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克唐阿(?--一九o一年),字堯山,紮拉裏氏,滿洲鑲黃旗人。早年以馬甲入伍從征,積功累遷至副都統。“勇而有謀,性仁厚。”注24一八八一年中俄改訂伊犁條約期間,俄國陳兵邊境,吉林戒嚴。烏裏雅蘇台參贊喜昌素知依克唐阿諳戰術,請旨飭令就近募獵戶守琿春。後被命佐吉林軍事,又擢黑龍江將軍。他也是清軍高級將領中著名的抵抗派。日本桃起戰爭後,他請求帶兵開赴前敵。自謂:“景近桑榆,沙場馬老”,“今茲大敵當前,豈可袖手旁觀,自耽安逸?”注25及至平壤敗績後,仍請親自督率一軍,“由吉林煙集岡直入朝鮮鹹境道內,相機繞拊漢城之背”。注26但未被朝廷批準。他募獵戶抗敵,“善避擊,傷者恆少”,屢以少擊眾,愈挫愈奮,“故依軍聲譽遠出諸軍上”。注27
當時,宋慶和依克唐阿所麵對的形勢是極其嚴峻的,他們共同承擔的是一項“彈竭血誠”也難以完成的任務。十月十四日,依克唐阿與宋慶相會,共籌防守鴨綠江一線之策。是日,宋慶接到諭旨,以葉誌超、衛汝貴屢被參劾,均先行撤去統領,聽候查辦。於是,聶士成接統原牙山軍;併兼統盛軍,呂本元、孫顯寅會統。此時,駐守鴨綠江防線的清軍有以下各軍:
一、銘軍:由總兵劉盛休統帶,先開來步隊十營四千人,後又從留守大連灣炮台的八哨中調步隊一哨和馬隊一哨,共四千二百人。
二、毅軍:原守平壤步隊四營及平壤後路步隊一營,傷亡三百餘人,患疾百餘人,可戰者僅二千人,由總兵馬玉昆統率;後開來四營,共二千人,由分統總兵宋得勝統率;宋慶自率親兵隊四百人。合計四千四百人。
三、盛軍:原守平壤步隊十二營一哨、馬隊一哨,約五千人,因傷亡減員十分之二,尚餘四千人;原駐安州右軍二營一千人,馬隊五營一哨一千三百人。合計六千三百人,由聶士成接統,總兵呂本元、孫顯寅會統。
四、奉軍及靖邊軍:原守平壤步隊五營、炮隊一營及馬隊二營,在戰鬥中左營步隊和左營馬隊幾乎全軍覆沒,其他各營均因傷亡減員四成,餘三千二百人;駐安州的靖邊右營步隊,為五百人,從大東溝新調來新右營步隊和新後營炮隊,共八百人。合計三千五百人。由總兵聶桂林統帶。
五、蘆榆防軍:因經成歡及平壤兩次戰鬥,傷亡甚大,所餘僅合四營二千人,由總兵聶士成統率。
六、仁字虎勇:多半由營口新募,共五營二千五百人,由記名提督江自康統率。
七、盛字練軍及吉字練軍:盛字練軍步隊三營、馬隊一哨,約一千五百人,吉字練軍二營,為五百人。合計二千人。由副都統豐升阿統帶。
八、齊字練軍,步隊四營約一千人,馬隊一營約五百人。由侍衛倭恆額統帶。
九、鎮邊軍:步隊四營,其中有獵戶隊二營,另馬隊九營,合計四千人。由依克唐阿直接統率。
以上清軍各軍共八十一營五哨,總計三萬零四百人。注28從鴨綠江兩岸對峙的中日雙方兵力看,是基本上相等的。以裝備而論,清軍亦不太差。據日方統計,當時防守鴨綠江一線的清軍大炮共有九十餘門。而且“米均齊備,槍炮子彈均二百數十齣”。注29特別是宋慶和依克唐阿兩名主帥,又都是敢戰之將。按道理說,鴨綠江防之戰是有打好的可能的。
但是,清軍自平壤潰敗後,土氣大為低落。平壤敗軍逃回後,雖尚存一萬數千人,而“傷病二千有零”注30,“瘡痍未復,整頓非易”。注31各軍驚恐未消,餘悸猶存,避敵唯恐不及,已無抵禦的勇氣。故有人指出;“軍心已渙,若不持之以猛峻,斷難冀其協力同仇。”注32盛軍人數最多,宋慶以“前者各軍心離”,特到盛軍駐兩日,“以鼓其氣”。注33但各將麵是心違,效果不大。後到防的清軍,情況亦不見佳。劉盛休的銘軍雖“素稱勁旅,惟承平二十年,已非舊日士卒,近悉為劉氏族鄰少年子弟,餉糈過厚,踵事增華,不聽約束。”注34至於倭恆額的齊字練軍和聶桂林新調兩營,皆知其“未經大敵,殊不可恃”。注35盛京將軍裕祿指出:宋慶“身臨前敵,自無不激勵士卒,力籌戰守,但其所統各部(指毅軍以外的各軍),或值新挫之餘,眾心未定;或係新招之眾,戰陣初經。”注36確實道出了宋慶所麵臨的棘手問題。更為麻煩的是,諸將平時各駐一地,互不隸屬,驕橫已慣;宋慶驟稟節度,除他親統的毅軍九營外,多不服調遣。故宋慶“雖負節製諸軍名,各軍實陰不受部勒。”注37指揮這樣一支鬆散雜亂的隊伍,怎麽能夠抵禦銳氣方張的敵人強勁之旅呢?
