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美國戰略 作者:[美]肯特·格林菲爾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至於打敗德國,西方盟國戰略的關鍵是決定把它們的主要力量投入橫渡海峽進攻法國,目標是打進德國腹地,即“霸王”計劃。這個計劃以任命艾森豪將軍為盟軍最高統帥而最後完成。這一決策是在大戰期間英美兩國之間最漫長、最激烈的戰略辯論之後達成的。盡管事實上渡海進攻已經獲得如此輝煌的勝利,然而每一本關於戰略的新書都對這場戰略辯論提出新的看法。這場辯論是饒有趣味的,因為在辯論過程中,對立的雙方對所有戰略問題都按各自的價值尺度加以衡量。
在這場辯論中,英美戰略最重要的特徵,是直到這兩個西方盟國確信發動一場橫渡海峽的進攻具有軍事意義時,他們才做最後的決定。
橫渡海峽進攻的建議是1942年4 月美國人提出來的。理由是他們所看到的形勢的三項要求:太平洋戰爭的強大牽引力( 這一點使他們有分散當時他們的有限資源的危險) ;他們需要一項計劃,以便把這些資源集中到可以有效使用的地方;他們渴望盡早打敗德國。因此1942年4 月,他們建議盟國立即開始把他們的兵力集結於英國,以便1943年春發動橫渡海峽的進攻( “圍殲”計劃) ,與此同時,如有必要則於1942年秋準備發動一場較小的進攻( “大錘”計劃) 。為了說明他們的大膽計劃是正確的,他們援引經典的“戰爭原則”:集中兵力,進攻,從美國最短補給線終端的安全基地實施進攻。英國人急於把美國的兵力用於歐洲,並且立即集中於英國,因此原則上表示同意。但他們很快就肯定美國提出的立即進攻的( “大錘”)計劃是不切實際的,甚至是魯莽的,於是開始為他們所表示的同意提出條件,然後就收回他們的同意。7 月,羅斯福先生插手幹預,壓製了他的軍事顧問們,支持了英國的建議:盟國使用他們做好準備的部隊進攻北非。這就扼殺了1943年“圍殲”計劃的可能性。
既然歐洲盟國的部隊已集中在地中海,那麽,隻要這些部隊無法用於其它地方,把它們用於地中海也是具有軍事意義的,於是它們被用來重新打開地中海通道,並迫使義大利退出戰爭。美國人隻好滿足於把聯合轟炸攻勢作為1943年直接打擊德國人的唯一手段。對他們來說,地中海不是決定性的戰區,隨著憂慮和不耐煩情緒的增長,他們迫使英國人同意在1944年春實施全力以赴的橫渡海峽的進攻。最後,在德黑蘭從史達林那裏得到了求之不得的援助,美國人達到目的了。
美國人認為英國人推行的是一種原則上不可靠的戰略,並且懷疑他們是受政治利益的驅使。英國人則認為美國人在戰略思想上是教條主義的、“死板的”。事實上,在羅斯福先生作出“火炬”決策以後,兩個盟國的軍事首腦們對下一步的行動總的說來沒有嚴重分歧,在基本原則上也沒有真正的分歧。雙方都承認德國是頭號敵人。他們完全同意採取持續而猛烈的進攻行動。兩國都同意最後實施致命的打擊是必要的,而且這個打擊應該從英國出發通過法國。他們同意這一打擊應在下列情況下實施:德國被圍困、空襲和蘇聯的猛攻所削弱,或者用鬥牛場的語言,直到公牛的力氣被鬥牛士及其助手們所耗竭。基本的問題不在於原則,而在於何時實施這一集中力量的打擊,以及需要集中到什麽程度。
總而言之,直到西方盟國一致認為“霸王”行動具有軍事意義時,他們才決定把這一行動作為他們在歐洲的主要任務。在辯論過程中,純軍事考慮以外的其他考慮影響了邱吉爾先生、羅斯福先生,以及雙方的軍事首腦們所持的立場,這一點有助於說明他們堅持其立場的固執性。但是每一回合,他們的立場都在軍事權宜之計的基礎上最終或者被拒絕,或者被接受。上述其他戰略決策也可作如是觀。在他們所有的戰略決策中都可以找到政治因素,且不說其他非軍事因素。但這一點被掩蓋了。政治考慮對辯論是有影響的,但對辯論的結果卻影響不大。上述八大決策,除一項以外,在下麵這一點上都是英美軍事首腦們所一致同意的:每項決策都意味著盟國當時能夠最有效地使用它們的軍事資源以實現它們的共同目標,即徹底打敗德國和日本。
