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陸路戰場上,原本法軍從越南北部一路打進廣西,勢如破竹。可就在法國人攻占澎湖的同時,在廣西鎮南關(今友誼關),九百人的法軍先鋒被老將馮子材率三萬多清軍包了餃子。兩天激戰,法軍傷亡九十三人。法國人遭此大敗,士氣崩潰,馮子材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收復廣西。
此戰是中法交戰以來法國人從來未有的大敗。消息傳到法國本土後,法國總理被迫辭職。
法國人無心戀戰,退回越南。
馮子材此役為政府雪中送炭,史稱“鎮南關”大捷。
87、
雖然清軍在陸路的勝利給了法國人巨大的壓力,但並沒有給台灣解圍。在選擇要台灣還是要越南的問題上,清廷當然是選擇前者。
就在這種我們沒有勝但也沒有敗的情況下,一向奉行“內需變法,外需和戎”的李鴻章受慈禧所命,於1885年6月9日,和法國人簽訂了《中法新約》,條約規定:
一、清政府承認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
越南早就已經讓法國人事實上占領了,而且失去越南這一有名無實的屬國,沒有什麽壞處,畢竟清朝“賞”給越南的東西要比越南貢給清朝的東西價值大得多,羊毛出在羊身上,所以這條減輕了中國人民的包袱。
二、中越邊界開設兩處通商。這條是貿易方麵的條約。
三、中越邊界關稅減少。這對雙方都有利。
四、日後西南地區中國修鐵路要找法國人辦理。當時詹天佑還在福建水師當海軍,還沒學鐵路呢,因而中國自己修不了鐵路,隻能找別人。
五、法軍撤出台灣、澎湖。看不出這條對大清有何損害。
總體看來,這《中法新約》不算什麽喪權辱國的條約,我們隻是沒利益擴大化而已。
條約簽訂兩天後,6月11日,老天還給清政府頒發了一個安慰獎──法軍艦隊司令孤拔死了。死因一說是得了瘟疫,一說是戰鬥中受傷傷口感染。
88、
不過,負責與法國人簽約的李鴻章就慘了,被群起而攻之。眾人皆罵其為賣國賊,其中罵聲最響的是主戰派裏的左宗棠等人。
很多人以為,對外妥協一定是投降賣國,有漢奸嫌疑。比如李鴻章,就背了這麽多年的罵名。很多人還以為,隻要主張強硬抵抗的,那一定是熱血愛國,即使失敗了,也是悲情英雄,值得稱頌。
但事實上,世界上很多事就壞在那些唱高調的人手裏,這些人脾氣遠勝知識,浮躁遠勝經驗,名為愛國,實為誤國。下麵要講的張佩綸先生就是最好的例證。
當時的主戰派張佩綸是都察院左副都禦史,相當於現在中紀委的二把手,他平日裏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最愛國。慈禧被他特別能吹的一張嘴忽悠住了(或許是故意的),於是派他做中法之戰的欽差大臣。
不過令張佩綸羞愧的是,他確實隻是一個靠嘴巴吃飯的人,他吃錯藥似的胡亂指揮正是福建水師全軍覆沒的主要原因。
在馬江海戰中,“最愛國”的張佩綸同誌“指揮若定”,出盡餿主意。比如讓十艘主力艦密集紮在一堆,說這樣可以壯大聲勢;用沒有安裝炮艦的民用商船載水兵向前沖,與敵船靠近時,讓水兵衝到敵船上與敵人近身肉搏……這種戰法要是能戰勝法國人,就見鬼了。
戰爭結束後,張佩綸就被革職充軍東北,勞改去也。
89、
張佩綸在勞改農場裏反省自己的時候,另一名主戰派左宗棠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第18節
真正的名將不是在一個地方打一輩子勝仗,而是一輩子到哪都能打勝仗。左宗棠就是真正的名將──在江淮打太平軍,陝甘打回民軍,新疆打俄國人。雖然在他生命的最後旅程中,他並沒有贏法國人,可他也沒有敗。但左宗棠不這麽想,對他來說,不贏就是輸。
1885年7月27日清晨,74歲的湖南人左宗棠鬱鬱而終,這個狂傲的書生,竟然以這樣一種不甘的方式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言歸正傳。
令人佩服的是,張佩綸這個素來瞧不起李鴻章這種“求和派”的人,幾年後充軍回來,居然做了李鴻章的幕僚,李鴻章還把自己的大齡剩女李菊耦嫁了他,“愛國英雄”就這樣做了“大賣國賊”的女婿。
可張佩綸永遠不會想到,他的孫女,一代才女張愛玲,竟也跟賣國賊大漢奸扯不清理還亂──這姑娘跟汪精衛政府的宣傳部副部長大漢奸胡蘭成戀愛了。
由張佩綸的例子可見,主戰不一定好、主和不一定壞,不能以此來鑑定愛國與否。
90、
(4)一人敵一國
中法之戰還未結束的時候,慈禧以策萬全,不得不做緊急的應變準備。她火速集中能夠作戰的軍隊以及能夠率軍的老將。
於是,駐朝統帥吳長慶便被召回國另委重任。吳長慶在離職前,將自己分內的工作做了具體分配。
