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軍第二師團主力從南路步步進逼台南之際,混成第四旅團也從北路向台南急進。十月十八日,伏見貞愛命令步兵第五聯隊向王爺頭髮起進攻。“王爺頭是海岸道路的要衝,前麵有急水溪,有廣漠的平野戰地,又有為防潮水或區劃鹽田而設的、高兩三公尺的堤壩十數條。因乃在此構築掩堡,備克魯伯野炮及山炮,專以守衛海岸道路。”劉永福命李翊安統帶翊字軍左、右兩營在此守衛,並有義軍四營配合,經常出沒於布袋嘴一帶,襲擊日軍守備隊,威脅日軍的糧道,給混成第四旅團的南進造成了很大的困難。為此,伏見特命步兵第五聯隊占領王爺頭,以掃清旅團南進路上的一大障礙。
是日淩晨四時,步兵第五聯隊長佐佐木直大佐率部從鹽水港出發,以石原應恆少佐率步兵第一大隊(缺一個中隊,和炮兵第一中隊(缺一個小隊),為前衛;大熊淳一少佐率步兵第三大隊(缺一個中隊)、炮兵一個小隊和騎兵一個分隊,為右翼隊;佐佐木本人率第五聯隊本部和步兵第二大隊(缺一個中隊),為主力。上午六時,日軍前衛集合於鐵線橋,擬向西進至四千公尺處渡過急水溪,以擊翊字軍的側背。此時,李翊安已率翊字軍和義軍搶先渡過急水溪,據守鐵線橋西方約十二裏的村莊,以阻止日軍前進。八時四十分,日軍沖入莊內。翊字軍奮勇抗禦,與敵人展開了肉搏,“刀槍交加,吶喊互撲,白刃飛火,奮擊突戰”。最後,日軍放火燒毀村莊,才得以渡過急水溪進至南岸,突入翊字軍炮兵陣地的側背麵,而六名中國炮兵至死不退。連日人也不得不讚嘆:“其炮兵直至我兵突入陣地時尚不退走,炮手六名終死在炮側,雖為敵人,其勇敢真值得賞嘆,可稱為中日戰爭以來未曾有的勇兵!”最後在王爺頭的決戰中,“敵兵的一隊決死防線,一步也不退,終有七十餘人以身殉職,這亦是華兵中絕不可見的勇兵!”注16直到下午五時,日軍才占領了王爺頭。在這次戰鬥中,日軍死傷二十二人,其中有大尉以下軍官六人,而翊字軍和義軍則犧牲了三百多人。
王爺頭失守後,曾文溪成為台南府城北路的最後一道防線了。
此時,日本南進軍司令部已進至茅港尾。曾文溪在茅港南十裏,台南北三十四裏。溪之南岸有一條高丈餘的長堤;北岸為沙地,甚不便步行。劉永福想利用此處的地勢,進行最後的抗禦。他命總兵柏正材統軍至曾文溪,兼統王德標七星隊及林義成、簡精華等義軍。徐驤先是奉劉永福命,至卑南招募義民,得七百人。劉永福名之為先鋒營,命徐驤馳赴前敵,亦抵曾文溪。總兵力約四千多人。
徐驤(一八五八——一八九五年),字雲賢,台灣苗栗頭份人,後移居台南屏東。祖籍廣東。“年十八舉秀才,文武兼能,居身清廉。”注17後執教於頭份。其為人,“性剛毅,具膽識。”注18日本挑起甲午戰爭之初,徐驤即為台灣的地位而憂心忡忡。對鄉人言:“日人實逼處此,包藏禍心,眈眈逐逐,誌不在小。被之饞涎滴滴向吾台落者,已非一日矣。今日事端已啟,燎原難遏,勢必出於戰;戰則吾國必敗,敗則必割地以求和,求和則必首以吾台為饋贈品。”及聞朝廷將台灣割與日本,他不禁義憤填膺,堅決表示:“願吾血隨吾台俱盡,吾頭與吾台俱碎。”