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
蘇德戰爭 1941-1945 作者:[英]艾伯特·西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陸軍人事局原來是由小凱特爾(博德溫·凱特爾)領導的,有關陸軍的一切晉升和任命他都是向勃勞希契負責。勃勞希契被解職以後元首自己直接控製這個局。到了秋天,元首又把這個非常重要的部門交給他的副官施蒙特負責。
德國的陸軍與空軍和海軍不一樣,它實際上沒有總司令。
第十四章 愚蠢和錯誤的記錄
艾伯特·西頓 [英國]
[出自《蘇德戰爭 1941-1945》]
12月8日,事情是那樣出乎元首意料,日本襲擊了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和英國直轄殖民地香港。本來德國不想把美國捲入戰爭,但在11月29日,日本駐柏林大使小島將軍電告東京稱:德國對美國的態度已變得相當強硬。在這一年的春天,希特勒曾向日本外相鬆岡保證說,一旦日本對美國開戰,德國將立即參戰。11月底,裏賓特洛甫又向小島重申了這一諾言。在此之前的六個月內,東京一直堅決拒絕參加德國的對蘇戰爭,但在12月8日,星期一,小島已開始催促裏賓特洛甫,要求德國履行其口頭許諾,參加對美作戰。除了希特勒和裏賓特洛甫所作的口頭保證之外,德國和義大利都沒有任何義務要援助日本,因為三國條約的條款並沒有要求其餘兩國支持日本進犯美國,而且日本在其襲擊珍珠港之前並沒有同其他兩國協商。也許有人認為,隻有日本同意加入對蘇戰爭,希特勒才會對美國宣戰。然而,令人十分吃驚的是,這位獨裁者對援助日本似乎毫無保留,也沒有提出任何條件。
東京走向戰爭,是因為日本在印度支那和中國的擴張遭到了美國的抵製;還因為美國、英國和荷屬東印度群島對日本實行了經濟製裁。東京要石油,要實現其在東南亞的政治和領土野心,加以東條內閣又作了一個災難性的情報判斷:過高地估計了德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大大低估了美國的軍事和經濟力量。日本的戰略目標僅僅是奪取荷屬東印度群島和緬甸的石油,並確保它在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征服的地盤,別無他意。日本沒有入侵印度或澳大利亞的打算,也沒有征服美國或英國的計劃。日本的戰略是短期的、適可而止的,依據的是對德國力量的錯誤信念。當日本的航空母艦從日本領海啟航的時候,莫斯科似乎已危在旦夕。
元首對美政策的內在邏輯是分析不清的。希特勒是歐洲人,他在1941年前是否仔細考慮過美洲問題是值得懷疑的。他肯定看不起美國和平時期的軍事力量。然而在1940年和1941年期間,他對一個迅速向好戰方向發展的美國一直保持了很大的克製,他曾堅決反對雷德爾要更加放手地對付美國海軍和商船隊的主張,惟恐惡化德美關係。
希特勒低估了美國的潛在力量,這就犯了一個對德國來說是致命的錯誤。他把日本看作世界上最大的海軍強國,他聽從了雷德爾的建議,要日本介入太平洋地區反對英國,從而把美國的注意力和力量牽製在那個遙遠的戰區。然而,雷德爾建議的目的並非將美國拖入戰爭。事實上,希特勒不難料想,美國對德國的敵視是難以調和的。美國是為德國的敵人提供武器、裝備和原料的主要國家,它派出軍艦為英國船隻橫渡大西洋護航,還派遣部隊駐守冰島。美國遲早是要參戰的。但是,從元首方麵來說,使美國提前參戰是荒唐的。德國的海軍,除了潛艇之外,隻要一出波羅的海就是一支無足輕重的力量。德國的陸軍和空軍已經沒有餘力,而美國遠在德國空軍的航程之外。因此,德國沒有能力對美國發動任何戰爭。可能希特勒預料到美國會對德國宣戰,雖然他的這種看法似乎並無任何依據,但為了自己的聲譽,他決心先下手。和其他許多德國人一樣,希特勒對日本在戰爭頭幾天的勝利得意洋洋。希特勒蠻不講理,他在12月11日對德意誌帝國國會的演講中對美國宣了戰。
