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
蘇德戰爭 1941-1945 作者:[英]艾伯特·西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戰鬥又持續了幾天。在某些地區戰鬥還十分激烈,在炮陣地的坑道中和懸崖峭壁下的洞穴裏抵抗尤為兇猛。還有許多這樣的情況:蘇軍的政治委員們寧願與守軍、敵軍以及避難的婦女兒童同歸於盡,也不投降。有許多部隊在他們的政治委員被擊斃或自殺前仍然堅持作戰。曼施泰因報告這裏的情況與近衛師描述的去年冬天羅斯托夫的情景相似,當時,成群結隊的軍人與老百姓(包括婦女和姑娘)手挽著手(因此無人能退縮)向德軍戰線衝去。德軍損失慘重,傷亡約兩萬四千人。曼施泰因為避免更多的傷亡,禁止部隊在該城的居民區與港口清剿殘敵,而是使用飛機轟炸和炮火轟擊,在此過程中又有許多平民喪生。
德國享有決定性的空中優勢,致使黑海艦隊隻能在夜間輸送援兵和補給品登陸。最後,水麵艦隻已無法進入塞瓦斯托波爾。蘇聯的歷史學家宣稱,總計約四千噸的補給品是由潛艇運抵該城的。潛艇還把所有的高級軍官、高級官員、職員在德國人可能俘虜他們之前撤離此地。蘇聯獨立濱海集團軍的殘部退至塞瓦斯托波爾西側的赫爾鬆涅斯角,妄圖從海上逃生,未能得逞,三萬餘人於7月4日投降。這次作戰,共俘虜蘇軍九萬人,繳獲火炮四百六十門。對塞瓦斯托波爾最後一次進攻,德軍消耗了四萬六千噸彈藥、二萬噸炸彈。為表彰曼施泰因在刻赤和塞瓦斯托波爾所取得的勝利,他由上將被晉升為陸軍元帥。
曼施泰因在塞瓦斯托波爾的勝利是一項非凡的成就。因為這裏地形險峻、守軍頑強、雙方地麵部隊勢均力敵。這次勝利激發了元首的想像力。他放棄了早先想把第11集團軍開入庫班的打算,決定讓曼施泰因率領其勝利之師去征服列寧格勒。當時哈爾德很難同意希特勒的意見。他向元首和其他將領表明,他堅決反對把攻打列寧格勒、在烏克蘭與高加索發動大規模進攻三項任務同時並舉。大部分支援塞瓦斯托波爾進攻的攻城炮和重炮由火車運往列寧格勒地區。第11集團軍隨後啟程,但不是所有的部隊。第42軍留在克裏木,隻有四個步兵師隨同第30軍和第54軍軍部北上,其餘的步兵師則補充到斯摩棱斯克與克裏特島的其他部隊。隻有到這年的年末,當德軍第6集團軍在史達林格勒麵臨危機,在高加索的德軍有被孤立的危險時,才對拆開這個完整的集團軍追悔莫及。它從前擁有八個德國師,並且是唯一一支富有指揮羅馬尼亞軍隊並與它協同作戰經驗的部隊。
在北部,中央集團軍群的第4集團軍與第4裝甲集團軍同殘留在維亞茲馬地區的蘇軍第33集團軍、第1騎兵軍和空降部隊作戰。這些蘇軍部隊被逐步消滅,又被俘二萬人。7月2日,德軍已有可能對付由別累伊至司切夫卡西部地域之間的這個大突出部。該突出部由蘇軍第39集團軍與擔任第9集團軍後衛的第22騎兵軍駐守。德軍攻占這個突出部,使戰線縮短一百五十英裏,又俘虜了五萬餘人。
此時在南方已開始發動大規模的夏季攻勢。
第十八章 向伏爾加河和裏海進軍
艾伯特·西頓 [英國]
[出自《蘇德戰爭 1941-1945》]
希特勒在1942年6月22日寫給墨索裏尼的一封信中,又構想了一幅奇妙的幻景,他想像德軍諸集團軍將越過高加索,在埃及的軸心國部隊,那時也許距亞歷山大還不到一百英裏,兩軍將共同占領英國統治下的整個中東。元首親自草擬的第41號指令是一個雜亂無章的大雜燴。它包羅萬象,文不對題,戰略戰術混為一談。沒有提及敵人的兵力、部署和企圖,自己的目標也混亂不清。