日軍侵台後,毅然投筆從戎,號召鄉人“人自為戰,家自為守”注19,組成義軍一營,帶之奔赴前敵。自從高揭義旗抗日,轉戰各地,幾乎每戰必與,出生入死,艱苦備嚐,屢挫屢奮,抗敵之意從未稍衰。有人問以:“眷屬何在?”浩然對曰:“有天道,台灣不亡,吾眷可得也;台灣亡,遑向家乎?”皆為之肅然起敬。徐驤好衝鋒,每戰必身先土卒,抵曾文溪後或勸之,則謂:“此地不守,台灣亡矣!吾不願生還中原也!”注20聽者無不感動,同仇敵愾,願與敵決死戰。
十月十九日淩晨三時,伏見貞愛率混成第四旅團從茅港尾出發,向曾文溪前進。根據日本偵察騎兵的報告,曾文溪的正麵防守非常嚴密:“在左岸高地築有防禦工事,沿岸有完備的掩體和炮兵陣地,設有加特林炮。四千名黑旗軍攜帶著毛瑟搶。在曾文溪右岸埋有三十九個地雷,於各處設置陷阱,並且還在涉渡點水下敷設水雷。敵軍之精兵盡集於此。”伏見知道從正麵進攻,必定會招致重大的傷亡,於是決定:先以步兵兩個中隊攜帶火炮四門,自大道前進,佯攻黑旗軍的正麵陣地,使之無暇他顧,然後親自率領七個中隊,攜帶兩門大炮,從曾文溪上遊涉渡,繞攻右翼。日軍過溪後,乘朝霧,銜枚疾進,於晨五時逼近黑旗軍右翼。黑旗軍和義軍急起應戰,“始則徐射,繼而白刃相接”。注21日軍猛放大炮,掩護步兵齊攻。由於力量過於懸殊,黑旗軍和義軍勢難抵禦。徐驤率先鋒營與敵步戰,拚搏在前,首中敵炮,猶躍起而呼曰:“丈夫為國死,可無憾!”注22仆地不起。“彈飛金鐵多摧臂,炮洞心胸尚怒眸。”注23對於他的犧牲,時人曾評之曰:“蓬蓽下士,閭閻細民,而能提三尺劍奮袂以興,棄父母,捐頂踵,以為國家爭尺寸之土。若徐驤人者,尤可敬矣!”注24徐驤殉國後,總兵柏正材隨之陣亡。王德標下落不明。死者共二百零四人,傷者無數。林義成和簡精華則突圍而出。後來,林義成回到鳳山,繼續領導義軍抗日,簡精華則投奔雲林大坪頂,與柯鐵聯合抗日。
是日淩晨四時,步兵第五聯隊長佐佐木直大佐率部從鹽水港出發,以石原應恆少佐率步兵第一大隊(缺一個中隊,和炮兵第一中隊(缺一個小隊),為前衛;大熊淳一少佐率步兵第三大隊(缺一個中隊)、炮兵一個小隊和騎兵一個分隊,為右翼隊;佐佐木本人率第五聯隊本部和步兵第二大隊(缺一個中隊),為主力。上午六時,日軍前衛集合於鐵線橋,擬向西進至四千公尺處渡過急水溪,以擊翊字軍的側背。此時,李翊安已率翊字軍和義軍搶先渡過急水溪,據守鐵線橋西方約十二裏的村莊,以阻止日軍前進。八時四十分,日軍沖入莊內。翊字軍奮勇抗禦,與敵人展開了肉搏,“刀槍交加,吶喊互撲,白刃飛火,奮擊突戰”。最後,日軍放火燒毀村莊,才得以渡過急水溪進至南岸,突入翊字軍炮兵陣地的側背麵,而六名中國炮兵至死不退。連日人也不得不讚嘆:“其炮兵直至我兵突入陣地時尚不退走,炮手六名終死在炮側,雖為敵人,其勇敢真值得賞嘆,可稱為中日戰爭以來未曾有的勇兵!”最後在王爺頭的決戰中,“敵兵的一隊決死防線,一步也不退,終有七十餘人以身殉職,這亦是華兵中絕不可見的勇兵!”注16直到下午五時,日軍才占領了王爺頭。在這次戰鬥中,日軍死傷二十二人,其中有大尉以下軍官六人,而翊字軍和義軍則犧牲了三百多人。
