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29、30 《前敵緊要軍情各電清單》,《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797)附件一,第22卷,第7頁。
注31
《寄譯署》,《李文忠公全集》,電稿,第18卷,第15頁。
注32 《江南道監察禦史張仲炘奏請嚴申軍令以固防守折》,《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767),第21卷,第34頁。
注33、34 《北洋大臣來電》,《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790),第22卷,第3頁。
注35 《宋幫辦來電》,《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2005),第24卷,第21頁。
注36 《盛京將軍裕祿奏報軍務情形折》,《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974),第24卷,第9頁。
注37 曹和濟:《津門奉使紀聞》,見《中日戰爭》(1),第157頁。
注38 《寄鳳凰廳宋宮保沙河葉提督衛鎮九連城劉統領》,《李文忠公全集》,電稿,第18卷,第9頁。按:台灣巡撫邵友濂亦向總理衙門提出相同的建議。(見《台灣巡撫來電》,《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761),第21卷,第32頁)。
注39 《北洋大臣來電》,《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783),第22卷,第2、3頁。
注40 《軍機處電依克唐阿諭旨》,《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780),第22卷,第3頁。
注41 《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奏現倭軍三路內侵已調兵嚴防折》,《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941),第23卷,第32頁。
二 日軍攻占安平河口
當日軍向平壤發動進攻時,日本第一軍司令官山縣有朋大將業已離開漢城北上,在途中獲悉占領平壤的消息,遂繼續北進,於九月二十五日抵達平壤。十月二日,第一軍第三師團長桂太郎陸軍中將也率部進入平壤。至是,日本第一軍已全部到達平壤。總兵力為三萬。先是日軍攻占平壤後,即以立見尚文少將的第十旅團為先鋒隊,九月二十四日由平壤出發,於十月十七日到義州。大迫尚敏少將的第五旅團,也於十月四日自平壤開拔。十月五日,山縣大將率第一軍司令部,與野津道貫中將、桂太郎中將及參謀長小川又次少將共發平壤。同一天,大島義昌少將的第九旅團隨後出發,為全軍後衛。平壤距義州約二百公裏。先前清軍由北路進入朝鮮時,因需運送大炮及輔重等,曾沿途“修築道路,削平險坡,開拓小路,遇水搭橋,完成了驚人的土木工程”,如今卻方便了日軍。但是,因氣候惡劣,馱牛死亡甚多,輔重運輸極為困難。物資運不走,糧草供不上,軍行十分遲緩。日軍天天四處搜捕逃避的朝鮮百姓充當民夫,並強征馬牛,“才得以應付急需”。注3這樣,直到十月二十二日,日本第一軍才全部到達義州。至此,日本第一軍主力已在義州集結完畢。
此時,山縣有朋駐義州城中坐鎮。步兵第十旅團紮城內,第三師團司令部與第五旅團紮城南所串館附近,第五師團司令部與第九旅團紮鐵山和宣川口,第六旅團紮順安和肅川附近;騎兵第五大隊在義州城內,第三大隊在城南所串館;預備炮兵在定州占領陣地,做好戰鬥準備。山縣下令嚴禁日軍先鋒旅團挑戰,收起軍旗,減少炊煙,盡量隱蔽兵力,充分養精蓄銳,並加強偵察活動,以選擇最有利的進攻地點。
義州為朝鮮北境的重鎮,以石為城,呈角形,西北臨鴨綠江,與中國盛京省的九連城隔江相望,東南則有南山峴丘陵環繞。城凡二門:臨江曰靜波門,有舟渡至九連城,東北曰鎮北門,可通水口鎮。城東北角小山最高處建有亭閣,名曰統軍亭。登亭遙望,鴨綠江兩岸地勢形勝,一覽無餘。山縣有朋抵義州的當天,便登上統軍亭,以觀察對岸的山川形勢。
