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之所以部署不當,一個重要原因是不太了解敵情。在此期間,清軍曾多次派人偵探敵軍的行動,一些朝鮮群眾也往往自動過江偷送情報。但是,由於日軍故意製造假象,盡管報告紛至遝來,而情況歧出,使人撲朔迷離,莫知底蘊。先是在十月上旬,銘軍統領劉盛休已探知日軍有從安平河口和長甸河口渡江的可能,報告李鴻章說:“賊已到義州。上遊忙牛哨(水口鎮附近)離義州三十裏,人馬均能過江;長甸口離九連城九十裏,亦有渡船,均無兵防守。”當時,宋慶和依克唐阿皆未到防,清廷因命駐九連城“各軍會商,酌派馬隊為遊擊之師,於江岸上下遊嚴密梭巡,遇有賊蹤,半渡擊之”。清廷又擔心日軍從別處渡江,故又於次日補發一道電諭:“鴨綠江地段綿長,必須擇應行設防之處,或築土炮台,或建地營,或設水雷,一切防具妥慎籌辦。”注11這表明了:清廷鑑於鴨綠江防線太長,防不勝防,也不知在何處重點設防為好。盛京將軍裕祿則主張重點防守長甸河口一帶,先派倭恆額前往防守,“加意梭巡,遇有敵船來渡,即行迎擊。”注12而倭恆額派隊巡至蒲石河口,又發現日軍“在附近義州江邊,或十餘人,或七八人,往來察看。並有朝鮮土人為之指劃,蹤跡詭密。”注13宋慶到防後,聽取探報:“時有倭人窺至九連城上遊之蒲石河、長甸河口,與朝鮮至江堡隻隔一江,水又甚淺,倭人十數成群,往來窺伺。”認為“蒲石河、長甸河等皆通興京之腹,又有路通瀋陽”,最需嚴防,而隻有倭恆額馬步四起,奉軍三哨防守,兵力太單。因此,他電請定安、裕祿奏飭依克唐阿移防該處。可見,宋慶初到前敵,也未發現重點防守安平河口的必要性。周馥也得到情報:“近探倭賊大隊循江北行,約在長甸河、小蒲石河等處,似係紮筏西渡之意。”注14適在此時,安東知縣榮禧致書宋慶說:“倭人多詭計,先圍長甸以牽製我,然後自羊心堡出奇偷涉娘娘城(安東縣下遊)。”注15可見,清軍始終沒有探準日軍選擇何處為進攻鴨綠江防線的突破口。


    十月二十四日上午十一時半,佐藤支隊到達水口鎮東麵的杜武穀,開始向安平河口涉渡。佐藤正令炮兵小隊列炮於徒涉點南麵的高地,步兵一小隊占領通往徒涉點道路兩側的高地,以為掩護。然後,又命一個中隊擎槍探水徐渡,大隊隨後繼進。當日軍將達江心洲薑甸時,防守河口的齊字練軍春字營舉槍遙擊。此時,南岸高地的日軍炮兵小隊開始炮擊。安平河口的清軍炮壘發炮回擊,東麵鼓樓子的清軍炮壘也發炮支援。於是,雙方展開了一場炮戰。


    日軍在硝煙瀰漫中向北岸猛進。當進至距岸約六百公尺時,齊字練軍已棄炮而逃,倭恆額退至扛石磊子。此時,宋慶得探馬來報,知日軍已攻占安平河口。他斷定日軍“冀由上遊分股牽製,並圖擾後”注16,便派呂本元之馬隊二百餘騎往援。清軍騎隊向日軍先渡之部隊猛攻,試圖將其擊退。但是,佐藤支隊後渡各部又陸續到達,力量大為增加,馬隊終不能支。午後一時半,日軍終於占領了安平河口的清軍兩座炮壘。


    日軍從安平河口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後,佐藤正派騎兵將戰報送至統軍亭。山縣有朋立即打電報向大本營報告:“佐藤大佐率領之步兵隊,於二十四日午前自水口鎮渡鴨綠江,攻擊中國步兵約百名(後電改為三百人),騎兵五百餘名(後電改為六十人)及擁有兩門火炮的炮壘,於午後一時半占領。現正向璦河左岸之梨(栗)子園一帶前進。敵人是春字軍,傷亡二十名。我軍繳獲野炮兩門、步槍十餘文。”注17是日午後三時許,佐藤支隊行至安平河口西南的一處高地,不敢孤軍深入,遂在此處露營,以等待西線日軍的進攻。


    注釋:


    注1 《日清戰爭實記》,第9編,第1頁。


    注2 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記》,第5卷,第209頁。


    注3 《日清戰爭實記》第11編,第49頁。


    注4 《日清戰爭實記》第9編,第6頁。


    注5 《豐臣太閤禦事書》,《新訂大日本歷史集成》第3卷,第1184—1185頁。


    注6 《東亞先覺誌士記傳》中卷,第170頁。


    注7 《日方記載的中日戰爭》,《中日戰爭》(1),第246頁。


    注8 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記》第5卷,第216頁。


    注9 《日清戰爭實記》第10編,第13頁。


    注10 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記》第5卷,第211頁。


    注11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諭旨》,《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729)


    注12 《盛京將軍等來電》,《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748),第21卷,第28頁。


    注13 《盛京將軍來電》,《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758),第21卷,第31頁。


    注14 《軍機處電寄宋慶依克唐阿諭旨》,《清光緒朝中日史涉史料》(1770),第21卷,第36頁。


    注15 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記》第5卷,第216頁。


    注16 《宋提督來電》,《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821),第22卷,第21頁。


    注17 《日清戰爭實記》第9編,第6頁。


    三 虎山激戰


    架設浮橋的任務,由馬場正雄少佐的工兵第五大隊承擔,他們先搶奪了十一艘民船,但船板破爛,不能成為橋粱材料。於是,馬場命工兵造扁底船十八艘,並蓖集木材,以造橋柱和橋桁。他們還利用深夜探測虎山前第三江水深淺,以便部隊進攻時涉渡。二十四日夜十時,日本工兵先開始架義州城下第一江的浮橋。隨後,又在富田春壁的步兵大隊的掩護下,開始架設第二江的浮橋。要完成第二江架橋任務,須先攜繩遊過一百五十公尺的江麵。一等兵三原國太郎水性甚佳,“自告奮勇擔當此項任務。”注2“時方十月下旬,朔風凜冽,寒暑表下三十五度(攝氏一度半),水麵見薄冰。”注3三原下水後,未達彼岸即凍僵而死。一等軍曹三宅兵吉帶另一工兵隨即下水,將繫繩任務完成。天明前,第二江的浮橋終於架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甲午戰爭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戚其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戚其章並收藏甲午戰爭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