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之間,已是冬天,朝鮮半島上漸漸冷了。
吳長慶給新掌握了一門外語的袁世凱,安排了一個新任務,負責對外事務,實際上就是讓袁世凱負責交際應酬。
由於這份新工作的關係,袁世凱常常要出席朝鮮國王的宴會之類的活動。按照慣例,吃飯當然要喝酒,袁世凱自然也概莫能外,酒喝完了之後,吹牛皮就是主要的娛樂項目。
有一次,袁世凱酒後跟朝鮮國王吹牛,說他可以為國王陛下訓練出一支像大清一樣厲害的軍隊。誰知道朝鮮國王還當了真,真的把自己的侍衛五百人交給他訓練。
袁世凱被逼上梁山,隻好照貓畫虎,比照著清軍的訓練模式,後來還真搗鼓出來了一支像模像樣的軍隊!之後袁世凱再接再厲,甚至給朝鮮王室訓練了一支四千人的常規軍。
當然兵不是白練的,袁世凱至少得到了兩個好處。一是藉此跟朝鮮王室搭好了關係,增強了對朝鮮王室決策的影響力;二是訓練出來的這些兵不說唯袁世凱馬首是瞻,至少這兩支隊伍心是向著袁世凱的。
這就是袁世凱練兵的開端,他終於在朝鮮站住腳了!
84、
(2)新一代的東方不敗
大清雖然幫助朝鮮暫時搞定了日本,但自身的形勢卻不太妙。就在大清帝國被迫在朝鮮抵抗日本的同時,它的另一個藩屬國越南正被法國人進攻。朝鮮和越南都是清國的藩屬,可是日薄西山的大清帝國已經無力維護它的宗主權了。
第17節
當時,關於清國如何應對法國在越南的侵略一事,清政府內部有三派意見:
第一派,主張對法國強硬,公開宣戰。
該派有左宗棠、張之洞、張佩綸、陳士傑。陳士傑是山東巡撫,他是這一派的代表。
陳大官人上奏說,法國有三個強項:船堅、炮利、軍令嚴格。但有四個短處:一是法國在1871年輸掉了德法戰爭,割地賠款,成了大窮國,所以用兵越南會捉襟見肘(似乎有那麽一點道理)。二是大臣不和,有內部矛盾(這個不知道他怎麽分析出來的)。三是法國人勞師遠征,敵國將乘隙而入(敵國從何而來?難道是指德國)。四是法國人占領越南後,施行暴政,隻要派人進行號召,越南人民就會起而響應,陷法軍於四麵受敵中(陳大官人真是想當然)。因此我們應讓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趕赴雲南廣東,與法軍相持數月,他們就會跟我們求和。
可笑至極!一派書生之言!其他如張佩綸等人的奏摺也很可笑,這一派的開戰理由是經不起推敲的。
第二派,主張不捲入法越矛盾,甚至幹脆放棄越南。因為越南在未請示清國前已與法國媾和,既然越南對大清離心離德,且沒主動派人求援,倒不如扔了他。
該派有李鴻章、恭親王奕。
第三派,主張援助越南,在必要情況下派兵駐紮在越南北部,相機行事,以最大可能維護清國利益。
該派有曾紀澤(曾國藩之子),走中間路線。
相比之下,曾紀澤的第三派最高明,李鴻章的第二派次之,第一派最荒唐。
85、
但不知道慈禧怎麽想的,她居然支持第一派,用兵越南,公開對法國宣戰。慈禧難道是想報鴉片戰爭的一箭之仇?不是,你馬上就知道真正的原因了。
到了1884年春夏之交時,中法軍隊已在越南戰場兵戎相見了一年多,清軍潰不成軍。就在清軍步步敗退的同時,離戰場萬裏之遙的京城,慈禧發動她一生之中的第二次政變,史稱“甲申易樞”。
慈禧突然發布懿旨,將以恭親王奕-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全班罷免。隨即,她把奕-的兩部分權力分別交給了她的親信,軍機處領班大臣交給禮親王世鐸,總理衙門總理交給慶親王奕劻。
她這麽做的理由是:奕-對中法作戰支持不力,導致清軍潰敗!如此牽強的理由,大家看明白了吧?慈禧一開始支持主戰的第一派,不過是她利用這一事件鞏固自己的權位。
慈禧是一個何等聰明的人,她很清楚清軍打不過法國,她隻不過需要一場敗仗作為理由,將功高震主、尾大不掉的奕-趕下台去。
奕-在這一番突如其來的打擊下,逐漸消沉。在剩下的歲月中,逐漸消磨掉了他本就不夠堅強的意誌,於1898年在落寞中死去。
威望巨高、實力巨強的奕-一去,慈禧就開始了獨霸江湖的歲月,再也無人能夠撼動其武林盟主的地位!
慈禧幹完了正事,咱們也來看一看中法之戰。
86、
(3)中法之戰
中法之戰的主要戰場有兩處,一處是東南沿海的海戰;一處是廣西、越南邊境的陸戰。
東南沿海海戰最先開始,在關鍵戰役──馬江海戰中,福建水師全軍覆沒。接下來,沒有清軍艦隊製衡的法國艦隊一路東進,先是占領基隆,後又封鎖台灣。好在台灣巡撫劉銘傳很堅強,能打仗,帶領台灣軍民在滬尾(今台北淡水)小挫法軍,之後便困守待援。
此後,慈禧把主戰的左宗棠和南洋水師派了過來救援,可惜法國艦隊橫亙台灣海峽,戰鬥伊始,南洋水師便被擊沉兩艘,自毀一艘,南洋水師士氣大喪,從此一蹶不振。
左宗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堪堪守住沿海防線,無力支援台灣。所以,法國人又攻占了要塞澎湖,台灣即將陷落!