由於這一宣戰,德國最後無可挽回地喪失了一切贏得對蘇戰爭的希望。
在1941年的最後七個月中,這場鬥爭逐漸從歐洲戰爭演變成世界大戰。在5月,德國還是歐洲無可置疑的主宰,蘇聯也得按德國的旨意行事,不敢怠慢。英國有豐富的資源,它的空軍和海軍正在迅速擴大,還有美國許諾給予物質援助,這些條件使英國有可能無限期地堅持打下去,但它要成為陸上強國的努力卻不可信,因為它似乎不願意或是沒有能力建立大量的陸軍野戰部隊。海上封鎖和空中轟炸都不能使德國屈服,如不在歐洲大陸上消滅德國陸軍,第三帝國顯然就永遠不會滅亡。
希特勒進攻蘇聯,這就違背了他早先對德國武裝部隊和德國人民許下的不在兩條戰線上作戰的諾言。希特勒對英國的軍事力量存有極大戒心,他也非常擔心任何挫折,那怕是局部性的挫折,會影響到他的聲望,因此,他留下了五十四個師守衛西歐和巴爾幹。此外,還把大約百分之四十的德軍第一線作戰飛機留在西方保衛第三帝國及其在歐洲的占領地預防英國空軍的襲擊。元首高估了當時英國的潛力,卻嚴重低估了蘇聯的潛力。他認為進攻蘇聯隻是將大英國協和英帝國趕出戰爭這一更為艱巨的任務的一個小小的前奏,而他的這一估計看來得到了大多數德軍高級將領的默認或支持。希特勒非常輕鬆地踏進的領土使他的裝甲部隊陷入了泥潭,撤滿了德國步兵的鮮血,本以為可以輕易取勝的夏季戰役先是變成了一場大戰,接著便是一場苦鬥,一場耗盡人力物力的反對布爾什維克的遠征,而且越打越凶狂,使希特勒對其他任何考慮都一概置之不理。這種拚命的做法使他喪失了任何理智,以致他模仿拿破崙——他很喜歡別人把他比做拿破崙——放著德國元首不當,偏偏去充當軍事領袖和戰地司令官的角色。
德國的陸軍與空軍和海軍不一樣,它實際上沒有總司令。
第十四章 愚蠢和錯誤的記錄
艾伯特·西頓 [英國]
[出自《蘇德戰爭 1941-1945》]
12月8日,事情是那樣出乎元首意料,日本襲擊了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和英國直轄殖民地香港。本來德國不想把美國捲入戰爭,但在11月29日,日本駐柏林大使小島將軍電告東京稱:德國對美國的態度已變得相當強硬。在這一年的春天,希特勒曾向日本外相鬆岡保證說,一旦日本對美國開戰,德國將立即參戰。11月底,裏賓特洛甫又向小島重申了這一諾言。在此之前的六個月內,東京一直堅決拒絕參加德國的對蘇戰爭,但在12月8日,星期一,小島已開始催促裏賓特洛甫,要求德國履行其口頭許諾,參加對美作戰。除了希特勒和裏賓特洛甫所作的口頭保證之外,德國和義大利都沒有任何義務要援助日本,因為三國條約的條款並沒有要求其餘兩國支持日本進犯美國,而且日本在其襲擊珍珠港之前並沒有同其他兩國協商。也許有人認為,隻有日本同意加入對蘇戰爭,希特勒才會對美國宣戰。然而,令人十分吃驚的是,這位獨裁者對援助日本似乎毫無保留,也沒有提出任何條件。