進攻北非的決策,即“火炬”行動是一例外。在這個問題上,羅斯福先生推翻了他的參謀長們和陸軍部長的軍事判斷,指示他們使用我們的部隊進攻北非。這一行動是邱吉爾先生和英軍參謀長們所需要、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所強烈反對的。英國人可能是出於政治動機,而不是出於軍事動機。許多美國人,包括我們的參謀長們在內都是這樣想的。至於羅斯福先生,他認為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因為可以實現他作為美國戰時領袖的願望——在1942年讓美國地麵部隊參加在歐洲的大規模進攻行動。但是,如果說他是受到種種非軍事考慮的驅使,那麽,他採取的行動在軍事上是十分精明的,至少因為它打破了英美兩國在戰略問題上的一個危險的僵局。這一行動也符合一有機會就使用準備好的部隊轉入進攻,隻要能夠因此使敵人遭受嚴重損失這一軍事原則。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羅斯福先生決定使用美國的軍事力量為英國人恢復他們的帝國服務。
軍事考慮與政治考慮之比較
三個主要盟國的共同戰略,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他們的政治利益。邱吉爾先生多次表示失望,因為盟國所同意的戰略並不符合他心目中的大英國協和英帝國的政治利益,到頭來也不符合他所設想的( 今天看來似乎是正確的設想) 西方民主國家對待蘇聯威脅的共同政治利益。羅斯福先生則肯定,讓他的軍事顧問們的判斷占上風最符合美國的利益,而這些軍事顧問們總是一致贊成符合於軍事目標的決定,反對那些不符合軍事目標的決定。史達林知道他具體地需要什麽,而他都得到了。但是他取得所需的政治優勢並不背棄他所承擔的軍事義務,這些義務是他的盟國完全認為是必要的。西方盟國按照他們的設想行動,即認為服從他們始終一貫同意的目標——從軍事上徹底打敗他們的敵人——最符合他們的政治利益。不管明智還是不明智,這是絲毫不足為怪的。它反映了聯盟戰略所固有的優勢,在美、英、蘇這樣各自具有迥然不同的政治利益的強大盟國之間,這可以看作是政治明智的高峰了。
在這場辯論中,英美戰略最重要的特徵,是直到這兩個西方盟國確信發動一場橫渡海峽的進攻具有軍事意義時,他們才做最後的決定。
橫渡海峽進攻的建議是1942年4 月美國人提出來的。理由是他們所看到的形勢的三項要求:太平洋戰爭的強大牽引力( 這一點使他們有分散當時他們的有限資源的危險) ;他們需要一項計劃,以便把這些資源集中到可以有效使用的地方;他們渴望盡早打敗德國。因此1942年4 月,他們建議盟國立即開始把他們的兵力集結於英國,以便1943年春發動橫渡海峽的進攻( “圍殲”計劃) ,與此同時,如有必要則於1942年秋準備發動一場較小的進攻( “大錘”計劃) 。為了說明他們的大膽計劃是正確的,他們援引經典的“戰爭原則”:集中兵力,進攻,從美國最短補給線終端的安全基地實施進攻。英國人急於把美國的兵力用於歐洲,並且立即集中於英國,因此原則上表示同意。但他們很快就肯定美國提出的立即進攻的( “大錘”)計劃是不切實際的,甚至是魯莽的,於是開始為他們所表示的同意提出條件,然後就收回他們的同意。7 月,羅斯福先生插手幹預,壓製了他的軍事顧問們,支持了英國的建議:盟國使用他們做好準備的部隊進攻北非。這就扼殺了1943年“圍殲”計劃的可能性。
既然歐洲盟國的部隊已集中在地中海,那麽,隻要這些部隊無法用於其它地方,把它們用於地中海也是具有軍事意義的,於是它們被用來重新打開地中海通道,並迫使義大利退出戰爭。美國人隻好滿足於把聯合轟炸攻勢作為1943年直接打擊德國人的唯一手段。對他們來說,地中海不是決定性的戰區,隨著憂慮和不耐煩情緒的增長,他們迫使英國人同意在1944年春實施全力以赴的橫渡海峽的進攻。最後,在德黑蘭從史達林那裏得到了求之不得的援助,美國人達到目的了。