自“征韓論”起,在日本擴張主義分子中間有一句流行一時的口頭撣,就是“飲馬於鴨綠江”。注4從歷史上看,日本軍隊隻有在“文祿之役”(一五九二年)時曾占據過平壤,再從未到過朝鮮北部,更不用說進入中國國境了。豐臣秀吉當一五九二年日本軍隊進占平壤時,一度得意忘形,不可一世,進而謀劃要在第二年打進中國,並攻占北京,遷日本國都於此,將其周圍十縣“貢聖上(天皇)禦用”。注5豐臣的狂想雖然幻滅了,但山縣有朋卻想實現豐臣的未竟之誌。山縣並不滿足於“飲馬於鴨綠江”,他腦子裏想的是一個“大韜略”,即計劃先略取奉天,然後進行直隸作戰,並攻占北京。他在統軍亭上想像著渡鴨綠江作戰的情景,並揮毫書七絕一首以言誌:
對峙兩軍今若何?戰聲恰似迅雷過;奉天城外三更雪,百萬精兵渡大河。注6
山縣有朋從統軍亭上俯瞰,鴨綠江橫於眼前。鴨綠江在此分為三支江流:第一江從義州城下流過,河寬六十公尺,水深一公尺左右,可以徒涉;第二江又稱中江,河寬一百五十公尺,水深達三公尺;第三江的河寬和水深同於第一江,亦可徒涉。過第三江,即是璦河右岸,有一道長堤,並築有堡壘,旗幟招展,標明為清軍陣地所在。再抬眼遙望,正前方是九連城、夾河,其北麵是一望無際的千裏沃野;東麵的安平河口,以及西麵的安東縣和五道溝,也都盡收眼底。旌旗如林,隨秋風而飄揚,幕營和炮壘點綴其間,皆歷歷可數。
山縣抵義州後,已聽取了先鋒旅團的匯報:“敵軍以九連城為總根據地,伸其左翼於虎山及長甸城,張其右翼至安東縣,在鴨綠江沿岸有炮寨壘營數十,幾百麵軍旗隨風飛翻,看來總數不下兩萬人。”注7山縣通過實地觀察,證實了偵察報告的可靠性。他認為,虎山是江北的天險,欲進攻九連城,必先拔取其左翼之虎山,以為立足之地。但拔取虎山似非易事,因而製定了先攻安平河口的計劃。當天夜間,山縣即命步兵第十八聯隊長佐藤正大佐擔任此項任務:先迂迴至水口鎮,“徒涉鴨綠江,出梨(栗)子園,沖清軍左背”。注8佐藤接到命令後,當即率七個步兵中隊、一個騎兵分隊,並攜大炮兩門,繞道義州城南的所串館,然後轉向水口鎮進發。注9從水口鎮附近至安平河口一段江麵,是極好的涉渡處所。日軍之所以選擇這裏為涉渡地點,正是反覆偵察的結果:安平河口與水口鎮“略相對峙,江水至此頗散漫,水漸淺,流漸緩,處處便於徒步。從此地至上遊,兩岸多懸崖峭壁,碧流如箭,湍聲如雷,不能通舟筏,自義州至海,其間兩岸地土淤泥,萱葭鬱茂,難以行軍。”注10對於安平河口這樣重要的地點,清軍本應派重兵把守。實則不然,駐守部隊為倭恆額的齊字練軍春字營二百五十人和騎兵一哨五十騎;另築炮壘兩座,各設有大炮一門,兵力相當單薄。
注31
《寄譯署》,《李文忠公全集》,電稿,第18卷,第15頁。
注32 《江南道監察禦史張仲炘奏請嚴申軍令以固防守折》,《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767),第21卷,第34頁。
注33、34 《北洋大臣來電》,《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790),第22卷,第3頁。
注35 《宋幫辦來電》,《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2005),第24卷,第21頁。
注36 《盛京將軍裕祿奏報軍務情形折》,《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974),第24卷,第9頁。
注37 曹和濟:《津門奉使紀聞》,見《中日戰爭》(1),第157頁。
注38 《寄鳳凰廳宋宮保沙河葉提督衛鎮九連城劉統領》,《李文忠公全集》,電稿,第18卷,第9頁。按:台灣巡撫邵友濂亦向總理衙門提出相同的建議。(見《台灣巡撫來電》,《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761),第21卷,第32頁)。
注39 《北洋大臣來電》,《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783),第22卷,第2、3頁。
注40 《軍機處電依克唐阿諭旨》,《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780),第22卷,第3頁。
注41 《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奏現倭軍三路內侵已調兵嚴防折》,《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941),第23卷,第32頁。
二 日軍攻占安平河口