指令規定的總目標是消滅蘇軍殘存的軍事力量,並切斷它的武器來源。但是,軍事力量一詞的確切含義未予明確;軍事工業中心的位置也未指明。這次作戰的特定的主要目標是:在奪取高加索油田和占領高加索山脈中通往土耳其和伊朗的通道之前,先殲滅頓河以西的蘇軍。所以,無論攻占史達林格勒,還是進抵伏爾加河,既未列入總目標中,也未列入特定目標中。
如果元首想要占領黑海各港口和中東,奪取高加索通道自然是必要的,如果要想消滅蘇聯,那就不太相幹了。奪取高加索油田則明顯地對德國有利,而蘇聯喪失它卻是一個最為沉重的打擊。
1940年,蘇聯的石油總產量為三千一百萬噸。到1941年,產量上升到近三千八百萬噸。主要原油產地是高加索的三大油田:邁科普、格羅茲尼和巴庫。其中以巴庫油田的產量為最多,西方人士認為它的產量占蘇聯石油總產量的百分之八十。另外,據悉,到1942年,這三個油田隻占蘇聯已開發油源的一小部分。因為大量生產石油的地區還有伏爾加河上遊地區、卡馬(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卡馬的產油量超過巴庫油田)、烏拉爾、烏赫塔北部,直至裏海的東部。這條狹長地帶橫貫整個蘇聯南部。1941年,蘇聯陸軍與空軍消耗的石油不到四百五十萬噸。
當然,人所共知的蘇聯石油分布與運輸的詳細情況,本來應當是決定德國東方戰略的重要因素。1941年時僅有幾條可用的油管,而且其長度和輸油能力都有限。從巴庫到黑海的巴統港的一條約一千二百英裏的主要輸油管線,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一直在使用。較短的管線有:從格羅茲尼至裏海的土阿樸謝;從阿爾馬維爾至羅斯托夫和特魯道維亞;從裏海的古裏耶夫至東北方向的奧爾斯克。此外,據德國人估計,每年約有九百萬噸石油用內河油船和駁船運往伏爾加。然而,蘇聯仍然依靠鐵路將大批的石油與石油產品運往國內各地。這些鐵路網的運輸總能力為二千九百萬公噸。
德國享有決定性的空中優勢,致使黑海艦隊隻能在夜間輸送援兵和補給品登陸。最後,水麵艦隻已無法進入塞瓦斯托波爾。蘇聯的歷史學家宣稱,總計約四千噸的補給品是由潛艇運抵該城的。潛艇還把所有的高級軍官、高級官員、職員在德國人可能俘虜他們之前撤離此地。蘇聯獨立濱海集團軍的殘部退至塞瓦斯托波爾西側的赫爾鬆涅斯角,妄圖從海上逃生,未能得逞,三萬餘人於7月4日投降。這次作戰,共俘虜蘇軍九萬人,繳獲火炮四百六十門。對塞瓦斯托波爾最後一次進攻,德軍消耗了四萬六千噸彈藥、二萬噸炸彈。為表彰曼施泰因在刻赤和塞瓦斯托波爾所取得的勝利,他由上將被晉升為陸軍元帥。
曼施泰因在塞瓦斯托波爾的勝利是一項非凡的成就。因為這裏地形險峻、守軍頑強、雙方地麵部隊勢均力敵。這次勝利激發了元首的想像力。他放棄了早先想把第11集團軍開入庫班的打算,決定讓曼施泰因率領其勝利之師去征服列寧格勒。當時哈爾德很難同意希特勒的意見。他向元首和其他將領表明,他堅決反對把攻打列寧格勒、在烏克蘭與高加索發動大規模進攻三項任務同時並舉。大部分支援塞瓦斯托波爾進攻的攻城炮和重炮由火車運往列寧格勒地區。第11集團軍隨後啟程,但不是所有的部隊。第42軍留在克裏木,隻有四個步兵師隨同第30軍和第54軍軍部北上,其餘的步兵師則補充到斯摩棱斯克與克裏特島的其他部隊。隻有到這年的年末,當德軍第6集團軍在史達林格勒麵臨危機,在高加索的德軍有被孤立的危險時,才對拆開這個完整的集團軍追悔莫及。它從前擁有八個德國師,並且是唯一一支富有指揮羅馬尼亞軍隊並與它協同作戰經驗的部隊。
