團軍群司令們不斷地爭著要從西歐調出部隊;相反約德爾卻強調德軍最高統帥部所屬戰區的兵力還不足以應付它們必然遭到的進攻。9月11日,西線司令官的參謀長布盧門特裏特提請最高統帥部注意,自從去年10月到目前為止的十二個月中,他迫不得已地為蘇聯戰區調了六個裝甲師或裝甲護衛師和二十二個步兵師(大部分是採取對調的方式,調進來的都是損兵折將疲憊不堪的師),還為突尼西亞、義大利與巴爾幹半島等戰區貢獻十個裝甲師或裝甲護衛師、九個步兵師。就在這同一天,聽厭了這些無休止的怨言的元首作了這樣的規定,即:在有爭議的問題上,如果當事人不全部在場,他決不單獨聽取一方的請求。這些當事人中包括凱特爾、約德爾、蔡茨勒。那年秋季,約德爾作了短期的戰略調查,研究是否有可能減少義務、節約兵力,然而卻得不出什麽結論。他調查研究的結果是,丟失芬蘭,德國就要丟失鎳礦與波羅的海。德軍從挪威撤出,瑞典就會捲入戰爭。他的看法與希特勒一樣,也認為根本的目的是盡可能將敵人阻擋在德國邊境之外,越遠越好。為此,對義大利、法國與荷蘭應以武力控製。同樣,丹麥作為通往挪威的陸橋也是重要的。至於巴爾幹半島與東南歐,德軍最高統帥部認為,守那裏的海岸比守內陸防線所需的兵力少,而且成功的把握大。


    元首滿腦子想的都是籌建新的師,因此他在1942年的深秋廢除了德國陸軍現有的訓練與補充製度。弗羅姆的後備軍編成內的國內後備部隊是以後備營為單位組成的。每一個營與一個野戰團掛鉤。這些後備營負責新兵的徵召與訓練工作,爾後將這些新兵連同養傷與休假人員一起作為步兵營的一部分輸送到野戰部隊。為便於指揮與行政管理,這些後備營又編成後備團與後備師,歸弗羅姆司令部下屬各軍區領導。到1942年底,補充與訓練工作分了家。國內的徵召工作象以往那樣仍由後備營、後備團與後備師負責。訓練工作則由新建的、但配屬給野戰部隊的預備營、預備師與預備軍負責。這些單位不在德國而是到歐洲占領區實施新兵訓練。在東線的預備師中有些已成了隸屬於集團軍群的野戰訓練師。因此,1943年10月,德國陸軍的戰鬥序列中便有了三十一個駐國內的後備師(這些師隻是行政單位而不是作戰單位)、四個野戰訓練師和十七個預備師。德國陸軍迫切需要各種類型的部隊,因此,這些師有的先後成了野戰師或守備師,有的不管願意與否被投入了戰鬥。到了1944年,德軍原有的訓練與補充製度完全垮了,因此不得不在德國本土重新建立一套新的訓練製度。


    根據當時公布的估計數字,1943年初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損失了二十萬人。除此之外,從1942年11月到1943年10月這十二個月中德軍在東線其他戰役的損失達到了一百六十八萬六千人,其中隻有一百二十六萬人的名額得到了補充。在總的傷亡人數中,亡二十四萬人、傷九十九萬三千人、失蹤十萬零六千人、病四十四萬七千人。那年德國陸軍在蘇聯的傷亡總數中有九十多萬人完全喪失了戰鬥力。雖然1943年德國三軍的總兵力達到九百多萬人,但是很難找到補充人員,因此,兵役法中關於免除家庭幼子或獨生子服兵役的規定不得不暫停執行。有些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退伍軍人已年過半百,也成了徵召的對象。


    在德國進行整整三年戰爭之後,元首才認識到局勢的嚴重性。1月13日,當史達林格勒戰役顯然不可挽救時,曾下達一項指令,要求德國轉入總體戰,採用蘇聯與英國在戰爭初期採用的那些手段。戈培爾被任命為執行總體戰體製的特命全權負責人。十六至六十五歲的男性公民與十七至五十歲的女性公民必須進行登記,參加戰時工作。政府與工業部門的工作時間延長了。德國的人力處處緊張。自1939年起,在戰爭最初的三十個月中,德國已有七百五十萬名男子離開工業部門應徵入伍,接替他們的是從被占領國、戰俘、有時甚至是從集中營中徵用的外國人。然而,這是一種失宜的做法,到1943年,輸入德國的那六百萬外國工人構成的是一支技術不熟練、效率不高,而且還帶有敵對情緒的勞動隊伍。德國還打算在工業部門再僱傭一百萬外國工人。雖然事實上駐蘇的德軍中已有二十多萬自願擔任輔助性任務的蘇聯老俘虜兵,但是還有人建議從蘇聯戰俘中抽調更多的人來當兵。勞動勤務隊的規模與任務均有擴大。明令規定,這種準軍事、半武裝的勤務隊要為空軍輕型防空火炮提供炮手。凱特爾負責著手重新研究所有關於後備人員方麵的工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蘇德戰爭 1941-1945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艾伯特·西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艾伯特·西頓並收藏蘇德戰爭 1941-1945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