王爺頭失守後,曾文溪成為台南府城北路的最後一道防線了。
此時,日本南進軍司令部已進至茅港尾。曾文溪在茅港南十裏,台南北三十四裏。溪之南岸有一條高丈餘的長堤;北岸為沙地,甚不便步行。劉永福想利用此處的地勢,進行最後的抗禦。他命總兵柏正材統軍至曾文溪,兼統王德標七星隊及林義成、簡精華等義軍。徐驤先是奉劉永福命,至卑南招募義民,得七百人。劉永福名之為先鋒營,命徐驤馳赴前敵,亦抵曾文溪。總兵力約四千多人。
徐驤(一八五八——一八九五年),字雲賢,台灣苗栗頭份人,後移居台南屏東。祖籍廣東。“年十八舉秀才,文武兼能,居身清廉。”注17後執教於頭份。其為人,“性剛毅,具膽識。”注18日本挑起甲午戰爭之初,徐驤即為台灣的地位而憂心忡忡。對鄉人言:“日人實逼處此,包藏禍心,眈眈逐逐,誌不在小。被之饞涎滴滴向吾台落者,已非一日矣。今日事端已啟,燎原難遏,勢必出於戰;戰則吾國必敗,敗則必割地以求和,求和則必首以吾台為饋贈品。”及聞朝廷將台灣割與日本,他不禁義憤填膺,堅決表示:“願吾血隨吾台俱盡,吾頭與吾台俱碎。”日軍侵台後,毅然投筆從戎,號召鄉人“人自為戰,家自為守”注19,組成義軍一營,帶之奔赴前敵。自從高揭義旗抗日,轉戰各地,幾乎每戰必與,出生入死,艱苦備嚐,屢挫屢奮,抗敵之意從未稍衰。有人問以:“眷屬何在?”浩然對曰:“有天道,台灣不亡,吾眷可得也;台灣亡,遑向家乎?”皆為之肅然起敬。徐驤好衝鋒,每戰必身先土卒,抵曾文溪後或勸之,則謂:“此地不守,台灣亡矣!吾不願生還中原也!”注20聽者無不感動,同仇敵愾,願與敵決死戰。
十月十九日淩晨三時,伏見貞愛率混成第四旅團從茅港尾出發,向曾文溪前進。根據日本偵察騎兵的報告,曾文溪的正麵防守非常嚴密:“在左岸高地築有防禦工事,沿岸有完備的掩體和炮兵陣地,設有加特林炮。四千名黑旗軍攜帶著毛瑟搶。在曾文溪右岸埋有三十九個地雷,於各處設置陷阱,並且還在涉渡點水下敷設水雷。敵軍之精兵盡集於此。”伏見知道從正麵進攻,必定會招致重大的傷亡,於是決定:先以步兵兩個中隊攜帶火炮四門,自大道前進,佯攻黑旗軍的正麵陣地,使之無暇他顧,然後親自率領七個中隊,攜帶兩門大炮,從曾文溪上遊涉渡,繞攻右翼。日軍過溪後,乘朝霧,銜枚疾進,於晨五時逼近黑旗軍右翼。黑旗軍和義軍急起應戰,“始則徐射,繼而白刃相接”。注21日軍猛放大炮,掩護步兵齊攻。由於力量過於懸殊,黑旗軍和義軍勢難抵禦。徐驤率先鋒營與敵步戰,拚搏在前,首中敵炮,猶躍起而呼曰:“丈夫為國死,可無憾!”注22仆地不起。“彈飛金鐵多摧臂,炮洞心胸尚怒眸。”注23對於他的犧牲,時人曾評之曰:“蓬蓽下士,閭閻細民,而能提三尺劍奮袂以興,棄父母,捐頂踵,以為國家爭尺寸之土。若徐驤人者,尤可敬矣!”注24徐驤殉國後,總兵柏正材隨之陣亡。王德標下落不明。死者共二百零四人,傷者無數。林義成和簡精華則突圍而出。後來,林義成回到鳳山,繼續領導義軍抗日,簡精華則投奔雲林大坪頂,與柯鐵聯合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