東京走向戰爭,是因為日本在印度支那和中國的擴張遭到了美國的抵製;還因為美國、英國和荷屬東印度群島對日本實行了經濟製裁。東京要石油,要實現其在東南亞的政治和領土野心,加以東條內閣又作了一個災難性的情報判斷:過高地估計了德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大大低估了美國的軍事和經濟力量。日本的戰略目標僅僅是奪取荷屬東印度群島和緬甸的石油,並確保它在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征服的地盤,別無他意。日本沒有入侵印度或澳大利亞的打算,也沒有征服美國或英國的計劃。日本的戰略是短期的、適可而止的,依據的是對德國力量的錯誤信念。當日本的航空母艦從日本領海啟航的時候,莫斯科似乎已危在旦夕。
元首對美政策的內在邏輯是分析不清的。希特勒是歐洲人,他在1941年前是否仔細考慮過美洲問題是值得懷疑的。他肯定看不起美國和平時期的軍事力量。然而在1940年和1941年期間,他對一個迅速向好戰方向發展的美國一直保持了很大的克製,他曾堅決反對雷德爾要更加放手地對付美國海軍和商船隊的主張,惟恐惡化德美關係。
希特勒低估了美國的潛在力量,這就犯了一個對德國來說是致命的錯誤。他把日本看作世界上最大的海軍強國,他聽從了雷德爾的建議,要日本介入太平洋地區反對英國,從而把美國的注意力和力量牽製在那個遙遠的戰區。然而,雷德爾建議的目的並非將美國拖入戰爭。事實上,希特勒不難料想,美國對德國的敵視是難以調和的。美國是為德國的敵人提供武器、裝備和原料的主要國家,它派出軍艦為英國船隻橫渡大西洋護航,還派遣部隊駐守冰島。美國遲早是要參戰的。但是,從元首方麵來說,使美國提前參戰是荒唐的。德國的海軍,除了潛艇之外,隻要一出波羅的海就是一支無足輕重的力量。德國的陸軍和空軍已經沒有餘力,而美國遠在德國空軍的航程之外。因此,德國沒有能力對美國發動任何戰爭。可能希特勒預料到美國會對德國宣戰,雖然他的這種看法似乎並無任何依據,但為了自己的聲譽,他決心先下手。和其他許多德國人一樣,希特勒對日本在戰爭頭幾天的勝利得意洋洋。希特勒蠻不講理,他在12月11日對德意誌帝國國會的演講中對美國宣了戰。
由於這一宣戰,德國最後無可挽回地喪失了一切贏得對蘇戰爭的希望。
在1941年的最後七個月中,這場鬥爭逐漸從歐洲戰爭演變成世界大戰。在5月,德國還是歐洲無可置疑的主宰,蘇聯也得按德國的旨意行事,不敢怠慢。英國有豐富的資源,它的空軍和海軍正在迅速擴大,還有美國許諾給予物質援助,這些條件使英國有可能無限期地堅持打下去,但它要成為陸上強國的努力卻不可信,因為它似乎不願意或是沒有能力建立大量的陸軍野戰部隊。海上封鎖和空中轟炸都不能使德國屈服,如不在歐洲大陸上消滅德國陸軍,第三帝國顯然就永遠不會滅亡。
希特勒進攻蘇聯,這就違背了他早先對德國武裝部隊和德國人民許下的不在兩條戰線上作戰的諾言。希特勒對英國的軍事力量存有極大戒心,他也非常擔心任何挫折,那怕是局部性的挫折,會影響到他的聲望,因此,他留下了五十四個師守衛西歐和巴爾幹。此外,還把大約百分之四十的德軍第一線作戰飛機留在西方保衛第三帝國及其在歐洲的占領地預防英國空軍的襲擊。元首高估了當時英國的潛力,卻嚴重低估了蘇聯的潛力。他認為進攻蘇聯隻是將大英國協和英帝國趕出戰爭這一更為艱巨的任務的一個小小的前奏,而他的這一估計看來得到了大多數德軍高級將領的默認或支持。希特勒非常輕鬆地踏進的領土使他的裝甲部隊陷入了泥潭,撤滿了德國步兵的鮮血,本以為可以輕易取勝的夏季戰役先是變成了一場大戰,接著便是一場苦鬥,一場耗盡人力物力的反對布爾什維克的遠征,而且越打越凶狂,使希特勒對其他任何考慮都一概置之不理。這種拚命的做法使他喪失了任何理智,以致他模仿拿破崙——他很喜歡別人把他比做拿破崙——放著德國元首不當,偏偏去充當軍事領袖和戰地司令官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