當日軍向平壤發動進攻時,日本第一軍司令官山縣有朋大將業已離開漢城北上,在途中獲悉占領平壤的消息,遂繼續北進,於九月二十五日抵達平壤。十月二日,第一軍第三師團長桂太郎陸軍中將也率部進入平壤。至是,日本第一軍已全部到達平壤。總兵力為三萬。先是日軍攻占平壤後,即以立見尚文少將的第十旅團為先鋒隊,九月二十四日由平壤出發,於十月十七日到義州。大迫尚敏少將的第五旅團,也於十月四日自平壤開拔。十月五日,山縣大將率第一軍司令部,與野津道貫中將、桂太郎中將及參謀長小川又次少將共發平壤。同一天,大島義昌少將的第九旅團隨後出發,為全軍後衛。平壤距義州約二百公裏。先前清軍由北路進入朝鮮時,因需運送大炮及輔重等,曾沿途“修築道路,削平險坡,開拓小路,遇水搭橋,完成了驚人的土木工程”,如今卻方便了日軍。但是,因氣候惡劣,馱牛死亡甚多,輔重運輸極為困難。物資運不走,糧草供不上,軍行十分遲緩。日軍天天四處搜捕逃避的朝鮮百姓充當民夫,並強征馬牛,“才得以應付急需”。注3這樣,直到十月二十二日,日本第一軍才全部到達義州。至此,日本第一軍主力已在義州集結完畢。
此時,山縣有朋駐義州城中坐鎮。步兵第十旅團紮城內,第三師團司令部與第五旅團紮城南所串館附近,第五師團司令部與第九旅團紮鐵山和宣川口,第六旅團紮順安和肅川附近;騎兵第五大隊在義州城內,第三大隊在城南所串館;預備炮兵在定州占領陣地,做好戰鬥準備。山縣下令嚴禁日軍先鋒旅團挑戰,收起軍旗,減少炊煙,盡量隱蔽兵力,充分養精蓄銳,並加強偵察活動,以選擇最有利的進攻地點。
義州為朝鮮北境的重鎮,以石為城,呈角形,西北臨鴨綠江,與中國盛京省的九連城隔江相望,東南則有南山峴丘陵環繞。城凡二門:臨江曰靜波門,有舟渡至九連城,東北曰鎮北門,可通水口鎮。城東北角小山最高處建有亭閣,名曰統軍亭。登亭遙望,鴨綠江兩岸地勢形勝,一覽無餘。山縣有朋抵義州的當天,便登上統軍亭,以觀察對岸的山川形勢。
自“征韓論”起,在日本擴張主義分子中間有一句流行一時的口頭撣,就是“飲馬於鴨綠江”。注4從歷史上看,日本軍隊隻有在“文祿之役”(一五九二年)時曾占據過平壤,再從未到過朝鮮北部,更不用說進入中國國境了。豐臣秀吉當一五九二年日本軍隊進占平壤時,一度得意忘形,不可一世,進而謀劃要在第二年打進中國,並攻占北京,遷日本國都於此,將其周圍十縣“貢聖上(天皇)禦用”。注5豐臣的狂想雖然幻滅了,但山縣有朋卻想實現豐臣的未竟之誌。山縣並不滿足於“飲馬於鴨綠江”,他腦子裏想的是一個“大韜略”,即計劃先略取奉天,然後進行直隸作戰,並攻占北京。他在統軍亭上想像著渡鴨綠江作戰的情景,並揮毫書七絕一首以言誌:
對峙兩軍今若何?戰聲恰似迅雷過;奉天城外三更雪,百萬精兵渡大河。注6
山縣有朋從統軍亭上俯瞰,鴨綠江橫於眼前。鴨綠江在此分為三支江流:第一江從義州城下流過,河寬六十公尺,水深一公尺左右,可以徒涉;第二江又稱中江,河寬一百五十公尺,水深達三公尺;第三江的河寬和水深同於第一江,亦可徒涉。過第三江,即是璦河右岸,有一道長堤,並築有堡壘,旗幟招展,標明為清軍陣地所在。再抬眼遙望,正前方是九連城、夾河,其北麵是一望無際的千裏沃野;東麵的安平河口,以及西麵的安東縣和五道溝,也都盡收眼底。旌旗如林,隨秋風而飄揚,幕營和炮壘點綴其間,皆歷歷可數。
山縣抵義州後,已聽取了先鋒旅團的匯報:“敵軍以九連城為總根據地,伸其左翼於虎山及長甸城,張其右翼至安東縣,在鴨綠江沿岸有炮寨壘營數十,幾百麵軍旗隨風飛翻,看來總數不下兩萬人。”注7山縣通過實地觀察,證實了偵察報告的可靠性。他認為,虎山是江北的天險,欲進攻九連城,必先拔取其左翼之虎山,以為立足之地。但拔取虎山似非易事,因而製定了先攻安平河口的計劃。當天夜間,山縣即命步兵第十八聯隊長佐藤正大佐擔任此項任務:先迂迴至水口鎮,“徒涉鴨綠江,出梨(栗)子園,沖清軍左背”。注8佐藤接到命令後,當即率七個步兵中隊、一個騎兵分隊,並攜大炮兩門,繞道義州城南的所串館,然後轉向水口鎮進發。注9從水口鎮附近至安平河口一段江麵,是極好的涉渡處所。日軍之所以選擇這裏為涉渡地點,正是反覆偵察的結果:安平河口與水口鎮“略相對峙,江水至此頗散漫,水漸淺,流漸緩,處處便於徒步。從此地至上遊,兩岸多懸崖峭壁,碧流如箭,湍聲如雷,不能通舟筏,自義州至海,其間兩岸地土淤泥,萱葭鬱茂,難以行軍。”注10對於安平河口這樣重要的地點,清軍本應派重兵把守。實則不然,駐守部隊為倭恆額的齊字練軍春字營二百五十人和騎兵一哨五十騎;另築炮壘兩座,各設有大炮一門,兵力相當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