美國人認為英國人推行的是一種原則上不可靠的戰略,並且懷疑他們是受政治利益的驅使。英國人則認為美國人在戰略思想上是教條主義的、“死板的”。事實上,在羅斯福先生作出“火炬”決策以後,兩個盟國的軍事首腦們對下一步的行動總的說來沒有嚴重分歧,在基本原則上也沒有真正的分歧。雙方都承認德國是頭號敵人。他們完全同意採取持續而猛烈的進攻行動。兩國都同意最後實施致命的打擊是必要的,而且這個打擊應該從英國出發通過法國。他們同意這一打擊應在下列情況下實施:德國被圍困、空襲和蘇聯的猛攻所削弱,或者用鬥牛場的語言,直到公牛的力氣被鬥牛士及其助手們所耗竭。基本的問題不在於原則,而在於何時實施這一集中力量的打擊,以及需要集中到什麽程度。
總而言之,直到西方盟國一致認為“霸王”行動具有軍事意義時,他們才決定把這一行動作為他們在歐洲的主要任務。在辯論過程中,純軍事考慮以外的其他考慮影響了邱吉爾先生、羅斯福先生,以及雙方的軍事首腦們所持的立場,這一點有助於說明他們堅持其立場的固執性。但是每一回合,他們的立場都在軍事權宜之計的基礎上最終或者被拒絕,或者被接受。上述其他戰略決策也可作如是觀。在他們所有的戰略決策中都可以找到政治因素,且不說其他非軍事因素。但這一點被掩蓋了。政治考慮對辯論是有影響的,但對辯論的結果卻影響不大。上述八大決策,除一項以外,在下麵這一點上都是英美軍事首腦們所一致同意的:每項決策都意味著盟國當時能夠最有效地使用它們的軍事資源以實現它們的共同目標,即徹底打敗德國和日本。
進攻北非的決策,即“火炬”行動是一例外。在這個問題上,羅斯福先生推翻了他的參謀長們和陸軍部長的軍事判斷,指示他們使用我們的部隊進攻北非。這一行動是邱吉爾先生和英軍參謀長們所需要、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所強烈反對的。英國人可能是出於政治動機,而不是出於軍事動機。許多美國人,包括我們的參謀長們在內都是這樣想的。至於羅斯福先生,他認為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因為可以實現他作為美國戰時領袖的願望——在1942年讓美國地麵部隊參加在歐洲的大規模進攻行動。但是,如果說他是受到種種非軍事考慮的驅使,那麽,他採取的行動在軍事上是十分精明的,至少因為它打破了英美兩國在戰略問題上的一個危險的僵局。這一行動也符合一有機會就使用準備好的部隊轉入進攻,隻要能夠因此使敵人遭受嚴重損失這一軍事原則。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羅斯福先生決定使用美國的軍事力量為英國人恢復他們的帝國服務。
軍事考慮與政治考慮之比較
三個主要盟國的共同戰略,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他們的政治利益。邱吉爾先生多次表示失望,因為盟國所同意的戰略並不符合他心目中的大英國協和英帝國的政治利益,到頭來也不符合他所設想的( 今天看來似乎是正確的設想) 西方民主國家對待蘇聯威脅的共同政治利益。羅斯福先生則肯定,讓他的軍事顧問們的判斷占上風最符合美國的利益,而這些軍事顧問們總是一致贊成符合於軍事目標的決定,反對那些不符合軍事目標的決定。史達林知道他具體地需要什麽,而他都得到了。但是他取得所需的政治優勢並不背棄他所承擔的軍事義務,這些義務是他的盟國完全認為是必要的。西方盟國按照他們的設想行動,即認為服從他們始終一貫同意的目標——從軍事上徹底打敗他們的敵人——最符合他們的政治利益。不管明智還是不明智,這是絲毫不足為怪的。它反映了聯盟戰略所固有的優勢,在美、英、蘇這樣各自具有迥然不同的政治利益的強大盟國之間,這可以看作是政治明智的高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