在北部,中央集團軍群的第4集團軍與第4裝甲集團軍同殘留在維亞茲馬地區的蘇軍第33集團軍、第1騎兵軍和空降部隊作戰。這些蘇軍部隊被逐步消滅,又被俘二萬人。7月2日,德軍已有可能對付由別累伊至司切夫卡西部地域之間的這個大突出部。該突出部由蘇軍第39集團軍與擔任第9集團軍後衛的第22騎兵軍駐守。德軍攻占這個突出部,使戰線縮短一百五十英裏,又俘虜了五萬餘人。
此時在南方已開始發動大規模的夏季攻勢。
第十八章 向伏爾加河和裏海進軍
艾伯特·西頓 [英國]
[出自《蘇德戰爭 1941-1945》]
希特勒在1942年6月22日寫給墨索裏尼的一封信中,又構想了一幅奇妙的幻景,他想像德軍諸集團軍將越過高加索,在埃及的軸心國部隊,那時也許距亞歷山大還不到一百英裏,兩軍將共同占領英國統治下的整個中東。元首親自草擬的第41號指令是一個雜亂無章的大雜燴。它包羅萬象,文不對題,戰略戰術混為一談。沒有提及敵人的兵力、部署和企圖,自己的目標也混亂不清。
指令規定的總目標是消滅蘇軍殘存的軍事力量,並切斷它的武器來源。但是,軍事力量一詞的確切含義未予明確;軍事工業中心的位置也未指明。這次作戰的特定的主要目標是:在奪取高加索油田和占領高加索山脈中通往土耳其和伊朗的通道之前,先殲滅頓河以西的蘇軍。所以,無論攻占史達林格勒,還是進抵伏爾加河,既未列入總目標中,也未列入特定目標中。
如果元首想要占領黑海各港口和中東,奪取高加索通道自然是必要的,如果要想消滅蘇聯,那就不太相幹了。奪取高加索油田則明顯地對德國有利,而蘇聯喪失它卻是一個最為沉重的打擊。
1940年,蘇聯的石油總產量為三千一百萬噸。到1941年,產量上升到近三千八百萬噸。主要原油產地是高加索的三大油田:邁科普、格羅茲尼和巴庫。其中以巴庫油田的產量為最多,西方人士認為它的產量占蘇聯石油總產量的百分之八十。另外,據悉,到1942年,這三個油田隻占蘇聯已開發油源的一小部分。因為大量生產石油的地區還有伏爾加河上遊地區、卡馬(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卡馬的產油量超過巴庫油田)、烏拉爾、烏赫塔北部,直至裏海的東部。這條狹長地帶橫貫整個蘇聯南部。1941年,蘇聯陸軍與空軍消耗的石油不到四百五十萬噸。
當然,人所共知的蘇聯石油分布與運輸的詳細情況,本來應當是決定德國東方戰略的重要因素。1941年時僅有幾條可用的油管,而且其長度和輸油能力都有限。從巴庫到黑海的巴統港的一條約一千二百英裏的主要輸油管線,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一直在使用。較短的管線有:從格羅茲尼至裏海的土阿樸謝;從阿爾馬維爾至羅斯托夫和特魯道維亞;從裏海的古裏耶夫至東北方向的奧爾斯克。此外,據德國人估計,每年約有九百萬噸石油用內河油船和駁船運往伏爾加。然而,蘇聯仍然依靠鐵路將大批的石油與石油產品運往國內各地。這些鐵路網的運輸總能力為二千九百萬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