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表明光緒終於放棄了在鴨綠江南岸與日軍作戰的計劃,而採納了李鴻章的建議,並授以統籌進止之權。


    同一天,光緒為了加強鴨綠江防線,一麵命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率所部三千人馳赴九連城防禦,並派員趕緊開招新營,陸續進發,一麵諭東北練兵大臣定安飭令張錫鑾帶領兩營前往鴨綠江扼守,並再行添募五營趕赴前線,以協同防禦。同時,還特諭定安及盛京將軍裕祿,對邊防事宜責無旁貸,不能置身事外:“即就現有各營速籌布置,如果兵力不敷,並著酌量添調,嚴密扼守,以固岩疆。”注10


    九月二十二日,李鴻章接葉誌超自義州來電:“現在各軍退回帶傷及足踵難行者,十有八九;帶有槍回者,不過十之六七,所有槍子每槍不過數顆。鍋、帳、炮位等件遺失盡淨;整頓養息非月餘不可。若勉令其紮守義州,不特勢有所不能,亦且必致誤事。”葉誌超打電報時尚不知朝廷已有“全軍渡回江西”之旨。於是,李鴻章當即電飭葉誌超等“分起過江,擇地駐紮,整頓休養,再圖合力進展。”注11並將此事電告總理衙門。二十三日,軍機處電寄李鴻章一道諭旨,對其部署表示同意:


    “倭現以全力專注義州,昨經降旨令葉誌超等量度賊勢,渡回江西,於九連城一帶嚴防。又迭催宋慶、依克唐阿趕赴九連城,合力防剿。本日據奏情形,義州勢難停頓,即著飭葉誌超等軍分起過江,擇要駐紮,與劉盛休、呂本元、聶士成等,及奉省所派張錫鑾、耿鳳鳴各營,協力同心,分扼上下遊各要隘,勿令一人偷渡。如遇敵人猛撲,各營不分畛域,奮勇齊擊。並著預懸賞格,遇有斬級奪械者,即分別優賞。不得稍有退縮,致於軍法。義州所存糧餉、軍火,著星速運回九連城。一俟我軍士卒餉械全數過江,即將所有江內船隻一律撤歸西岸,分兵駐守,以防搶渡。是為至要!”注12


    清廷希望葉誌超等退回江西後,能夠組成一道牢固的鴨綠江防線,以阻止日軍的進攻。所以,當李鴻章以平壤之敗自請嚴議和對葉誌超等分別懲處時,朝廷對葉等猶以“眾寡不敵”諒之,對李也一併寬免,隻是告誡他“務當妥籌調度,飭令務軍合力防剿,勿得再有疏懈,致於咎戾’。注13


    從九月二十三日開始,鴨綠江南岸的清軍陸續分批由義州過江。葉誌超命盛軍呂本元馬隊五營、步隊兩營及靖邊步隊一營,仍在宣川、鐵山一帶監視敵軍,又命劉盛休的銘字左軍三營布防於義州城東的弘壯洞至南山洞一帶高地,擔任掩護。是日,豐升阿部和馬玉昆部過江。因盛軍及蘆榆、北塘各軍糧械運送不及,故遲至二十五日才分批過江。至二十六日,清軍已全部撤離朝鮮國境。各軍過江後,都到達原先議定的防區駐守:蘆榆及北塘各營,由聶土成、江自康統領,駐安東縣與九連城之間的老龍頭、土城子一帶;毅軍,由馬玉昆統領,駐大沙河右岸至元寶山附近;盛軍,由衛汝貴統領,駐安東縣附近;奉軍及盛軍練軍,由聶桂林、豐升阿統領,與劉盛休的銘軍同駐九連城附近。此時,宋慶已被授任幫辦北洋軍務,葉誌超知自己將被免職,且亦無抵抗的決心和信心,並不積極籌備戰守,隻在九連城等待宋慶的到來。


    先是四川提督宋慶奉旨赴九連城後,即命分統總兵宋得勝率毅軍四營,於九月二十六日、二十七兩日由旅順分批出發,經金州、貔子窩及大孤山開向鳳凰城。宋慶則於二十九日率親兵發自旅順。三十日,即宋慶出發的第二天,李鴻章致電總理衙門:“宋提督謝幫辦折已繕發在途。葉提督奉恩旨後,平壤戰事方殷,未遑奏謝:今既潰退,又有宋幫辦前去,原奉總統之命,似應奏請撤銷。”注14


    十月—日,朝命除依克唐阿一軍外,所有北洋派赴朝鮮各軍及奉省派往東邊各營,均歸宋慶節製。二日,又有諭旨撤銷葉誌超總統之職,“以一事權”。注15十月八日,宋慶抵鳳凰城。然後,又率同宋得勝四營赴九連城,於十一日到達九連城。與此同時,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也奉速至九連城籌防之旨,於十三日率靖邊軍馬步十三營抵達。於是,宋慶和依克唐阿成為守衛鴨綠江防線的兩位最高將領。


    宋慶(一八二o——一九o二年),字祝三,山東蓬萊縣泊子宋家莊人。自幼家貧,無以為生,聞同鄉宮國勛在安徽毫州任知州,便投奔為奴。宮見其頗有壯誌,命統帶練勇。積功至總兵,賞穿黃馬褂。後授提督,加尚書銜。宋慶駐守旅順十二年,共築炮台九座,為鞏固渤海海防,訓練士卒,修建工事,竭盡心力,當時被稱為“諸軍之冠”。注16他奉命赴九連城督師之時,已是七十五歲的高齡,臨行前對部屬說:“此行若不能奏功,一死殉國而已。”注17並在奏謝委任幫辦北洋軍務折中說:“念時事之方艱,更無辭避,自維搗昧,深懼弗勝,惟有彈竭血誠,以冀仰酬知遇。”注18此時,邊防諸將皆“束手無策”,及宋慶至,“軍心始定”。注19宋慶受命於國家危急之秋,明知任務艱巨,難期必勝,而毅然不顧。他是清軍高級將領中著名的抵抗派,雖已年逾古稀,仍然在戰鬥中“短衣帕首,踐蹀冰雪中,與士卒共甘苦,人以為難”。注20率領毅軍“身先士卒,前後七戰,敵為之懾’。注21故日人也交口稱讚:毅軍“不愧為聞名的白髮將軍宋慶的部下,不輕露屈撓之色”。注22由於宋慶以年邁之軀奔馳沙場,不屈不撓,勇抗強虜,故時人評之曰:“晚節淬礪,一時毅軍之名幾齣湘、淮諸軍右。即東西洋之善戰者,亦服公之血誠忠勇。”注23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甲午戰爭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戚其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戚其章並收藏甲午戰爭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