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現在把抽菸孔蓋上,”施蒂爾裏茨懶洋洋地想道,“過三小時我就會死去,也可以說是與世長辭了--以前在亞基曼卡有一次我和祖母就險些被煤氣熏死,就是因為我們過早地封上了爐灶,當時灶裏的劈柴也象之樣還沒燒盡,也冒著這樣的藍火苗。使我們中毒的那種氣體是無色無嗅的……我認為…”
等到炭塊完全變成黑色,婉蜒浮動的火焰也已經消失之後,施蒂爾裏茨才關上了抽菸孔,點燃了一支插在香檳酒瓶口裏的大蠟燭。沒想到蠟燭油順瓶壁下淌,日久天長凝結得奇形怪狀,造型之奇特使施蒂爾裏茨感到驚訝。他點了很多蠟燭,所以酒瓶幾乎已經完全看不出了,現在看到的是一個奇異的凹凸不平的器皿,像一個古老的雙耳酒罐,隻是顏色白紅相間。此後施蒂爾裏茨專門請去西班牙的朋友給他帶來許多彩色蠟燭。後來他把這些造型奇特的燭油酒瓶分贈給了自己的賓朋好友。
附近什麽地方連續響起了兩聲爆炸。
“這是我們的爆破炸彈,”他這樣斷定,“好厲害的爆破彈呀。小夥子們炸得好極了。簡直是太好了。當然,要是在最後幾天讓炸彈敲一下那可太冤枉了。我們的人恐怕連你的痕跡也找不到。總的講,默默無聞地犧牲是令人不快的。薩申卡…”突然他看見了妻子的麵孔。“小薩申卡和大薩申卡1。’現在死太不是時候了。現在無論如何也要擺脫絕境。如果是獨自一人生活,那倒輕鬆些,因為就是死了出不那麽可怕。但是見到自己的兒子後去死,那就太可怕了。有些白癡在小說裏寫道:在鍾愛的親人懷裏他安靜地死去。可我認為,死在自己子孫的懷裏,最後一次和他們見麵,感到他們就在你身邊,然而你又知道這是訣別,這是你生命的末日,他們會感到淒切、悲痛,我認為沒有什麽比這更可怕的了……”
有一次,在“菩提樹下”大街蘇聯大使館舉行的招待會上施蒂爾裏茨和施倫堡一起與一位年輕的蘇聯外交官談話。
施蒂爾裏茨習慣地皺著眉,聽這位俄國人和政治情報處的頭目在辯論人是否有權信仰驅妖避邪的物品,信仰符咒、預兆等等其他的——用這位大使館秘書的話來說——“野人的內髒”。
在這場頗為風趣的爭論中施倫堡也和往常那樣,言談很有分寸,然而言必有據,而態度卻又十分謙讓隨和。施蒂爾裏茨看著他正在生拉硬拽地把這個俄國小夥子拖進一場爭論,心裏十分惱火。
“用車前燈把對手照花了眼,”他想道,“然後再仔細端詳他:一個人的性格在爭論中看得最清楚。施倫堡是善於此道的,誰也比不上他。”
“如果您對世上的一切都了如指掌的話,”施倫堡接著說,“那自然有權批駁人要相信避邪物靈驗的觀點了。不過,您果真對一切都那麽了解嗎,我指的不是意識形態,而是指物理,化學,數學…”
“哪位物理學家或者數學家,”大使館秘書顯得有點急,“一定要在脖子上戴上護身辟邪的東西之後才去解題呢?這簡直是荒唐。”
“他提出問題後應該就此打住,”施蒂爾裏茨心裏想,“可他偏偏忍不住,來了個自問自答。在爭論中重要的是提問;問題一提出,對手自然就要被動回答,更問況回答總是比提問要複雜得多呢…”
“或許有的物理學家或者數學家真的帶著護身符,隻是他們沒有到處炫耀,故意惹人注意罷了。或許您對這種可能性也是持否定態度?”施倫堡又是一個提問。
“否認可能性這太幼稚了。可能性這個範疇是對未來這一概念的一種迂迴的釋義。”
“回答得好,”施蒂爾裏茨又暗自想道,“不過他應當把球再踢給對方…比如說,這樣問一句:‘您不同意嗎?’但是他卻沒有問,結果又使自己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了。”
“那麽,我們是否應當把護身符也歸入不可理解的可能性的範疇呢?或許您不同意?”
