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38年阿道夫·希特勒就拚命控製國家機器和武裝部隊。他給德國人民提供了好象是唯一可取的辦法來解除他們在戰後年代所遭受的失業、通貨膨脹和共產主義威脅的痛苦。放逐和監禁共產黨人、工會主義者、互濟會會員以及某些牧師與社會黨人,對許多人來說所付代價並不大,盡管國民可能在對待猶太人方麵受到一些良心的責備。街頭有組織的暴力行動、隨意的逮捕、拷打和投入集中營已成了納粹德國的特徵。一般地說,廣大民眾還是齊心協力支持國家社會主義黨的,而且直到最後覆滅還仍然如此;他們對希特勒有一種病態的媚態。然而,這種支持肯定不是完全自發的,多半是宣傳教育的結果,有些則是出自恐怖心理。學校從低年級開始就是進行政治教育的園地,幼兒組織、希特勒青年團、義務勞動服役隊直到最後在軍隊中,這種教育就更強化了。他們的製服上繡有納粹符號,牧師已寥寥無幾,國家社會主義黨的《人民觀察家報》由國家資助,免費發行。國家鼓勵所有的人加入納粹黨或該黨的外圍組織,將城市和鄉村劃分成保甲以便警察和黨的官員能嚴密地控製各家各戶的言行。


    1938年萊茵蘭和奧地利被占領。原來裹足不前的希特勒現在每走一步,膽子就壯一分。他的軍政顧問越來越不敢勸阻他,因為他們的一些預想常常證明是錯了。9月,他淬然製造了個慕尼黑危機。世界大多數輿論認為,這個獨裁者的威脅既是訛詐又是恐嚇,如果英法兩國採取堅定的立場,歷史的進程有可能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將會避免。但是,後來掌握的有關希特勒心理方麵的證據表明,情況決不是這樣。希特勒早已開始他征服世界的生涯,他寧願發動戰爭也不搞大規模的政治控製,因為這種控製對他的個人地位可能是致命的。1939年8月,在避免兩線作戰方麵他仍然很謹慎。但是,當裏賓特洛甫在克裏姆林宮的會談消除了所有疑團時,波蘭的命運就已經決定了。德國出乎意料地迅速戰勝了法國以及德國自認為合理的條件都促使元首相信,英國可能越發希望進行談判。當這些條件遭到拒絕時,戈林被授權大吹大擂,說英國將被空襲打癱在地,並下達了入侵英國的指令。然而,由於空軍未能取得對英倫三島的空中優勢,海軍又沒有力量掩護寬大正麵上的登陸,因而這一切都化為泡影。


    甚至在1940年秋季之前,希特勒就已處於進退兩難的困境。入侵英國所包含的風險,使入侵無限期地拖延下去,然而,時間拖得越長就越沒有希望。希特勒估計對了,時間對英國有利,他也明白英國會尋找新的盟國。實際上羅斯福政府領導下的美國已經公開站在邱吉爾陣營一邊,並以物質援助來支持英國,隻是沒有宣戰。德國元首目光短淺、知識貧乏,很容易低估美國的資源與軍事潛力。他沒有直接的理由懼怕美國這個敵人,但他無論如何要鼓動日本將美國的注意力吸引到太平洋。另一方麵,任何英國和蘇聯合作的可疑之處都是他直接、密切關注的。


    克裏普斯被任命為英國駐莫斯科大使,他負有改善英蘇關係的特殊使命。當時英國非常錯誤地認為,社會黨人越是傾向馬克思主義,克裏普斯在克裏姆林宮的地位就越有利。然而,史達林和莫洛托夫是斷然不會上英國的圈套的,克裏普斯隻能偶爾與外交部副部長維辛斯基有些來往。事實表明,這位英國大使與維辛斯基的關係受到限製,徒具形式,而且他與莫洛托夫的私人關係顯然是不能令人滿意的。莫洛托夫在接見克裏普斯的時候總是盛氣淩人,表露出厭煩和急躁的情緒。這與他給予舒倫堡那種和藹可親、有說有笑的禮遇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然而,克裏普斯在駐莫斯科的外交界中對他所謂的存在於蘇聯領導人和他本人之間的親切友好關係作了些宣揚。他這樣做可能是有用意的,也許是為了向非參戰國灌輸這樣的信念,即德國的好運不會太長,但也可能是自尊心受到傷害的必然結果和為他自己打氣的一種做法。不管他的用意如何,其結果對英國都有利,因為關於這種親切友好關係的小道消息盡管舒倫堡未予重視,但卻通過截獲土耳其和南斯拉夫兩國大使發給本國外交部長的電報,傳到了希特勒的耳朵裏。隻要有一點有關英蘇協調的風聲,即使毫無根據,也會刺激元首並加重他的疑心病。南斯拉夫駐莫斯科大使加弗裏洛維奇本人與莫洛托夫關係很好,因為他倆都能投對方之所好。加弗裏洛維奇發出的有關他倆親切友好談話的電報,其內容顯然是反德的,也同樣被截收並傳給了希特勒。他倆談論的話題涉及《我的奮鬥》裏那些關係較大的章節,其中包括德國對東方的野心和對斯拉夫民族的處理。這些評論的文字材料自然而然地最後傳到了書的作者那裏。


    戈林和裏賓特洛甫後來在紐倫堡法庭受審時一口咬定,蘇聯在中歐和東南歐的行徑促成了蘇德戰爭。情況肯定不是這樣的。蘇聯從1940年6月以後的所作所為,自然會使希特勒心中不快,但蘇聯的作法並不出乎人們意料的。特別是當德國人成了蘇聯宴會上不請自來的座上客,德國又回到了(據1939年裏賓特洛甫說)“對於德國毫無政治利益的領土”時,就更不足為奇了。莫洛托夫11月訪問時透露的情況,都是希特勒早已知道的。1941年4月,西莫維奇與蘇聯簽訂的南蘇友好條約,被希特勒用來為他本人和向其他人證明他將採取的嚴重步驟是正當的。實際情況是,希特勒像蘇聯一樣也相信資本主義國家和共產主義國家是勢不兩立的,而且從來也沒有改變過他的政治信念,即德國未來的繁榮富強是與德國向東方的擴張、特別是向蘇聯的擴張相聯繫的。當時希特勒比英、美領導人更了解布爾什維克主義。無可置疑,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他對蘇聯意圖的估計是正確的。如果德國在其它地方全力以赴地打一場戰爭,那麽,隻要不冒什麽風險,蘇聯就會趁機擴張到中歐、波羅的海和巴爾幹半島。到那個時候,它就會中斷對德國的供應,而失去蘇聯的供應,德國是無法進行戰爭的。萬一德國麵臨崩潰的邊緣,蘇軍就會占領歐洲的整個東南部和中部並盡力攫取德國的領土。由此可見,他視蘇聯為禍患是很有道理的。總之,可以肯定,無論蘇聯採取什麽態度,無論後果如何,希特勒還是想消滅它,因為他覬覦蘇聯的領土,因為蘇聯是共產主義國家。第一個原因是最主要的。隻是希特勒還在與英國作戰,否則法軍一敗,他向外擴張的大道就暢通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蘇德戰爭 1941-1945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艾伯特·西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艾伯特·西頓並收藏蘇德戰爭 1941-1945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