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即使沒有得到法國盟軍的同意,英國人也決定一意孤行。他們以格蘭特將軍的名義發表了一則告示解釋自己的行為:餘所以欲毀圓明園宮殿之故,今願為左右一陳之。第一,被囚諸人,手足縛係,三日不進飲食,其受如斯野蠻之待遇,即在此地。第二,若對於中國政府不顧國際公法之殘酷行為,不予以久遠之印象,英國國民必為之不滿。若現即與之媾和,訂約撤兵而退,中國政府必以吾國人民為可以任意捕殺無忌,在此點上必須警醒其迷夢也。皇帝避暑行宮固已被掠,然其所蒙損失,在一月內即可恢復原狀。當法軍自圓明園撤退,中國官吏隨即接管,行劫之中國人五名立為所斬。吾軍邏卒往視時,已園門鎖閉,房屋亦未被毀也。圓明園宮殿之為要地,人所共知。毀之所以予中國政府以打擊,造成慘局者為此輩而非其國民,故此舉可謂為嚴創中國政府,即就人道而言,亦不能厚非也。
——《圓明園——歷史·現狀·論爭》英國人把火燒圓明園的日期定在十月十八日。
就在行兇的前一天,英軍書記官赫利斯寫道:“十月十七日,聯軍司令部正式下令可以自由劫掠。”“自由”兩個字在這個特別的語境下顯得如此觸目驚心。聯軍司令部的命令使得圓明園又經歷了一輪更大規模的洗劫。一位名叫鄧恩的英軍上尉評論說:“對圓明園和附近官員府邸的第二次搶劫,比第一次更有收穫。”
名園之毀(1)
十月十八日清早,英軍中將米歇爾(jhonmichell)帶領一師三千多名士兵奔赴圓明園執行縱火任務。米歇爾把正大光明殿當作他的臨時指揮部,開始有計劃地組織縱火,他們指定的予以搗毀的建築物,除了圓明園裏所有的宮殿和花園以外,還包括萬壽山清漪園的宮殿、花園,甚至更遠處的玉泉山靜明園以及香山靜宜園裏的建築物。
一個名叫奧爾古德的英國士兵在寫給他母親的信中這樣描述這場大火:為了讓您對這場大火的規模有個明確概念,我可以告訴你,在這兩天的焚燒當中,被出動的達到3500人。成百上千的建築物全化為灰燼。
——《圓明園——歷史·現狀·論爭》英國隨軍牧師姆吉(r.j.l.m’ghee)在《我們怎樣抵達北京:1860中國戰役紀聞》一書裏回憶道:有一兩師軍隊散布在鄉間,放火燃燒,四個皇家花園中的一切宮殿,從圓明園開始,其次轉向西邊的萬壽山、靜明園,最後輪到香山。
軍隊暫停此處,約一小時左右,各師隊伍接受米歇爾將軍的號令,指示他們進行焚毀工作的地點。……命令發下之後,不久就看見重重煙霧,由樹木中蜿蜒曲折升騰上來。……不久,這一縷一縷的煙聚成一團一團的煙,又集合成彌天烏黑的一大團,萬萬千千的火焰往外爆發出來,煙青雲黑,遮蔽天日。所有廟宇、宮殿、古遠建築,輪奐輝煌,舉國仰為神聖莊嚴之物和其中歷代收藏,富有皇家風味,精美華麗,足資紀念的物品,都一齊付之一炬,化為劫灰了。……從今以往,數千百年為人所愛慕的崇構傑製,不復能觸到人類的眼簾了。這些建築都足以表彰往日的技術和風格,惟一無二,世上沒有什麽東西可以和它們比擬。你們曾經看過一次,就永遠不能重睹,它們消滅無形,人類不能重新建造。
——《圓明園——歷史·現狀·論爭》英軍翻譯官斯溫霍在《1860年華北戰役紀要》裏寫道:10月19日傍晚,所有地方都已經在燃燒,部隊返回軍營。我們是屬於最後離開的,在歸途中我們從圓明園經過,火焰和冒著煙的火場隨處皆是,使得走什麽道路都困難。不幸的是,緊鄰的許多農舍也被波及,瞬刻化為灰燼。在圓明園的主要通道上,我們以傷感的情調注視著飄蕩的火焰捲曲成奇奇怪怪的彩結和花環,並最後攆成一股,環繞在大門上。從屋頂早已覆沒的大殿中直升天空的一股黑煙與嘶嘶噓噓、劈劈啪啪發聲正燃燒的紅色火焰,為這副現實的圖畫提供了強烈的背景,好像在為這場遍布周圍的毀壞歌功頌德。
——《圓明園——歷史·現狀·論爭》英軍步兵中校沃爾斯利(garmetwolseley)在《1860年對華戰爭錄》一書裏描述了對圓明園的最後一瞥:10月19日晚,圓明園已經不復存在。其周圍緊鄰的區域也仿佛地覆天翻一般,隻有黑黢黢的牆垣和一堆堆燒焦的屋架表明皇家宮殿過去所處的位置。環繞著圓明園的鬆林也已化為灰燼,隻剩下一根根被燒成焦炭的樹幹。
——《圓明園——歷史·現狀·論爭》英軍火燒圓明園的行動持續了兩天。十月十九日下午三點鍾,作為“收工”之作,英軍燒毀了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和大宮門。
這是北京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日子。
大火持續三晝夜不熄,濃煙蔽日,本來秋高氣爽的北京,卻被濃重的黑煙籠罩,整個城市充滿了陰鬱肅殺之氣。