這時施蒂爾裏茨出來幫忙了。
“德方在爭論中獲勝了,”他做了評定,“不過,秉公而論應當提出的是:俄方對德方提出的十分成功的問題所做的回答同樣是妙不可言的。這個題目我們已經談完了,不過,倘若俄方在進攻中利用提問掌握主動權,我不知道我方的處境會是什麽樣子……”
“小兄弟,你明白了嗎?”施蒂爾裏茨的眼睛在問。該國外交官聽後一下子呆住了,他緊咬牙齒,兩腮的肌肉凸了出來;施蒂爾裏茨看出來他的這番開導已被對方所理解。
“親愛的,你不要生氣,”他看著離去的年輕人,心裏對他說,“我這樣做要比別人做好得多……不過,關於護身辟邪物你卻沒有說對……當我處境十分艱難,而我完全有意識地去冒險(我的冒險總是有生命危險的)的時候,我總是在胸前戴上護身符——一個橢圓形的項飾,裏麵放著薩申卡的一絡頭髮…後來我迫於無奈把她的這個項飾扔掉了,因為一看就知道這東西是俄國人的。於是我又買了一個德國項飾,沉甸甸的,顯得十分闊氣,薩申卡那一綹金白色的頭髮又和我朝夕相伴了,這就是我的護身符…”
等到炭塊完全變成黑色,婉蜒浮動的火焰也已經消失之後,施蒂爾裏茨才關上了抽菸孔,點燃了一支插在香檳酒瓶口裏的大蠟燭。沒想到蠟燭油順瓶壁下淌,日久天長凝結得奇形怪狀,造型之奇特使施蒂爾裏茨感到驚訝。他點了很多蠟燭,所以酒瓶幾乎已經完全看不出了,現在看到的是一個奇異的凹凸不平的器皿,像一個古老的雙耳酒罐,隻是顏色白紅相間。此後施蒂爾裏茨專門請去西班牙的朋友給他帶來許多彩色蠟燭。後來他把這些造型奇特的燭油酒瓶分贈給了自己的賓朋好友。
附近什麽地方連續響起了兩聲爆炸。
“這是我們的爆破炸彈,”他這樣斷定,“好厲害的爆破彈呀。小夥子們炸得好極了。簡直是太好了。當然,要是在最後幾天讓炸彈敲一下那可太冤枉了。我們的人恐怕連你的痕跡也找不到。總的講,默默無聞地犧牲是令人不快的。薩申卡…”突然他看見了妻子的麵孔。“小薩申卡和大薩申卡1。’現在死太不是時候了。現在無論如何也要擺脫絕境。如果是獨自一人生活,那倒輕鬆些,因為就是死了出不那麽可怕。但是見到自己的兒子後去死,那就太可怕了。有些白癡在小說裏寫道:在鍾愛的親人懷裏他安靜地死去。可我認為,死在自己子孫的懷裏,最後一次和他們見麵,感到他們就在你身邊,然而你又知道這是訣別,這是你生命的末日,他們會感到淒切、悲痛,我認為沒有什麽比這更可怕的了……”
有一次,在“菩提樹下”大街蘇聯大使館舉行的招待會上施蒂爾裏茨和施倫堡一起與一位年輕的蘇聯外交官談話。
施蒂爾裏茨習慣地皺著眉,聽這位俄國人和政治情報處的頭目在辯論人是否有權信仰驅妖避邪的物品,信仰符咒、預兆等等其他的——用這位大使館秘書的話來說——“野人的內髒”。
在這場頗為風趣的爭論中施倫堡也和往常那樣,言談很有分寸,然而言必有據,而態度卻又十分謙讓隨和。施蒂爾裏茨看著他正在生拉硬拽地把這個俄國小夥子拖進一場爭論,心裏十分惱火。
“用車前燈把對手照花了眼,”他想道,“然後再仔細端詳他:一個人的性格在爭論中看得最清楚。施倫堡是善於此道的,誰也比不上他。”
“如果您對世上的一切都了如指掌的話,”施倫堡接著說,“那自然有權批駁人要相信避邪物靈驗的觀點了。不過,您果真對一切都那麽了解嗎,我指的不是意識形態,而是指物理,化學,數學…”
“哪位物理學家或者數學家,”大使館秘書顯得有點急,“一定要在脖子上戴上護身辟邪的東西之後才去解題呢?這簡直是荒唐。”
“他提出問題後應該就此打住,”施蒂爾裏茨心裏想,“可他偏偏忍不住,來了個自問自答。在爭論中重要的是提問;問題一提出,對手自然就要被動回答,更問況回答總是比提問要複雜得多呢…”
“或許有的物理學家或者數學家真的帶著護身符,隻是他們沒有到處炫耀,故意惹人注意罷了。或許您對這種可能性也是持否定態度?”施倫堡又是一個提問。
“否認可能性這太幼稚了。可能性這個範疇是對未來這一概念的一種迂迴的釋義。”
“回答得好,”施蒂爾裏茨又暗自想道,“不過他應當把球再踢給對方…比如說,這樣問一句:‘您不同意嗎?’但是他卻沒有問,結果又使自己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了。”
“那麽,我們是否應當把護身符也歸入不可理解的可能性的範疇呢?或許您不同意?”
這時施蒂爾裏茨出來幫忙了。
“德方在爭論中獲勝了,”他做了評定,“不過,秉公而論應當提出的是:俄方對德方提出的十分成功的問題所做的回答同樣是妙不可言的。這個題目我們已經談完了,不過,倘若俄方在進攻中利用提問掌握主動權,我不知道我方的處境會是什麽樣子……”
“小兄弟,你明白了嗎?”施蒂爾裏茨的眼睛在問。該國外交官聽後一下子呆住了,他緊咬牙齒,兩腮的肌肉凸了出來;施蒂爾裏茨看出來他的這番開導已被對方所理解。
“親愛的,你不要生氣,”他看著離去的年輕人,心裏對他說,“我這樣做要比別人做好得多……不過,關於護身辟邪物你卻沒有說對……當我處境十分艱難,而我完全有意識地去冒險(我的冒險總是有生命危險的)的時候,我總是在胸前戴上護身符——一個橢圓形的項飾,裏麵放著薩申卡的一絡頭髮…後來我迫於無奈把她的這個項飾扔掉了,因為一看就知道這東西是俄國人的。於是我又買了一個德國項飾,沉甸甸的,顯得十分闊氣,薩申卡那一綹金白色的頭髮又和我朝夕相伴了,這就是我的護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