不僅如此,清軍還是不肯放棄舊的一套作戰方法,而製定正確的積極的防禦計劃。此時,號稱“知兵”的台灣布政使唐景崧致電李鴻章,提出建議說:“現惟堅守鳳凰城一帶險要,掘地立營,憑山置炮。敵倘未攻,我惟堅伏不動,槍炮不及不發,切勿輕出交鋒;能忍一二次,軍心自定。備足軍費,再圖進取。”其實,這仍是一個消極防禦的方案。但是,李鴻章卻對此十分欣賞,認為“頗有可采”,命宋慶等“酌辦”。注38清軍的作戰方法始終跳不出原來株守待敵的窠臼,要想取得這場防禦戰的勝利也是不可能的。
當時,宋慶和依克唐阿所麵對的形勢是極其嚴峻的,他們共同承擔的是一項“彈竭血誠”也難以完成的任務。十月十四日,依克唐阿與宋慶相會,共籌防守鴨綠江一線之策。是日,宋慶接到諭旨,以葉誌超、衛汝貴屢被參劾,均先行撤去統領,聽候查辦。於是,聶士成接統原牙山軍;併兼統盛軍,呂本元、孫顯寅會統。此時,駐守鴨綠江防線的清軍有以下各軍:
一、銘軍:由總兵劉盛休統帶,先開來步隊十營四千人,後又從留守大連灣炮台的八哨中調步隊一哨和馬隊一哨,共四千二百人。
二、毅軍:原守平壤步隊四營及平壤後路步隊一營,傷亡三百餘人,患疾百餘人,可戰者僅二千人,由總兵馬玉昆統率;後開來四營,共二千人,由分統總兵宋得勝統率;宋慶自率親兵隊四百人。合計四千四百人。
三、盛軍:原守平壤步隊十二營一哨、馬隊一哨,約五千人,因傷亡減員十分之二,尚餘四千人;原駐安州右軍二營一千人,馬隊五營一哨一千三百人。合計六千三百人,由聶士成接統,總兵呂本元、孫顯寅會統。
四、奉軍及靖邊軍:原守平壤步隊五營、炮隊一營及馬隊二營,在戰鬥中左營步隊和左營馬隊幾乎全軍覆沒,其他各營均因傷亡減員四成,餘三千二百人;駐安州的靖邊右營步隊,為五百人,從大東溝新調來新右營步隊和新後營炮隊,共八百人。合計三千五百人。由總兵聶桂林統帶。
五、蘆榆防軍:因經成歡及平壤兩次戰鬥,傷亡甚大,所餘僅合四營二千人,由總兵聶士成統率。
六、仁字虎勇:多半由營口新募,共五營二千五百人,由記名提督江自康統率。
七、盛字練軍及吉字練軍:盛字練軍步隊三營、馬隊一哨,約一千五百人,吉字練軍二營,為五百人。合計二千人。由副都統豐升阿統帶。
八、齊字練軍,步隊四營約一千人,馬隊一營約五百人。由侍衛倭恆額統帶。
九、鎮邊軍:步隊四營,其中有獵戶隊二營,另馬隊九營,合計四千人。由依克唐阿直接統率。
以上清軍各軍共八十一營五哨,總計三萬零四百人。注28從鴨綠江兩岸對峙的中日雙方兵力看,是基本上相等的。以裝備而論,清軍亦不太差。據日方統計,當時防守鴨綠江一線的清軍大炮共有九十餘門。而且“米均齊備,槍炮子彈均二百數十齣”。注29特別是宋慶和依克唐阿兩名主帥,又都是敢戰之將。按道理說,鴨綠江防之戰是有打好的可能的。
但是,清軍自平壤潰敗後,土氣大為低落。平壤敗軍逃回後,雖尚存一萬數千人,而“傷病二千有零”注30,“瘡痍未復,整頓非易”。注31各軍驚恐未消,餘悸猶存,避敵唯恐不及,已無抵禦的勇氣。故有人指出;“軍心已渙,若不持之以猛峻,斷難冀其協力同仇。”注32盛軍人數最多,宋慶以“前者各軍心離”,特到盛軍駐兩日,“以鼓其氣”。注33但各將麵是心違,效果不大。後到防的清軍,情況亦不見佳。劉盛休的銘軍雖“素稱勁旅,惟承平二十年,已非舊日士卒,近悉為劉氏族鄰少年子弟,餉糈過厚,踵事增華,不聽約束。”注34至於倭恆額的齊字練軍和聶桂林新調兩營,皆知其“未經大敵,殊不可恃”。注35盛京將軍裕祿指出:宋慶“身臨前敵,自無不激勵士卒,力籌戰守,但其所統各部(指毅軍以外的各軍),或值新挫之餘,眾心未定;或係新招之眾,戰陣初經。”注36確實道出了宋慶所麵臨的棘手問題。更為麻煩的是,諸將平時各駐一地,互不隸屬,驕橫已慣;宋慶驟稟節度,除他親統的毅軍九營外,多不服調遣。故宋慶“雖負節製諸軍名,各軍實陰不受部勒。”注37指揮這樣一支鬆散雜亂的隊伍,怎麽能夠抵禦銳氣方張的敵人強勁之旅呢?
不僅如此,清軍還是不肯放棄舊的一套作戰方法,而製定正確的積極的防禦計劃。此時,號稱“知兵”的台灣布政使唐景崧致電李鴻章,提出建議說:“現惟堅守鳳凰城一帶險要,掘地立營,憑山置炮。敵倘未攻,我惟堅伏不動,槍炮不及不發,切勿輕出交鋒;能忍一二次,軍心自定。備足軍費,再圖進取。”其實,這仍是一個消極防禦的方案。但是,李鴻章卻對此十分欣賞,認為“頗有可采”,命宋慶等“酌辦”。注38清軍的作戰方法始終跳不出原來株守待敵的窠臼,要想取得這場防禦戰的勝利也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