大火過後,圓明園化成了一片焦土。歷經百餘年精心建構的十六、七萬平方米的園林建築,絕大多數被無情焚毀,全園僅存雙鶴齋、蓬萊瑤台、海嶽開襟三個景群以及二三十座殿閣亭廊、廟宇、值房和園門,而這些僅存建築物的門窗也因連日高溫烘烤嚴重變形,裏麵的物什也都被洗掠一空。與此同時,萬壽山清漪園、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裏的大部分建築,也都慘遭焚毀。
——《圓明園——歷史·現狀·論爭》英國人把火燒圓明園的日期定在十月十八日。
就在行兇的前一天,英軍書記官赫利斯寫道:“十月十七日,聯軍司令部正式下令可以自由劫掠。”“自由”兩個字在這個特別的語境下顯得如此觸目驚心。聯軍司令部的命令使得圓明園又經歷了一輪更大規模的洗劫。一位名叫鄧恩的英軍上尉評論說:“對圓明園和附近官員府邸的第二次搶劫,比第一次更有收穫。”
名園之毀(1)
十月十八日清早,英軍中將米歇爾(jhonmichell)帶領一師三千多名士兵奔赴圓明園執行縱火任務。米歇爾把正大光明殿當作他的臨時指揮部,開始有計劃地組織縱火,他們指定的予以搗毀的建築物,除了圓明園裏所有的宮殿和花園以外,還包括萬壽山清漪園的宮殿、花園,甚至更遠處的玉泉山靜明園以及香山靜宜園裏的建築物。
一個名叫奧爾古德的英國士兵在寫給他母親的信中這樣描述這場大火:為了讓您對這場大火的規模有個明確概念,我可以告訴你,在這兩天的焚燒當中,被出動的達到3500人。成百上千的建築物全化為灰燼。
——《圓明園——歷史·現狀·論爭》英國隨軍牧師姆吉(r.j.l.m’ghee)在《我們怎樣抵達北京:1860中國戰役紀聞》一書裏回憶道:有一兩師軍隊散布在鄉間,放火燃燒,四個皇家花園中的一切宮殿,從圓明園開始,其次轉向西邊的萬壽山、靜明園,最後輪到香山。
軍隊暫停此處,約一小時左右,各師隊伍接受米歇爾將軍的號令,指示他們進行焚毀工作的地點。……命令發下之後,不久就看見重重煙霧,由樹木中蜿蜒曲折升騰上來。……不久,這一縷一縷的煙聚成一團一團的煙,又集合成彌天烏黑的一大團,萬萬千千的火焰往外爆發出來,煙青雲黑,遮蔽天日。所有廟宇、宮殿、古遠建築,輪奐輝煌,舉國仰為神聖莊嚴之物和其中歷代收藏,富有皇家風味,精美華麗,足資紀念的物品,都一齊付之一炬,化為劫灰了。……從今以往,數千百年為人所愛慕的崇構傑製,不復能觸到人類的眼簾了。這些建築都足以表彰往日的技術和風格,惟一無二,世上沒有什麽東西可以和它們比擬。你們曾經看過一次,就永遠不能重睹,它們消滅無形,人類不能重新建造。
——《圓明園——歷史·現狀·論爭》英軍翻譯官斯溫霍在《1860年華北戰役紀要》裏寫道:10月19日傍晚,所有地方都已經在燃燒,部隊返回軍營。我們是屬於最後離開的,在歸途中我們從圓明園經過,火焰和冒著煙的火場隨處皆是,使得走什麽道路都困難。不幸的是,緊鄰的許多農舍也被波及,瞬刻化為灰燼。在圓明園的主要通道上,我們以傷感的情調注視著飄蕩的火焰捲曲成奇奇怪怪的彩結和花環,並最後攆成一股,環繞在大門上。從屋頂早已覆沒的大殿中直升天空的一股黑煙與嘶嘶噓噓、劈劈啪啪發聲正燃燒的紅色火焰,為這副現實的圖畫提供了強烈的背景,好像在為這場遍布周圍的毀壞歌功頌德。
——《圓明園——歷史·現狀·論爭》英軍步兵中校沃爾斯利(garmetwolseley)在《1860年對華戰爭錄》一書裏描述了對圓明園的最後一瞥:10月19日晚,圓明園已經不復存在。其周圍緊鄰的區域也仿佛地覆天翻一般,隻有黑黢黢的牆垣和一堆堆燒焦的屋架表明皇家宮殿過去所處的位置。環繞著圓明園的鬆林也已化為灰燼,隻剩下一根根被燒成焦炭的樹幹。
——《圓明園——歷史·現狀·論爭》英軍火燒圓明園的行動持續了兩天。十月十九日下午三點鍾,作為“收工”之作,英軍燒毀了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和大宮門。
這是北京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日子。
大火持續三晝夜不熄,濃煙蔽日,本來秋高氣爽的北京,卻被濃重的黑煙籠罩,整個城市充滿了陰鬱肅殺之氣。
大火過後,圓明園化成了一片焦土。歷經百餘年精心建構的十六、七萬平方米的園林建築,絕大多數被無情焚毀,全園僅存雙鶴齋、蓬萊瑤台、海嶽開襟三個景群以及二三十座殿閣亭廊、廟宇、值房和園門,而這些僅存建築物的門窗也因連日高溫烘烤嚴重變形,裏麵的物什也都被洗掠一空。與此同時,萬壽山清漪園、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裏的大部分建築,也都慘遭焚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