第一項是軍務:他將軍隊交給三個人負責。袁世凱接掌最精銳的“慶字營”,剩下的軍隊則交給老部下吳兆有和張光前負責。由於朝鮮的新軍也是袁世凱訓練出來的,因此實際上袁世凱可以動用的軍事力量最強。
第二項是稅務,暫交袁世凱管理。
此戰是中法交戰以來法國人從來未有的大敗。消息傳到法國本土後,法國總理被迫辭職。
法國人無心戀戰,退回越南。
馮子材此役為政府雪中送炭,史稱“鎮南關”大捷。
87、
雖然清軍在陸路的勝利給了法國人巨大的壓力,但並沒有給台灣解圍。在選擇要台灣還是要越南的問題上,清廷當然是選擇前者。
就在這種我們沒有勝但也沒有敗的情況下,一向奉行“內需變法,外需和戎”的李鴻章受慈禧所命,於1885年6月9日,和法國人簽訂了《中法新約》,條約規定:
一、清政府承認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
越南早就已經讓法國人事實上占領了,而且失去越南這一有名無實的屬國,沒有什麽壞處,畢竟清朝“賞”給越南的東西要比越南貢給清朝的東西價值大得多,羊毛出在羊身上,所以這條減輕了中國人民的包袱。
二、中越邊界開設兩處通商。這條是貿易方麵的條約。
三、中越邊界關稅減少。這對雙方都有利。
四、日後西南地區中國修鐵路要找法國人辦理。當時詹天佑還在福建水師當海軍,還沒學鐵路呢,因而中國自己修不了鐵路,隻能找別人。
五、法軍撤出台灣、澎湖。看不出這條對大清有何損害。
總體看來,這《中法新約》不算什麽喪權辱國的條約,我們隻是沒利益擴大化而已。
條約簽訂兩天後,6月11日,老天還給清政府頒發了一個安慰獎──法軍艦隊司令孤拔死了。死因一說是得了瘟疫,一說是戰鬥中受傷傷口感染。
88、
不過,負責與法國人簽約的李鴻章就慘了,被群起而攻之。眾人皆罵其為賣國賊,其中罵聲最響的是主戰派裏的左宗棠等人。
很多人以為,對外妥協一定是投降賣國,有漢奸嫌疑。比如李鴻章,就背了這麽多年的罵名。很多人還以為,隻要主張強硬抵抗的,那一定是熱血愛國,即使失敗了,也是悲情英雄,值得稱頌。
但事實上,世界上很多事就壞在那些唱高調的人手裏,這些人脾氣遠勝知識,浮躁遠勝經驗,名為愛國,實為誤國。下麵要講的張佩綸先生就是最好的例證。
當時的主戰派張佩綸是都察院左副都禦史,相當於現在中紀委的二把手,他平日裏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最愛國。慈禧被他特別能吹的一張嘴忽悠住了(或許是故意的),於是派他做中法之戰的欽差大臣。
不過令張佩綸羞愧的是,他確實隻是一個靠嘴巴吃飯的人,他吃錯藥似的胡亂指揮正是福建水師全軍覆沒的主要原因。
在馬江海戰中,“最愛國”的張佩綸同誌“指揮若定”,出盡餿主意。比如讓十艘主力艦密集紮在一堆,說這樣可以壯大聲勢;用沒有安裝炮艦的民用商船載水兵向前沖,與敵船靠近時,讓水兵衝到敵船上與敵人近身肉搏……這種戰法要是能戰勝法國人,就見鬼了。
戰爭結束後,張佩綸就被革職充軍東北,勞改去也。
89、
張佩綸在勞改農場裏反省自己的時候,另一名主戰派左宗棠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第18節
真正的名將不是在一個地方打一輩子勝仗,而是一輩子到哪都能打勝仗。左宗棠就是真正的名將──在江淮打太平軍,陝甘打回民軍,新疆打俄國人。雖然在他生命的最後旅程中,他並沒有贏法國人,可他也沒有敗。但左宗棠不這麽想,對他來說,不贏就是輸。
1885年7月27日清晨,74歲的湖南人左宗棠鬱鬱而終,這個狂傲的書生,竟然以這樣一種不甘的方式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言歸正傳。
令人佩服的是,張佩綸這個素來瞧不起李鴻章這種“求和派”的人,幾年後充軍回來,居然做了李鴻章的幕僚,李鴻章還把自己的大齡剩女李菊耦嫁了他,“愛國英雄”就這樣做了“大賣國賊”的女婿。
可張佩綸永遠不會想到,他的孫女,一代才女張愛玲,竟也跟賣國賊大漢奸扯不清理還亂──這姑娘跟汪精衛政府的宣傳部副部長大漢奸胡蘭成戀愛了。
由張佩綸的例子可見,主戰不一定好、主和不一定壞,不能以此來鑑定愛國與否。
90、
(4)一人敵一國
中法之戰還未結束的時候,慈禧以策萬全,不得不做緊急的應變準備。她火速集中能夠作戰的軍隊以及能夠率軍的老將。
於是,駐朝統帥吳長慶便被召回國另委重任。吳長慶在離職前,將自己分內的工作做了具體分配。
第一項是軍務:他將軍隊交給三個人負責。袁世凱接掌最精銳的“慶字營”,剩下的軍隊則交給老部下吳兆有和張光前負責。由於朝鮮的新軍也是袁世凱訓練出來的,因此實際上袁世凱可以動用的軍事力量最強。
第二項是稅務,暫交袁世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