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溪之戰,為黑旗軍保衛台南的最後一戰,從此再也組織不起來有力的抵禦了。


    注釋:


    注1 《台灣抗戰日方資料》,《中日戰爭》(6),第493一494頁。按,引文所述日軍第二師團和近衛師團的兵力,似不確實。日方記載又謂第二師團為3.4052萬人(《日清戰爭實記》第44編,第20頁)。近衛師團因減員很多,隻剩1萬人左右。因此,日軍南侵  的總兵力約為4.5萬人。


    注2 北白川能久:《台灣偶作》,轉見川崎三郎:《日清戰史》第14編,第3章,第22  頁。


    注3 《日清戰爭實記》第41編,第17、18頁。


    注4 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稱:“倭以炮隊功嘉義。王德標初營城外,倭至走入城。倭踞營,夜半地雷發,轟斃倭700餘人,倭驚退。德標設伏邀之,倭多死。”論者多信之,實乃訛傳。後竟演義為嘉義“巧布地雷陣”,把黑旗軍的戰績大大誇張了。


    注5 《台灣抗戰日方資料》,《中日戰爭》(6),第499--500頁。


    注6 《台灣人物誌》第6章,特行,《林碧玉傳》。


    注7 《台灣省通誌》卷7,《人物誌》。


    注8 《日清戰爭實記》第44編,第26頁。


    注9 《日清戰爭實記》第45編,第17頁。


    注10 《日清戰爭實記》第45編,第18頁。


    注11 《日清戰爭實記》第43編,第25—26頁。


    注12 《台灣抗戰日方資料》,《中日戰爭》(6),第505頁。


    注13 《日清戰爭實記》第47編,第16頁。


    注14 洪棄父:《台灣戰紀》,見《中日戰爭》(6),第347頁。


    注15 《日清戰爭實記》,第47編,第18頁。


    注16 《台灣抗戰日方資料》,《中日戰爭》(6),第500-503頁。


    注17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徐驤事跡調查》,轉見張雄潮:《苗栗抗日英烈三秀才》,《台灣文獻》第17卷,第1期。


    注18 《台灣省通誌》卷7,《人物誌》。


    注19 江山淵:《徐驤傳》,見《小說月報》第9卷,第3號。


    注20 洪棄父:《台灣戰紀》,見《中日戰爭》(6),第342、346頁。


    注21 《日清戰爭實記》第46編,第24--25頁。


    注22 《台灣通誌》卷7,《人物誌》。


    注23 黃家鼎:《補不足齋詩鈔》,見《中東戰紀本末續編》第2卷,第21頁。


    注24 江山淵:《徐驤傳》,見《小說月報》第9卷,第3號。


    三 台南府城的陷落


    從日軍登陸澳底以來,黑旗軍先出兵台中,後保衛台南,已歷時近五月。至此,日軍陸海俱進,南北夾攻,三麵包圍,台南府城完全處於敵鋒之下,危在旦夕。


    劉永福這位當年抗法英雄,曾在越南戰場上叱吒風雲,名震宇內,如今卻處於完全絕望的困境了。他自率部來台後,既不為朝廷所信任,又受到上司的壓製和排擠。他曾提出招前在越南抗法的舊部三千人“到台南扼守,兼為北援”,多方請求,“言辭懇切,近於哀求”注1,均不被允準。不僅如此,而且糧餉全無。為了支撐危局,盡管採取發銀票、印郵票等辦法,以濟燃眉之急,然“以財政萬分困難,杯水車薪,無從救濟”,他號召愛國紳民“有銀幫銀,有錢幫錢,無錢幫米”注2,勉度難關。屢次派人渡海向兩江、浙閩、兩廣總督告援,皆無成效,因為朝廷早有嚴旨禁止運糧械濟台。試讀七月以後劉永福致張之洞的求援告急電報:


    七月十一日:“台北義勇甚得力,台南餉械極支絀。易道順鼎目睹,慨然任往江南,力求垂救。紳庶留權道篆助福為理,乞即飭令回台。事關大局,無論如何,多撥餉械,千萬莫延。”


    七月十七日:“月前共肅三稟,由廈門復寄三電,易道去又呈一緘,不知已邀垂鑒否?心甚懸懸。餉械奇絀,恩賞多少,祈速接濟。”


    八月十九日:“閩、粵餉無濟,台南已無法可籌。民不許行,我公不救,兵民皆亂,福死何益?痛哭乞援,望切望速。……天地父母,隻公一人,乞救福死,而拯民生。”


    八月二十一日:“福所以死守台南,為大局,非為私也。餉械不至,俄師渺然。我建孤忠所在,諸公必有以圖之。事急矣!生死安危,惟公是命。如克有濟,則祖宗之土地幸甚,台灣數百萬之生靈幸甚,福亦幸甚!”


    八月二十二日:“今餉械俱絕,民兵將亂,何以戰守?福死奚惜,恐屏藩一棄,各國狡然生心。天下仰我公一人,乞為大局計,痛哭流血,乞速設法救援,守走死生,望公一言為定。”


    劉永福函電迭至,張之洞拖延不復。直到八月二十五日,張之洞始轉電劉永福,告以:“朝廷不得已割台,曾有旨召各官內渡,閣下自在其內。”並謂:“台向不歸江南管轄,來便越俎。”注3拒絕了劉永福的請求,並暗示其內渡。當時,劉成良“揣度情勢,預知不久”,也私下勸說其父劉永福內渡。但劉永福尚存一線之望,不忍心棄台灣百姓而去,答曰:“雖無糧,何以對百姓?”注4


    十月初,忽傳出消息,“已有密旨,令南洋接濟台灣。”台灣紳民大受鼓舞,擬再請劉永福為民主國總統,道員易順鼎為副總統,“合力共謀,同心同德,掃平倭寇”,“以轉旋台北之幹坤”。注5實則所謂密旨乃是訛傳。十月二日,由台南回廈門商借兵械的易順鼎,接到張之洞的來電:“台事奉旨不準過問,濟台餉械更迭奉嚴旨查禁,此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甲午戰爭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戚其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戚其章並收藏甲午戰爭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