吳長慶給新掌握了一門外語的袁世凱,安排了一個新任務,負責對外事務,實際上就是讓袁世凱負責交際應酬。
由於這份新工作的關係,袁世凱常常要出席朝鮮國王的宴會之類的活動。按照慣例,吃飯當然要喝酒,袁世凱自然也概莫能外,酒喝完了之後,吹牛皮就是主要的娛樂項目。
有一次,袁世凱酒後跟朝鮮國王吹牛,說他可以為國王陛下訓練出一支像大清一樣厲害的軍隊。誰知道朝鮮國王還當了真,真的把自己的侍衛五百人交給他訓練。
袁世凱被逼上梁山,隻好照貓畫虎,比照著清軍的訓練模式,後來還真搗鼓出來了一支像模像樣的軍隊!之後袁世凱再接再厲,甚至給朝鮮王室訓練了一支四千人的常規軍。
當然兵不是白練的,袁世凱至少得到了兩個好處。一是藉此跟朝鮮王室搭好了關係,增強了對朝鮮王室決策的影響力;二是訓練出來的這些兵不說唯袁世凱馬首是瞻,至少這兩支隊伍心是向著袁世凱的。
這就是袁世凱練兵的開端,他終於在朝鮮站住腳了!
84、
(2)新一代的東方不敗
大清雖然幫助朝鮮暫時搞定了日本,但自身的形勢卻不太妙。就在大清帝國被迫在朝鮮抵抗日本的同時,它的另一個藩屬國越南正被法國人進攻。朝鮮和越南都是清國的藩屬,可是日薄西山的大清帝國已經無力維護它的宗主權了。
第17節
當時,關於清國如何應對法國在越南的侵略一事,清政府內部有三派意見:
第一派,主張對法國強硬,公開宣戰。
該派有左宗棠、張之洞、張佩綸、陳士傑。陳士傑是山東巡撫,他是這一派的代表。
陳大官人上奏說,法國有三個強項:船堅、炮利、軍令嚴格。但有四個短處:一是法國在1871年輸掉了德法戰爭,割地賠款,成了大窮國,所以用兵越南會捉襟見肘(似乎有那麽一點道理)。二是大臣不和,有內部矛盾(這個不知道他怎麽分析出來的)。三是法國人勞師遠征,敵國將乘隙而入(敵國從何而來?難道是指德國)。四是法國人占領越南後,施行暴政,隻要派人進行號召,越南人民就會起而響應,陷法軍於四麵受敵中(陳大官人真是想當然)。因此我們應讓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趕赴雲南廣東,與法軍相持數月,他們就會跟我們求和。
可笑至極!一派書生之言!其他如張佩綸等人的奏摺也很可笑,這一派的開戰理由是經不起推敲的。
第二派,主張不捲入法越矛盾,甚至幹脆放棄越南。因為越南在未請示清國前已與法國媾和,既然越南對大清離心離德,且沒主動派人求援,倒不如扔了他。
該派有李鴻章、恭親王奕。
第三派,主張援助越南,在必要情況下派兵駐紮在越南北部,相機行事,以最大可能維護清國利益。
該派有曾紀澤(曾國藩之子),走中間路線。
相比之下,曾紀澤的第三派最高明,李鴻章的第二派次之,第一派最荒唐。
85、
但不知道慈禧怎麽想的,她居然支持第一派,用兵越南,公開對法國宣戰。慈禧難道是想報鴉片戰爭的一箭之仇?不是,你馬上就知道真正的原因了。
到了1884年春夏之交時,中法軍隊已在越南戰場兵戎相見了一年多,清軍潰不成軍。就在清軍步步敗退的同時,離戰場萬裏之遙的京城,慈禧發動她一生之中的第二次政變,史稱“甲申易樞”。
慈禧突然發布懿旨,將以恭親王奕-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全班罷免。隨即,她把奕-的兩部分權力分別交給了她的親信,軍機處領班大臣交給禮親王世鐸,總理衙門總理交給慶親王奕劻。
她這麽做的理由是:奕-對中法作戰支持不力,導致清軍潰敗!如此牽強的理由,大家看明白了吧?慈禧一開始支持主戰的第一派,不過是她利用這一事件鞏固自己的權位。
慈禧是一個何等聰明的人,她很清楚清軍打不過法國,她隻不過需要一場敗仗作為理由,將功高震主、尾大不掉的奕-趕下台去。
奕-在這一番突如其來的打擊下,逐漸消沉。在剩下的歲月中,逐漸消磨掉了他本就不夠堅強的意誌,於1898年在落寞中死去。
威望巨高、實力巨強的奕-一去,慈禧就開始了獨霸江湖的歲月,再也無人能夠撼動其武林盟主的地位!
慈禧幹完了正事,咱們也來看一看中法之戰。
86、
(3)中法之戰
中法之戰的主要戰場有兩處,一處是東南沿海的海戰;一處是廣西、越南邊境的陸戰。
東南沿海海戰最先開始,在關鍵戰役──馬江海戰中,福建水師全軍覆沒。接下來,沒有清軍艦隊製衡的法國艦隊一路東進,先是占領基隆,後又封鎖台灣。好在台灣巡撫劉銘傳很堅強,能打仗,帶領台灣軍民在滬尾(今台北淡水)小挫法軍,之後便困守待援。
此後,慈禧把主戰的左宗棠和南洋水師派了過來救援,可惜法國艦隊橫亙台灣海峽,戰鬥伊始,南洋水師便被擊沉兩艘,自毀一艘,南洋水師士氣大喪,從此一蹶不振。
左宗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堪堪守住沿海防線,無力支援台灣。所以,法國人又攻占了要塞澎湖,台灣即將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