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軍原駐旅順口,共八營,由四川提督宋慶統率,總兵馬玉昆為分統。七月二十二日,馬玉昆率前軍四營兩幹人,乘船至大東溝登陸轉赴朝鮮。其番號是:前軍正營、前軍左營、前軍起營、前軍邱營。


    其次是奉軍。奉軍原分駐奉天各地,由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統領,總兵聶桂林分統。援朝奉軍自七月二十—日起分批開拔,左寶貴於七月二十五日起行,二十九日抵九連城,並於即日渡江入朝。左寶貴所率部隊包括馬隊兩營和步隊六營,計三千五百二十六人。後又招募五百人,成立炮隊一營,合計四千零二十六人。其番號是,左營馬隊、左營步隊、右營步隊;靖邊中營馬隊、靖邊中營步隊、靖邊前營步隊、靖邊右營步隊、靖邊後營步隊;靖邊親軍炮隊。


    最後入朝的是奉天練軍盛字營和吉林練軍,由副都統豐升阿統帶,於七月二十六日由奉天分起開拔。豐升阿於七月二十八日起行。豐升阿所統為盛字馬隊、吉字馬隊和步隊各兩起,計一千五百名。其番號是:正紅旗步隊、正藍旗步隊;盛字左翼馬隊、盛字右翼馬隊;吉字左翼馬隊、吉字右翼馬隊。四大軍共三十二營起,因有些營兵不足額,故合計僅一萬三千五百二十六人。


    清軍先頭部隊入朝之初,清政府內部在作戰方針問題上即意見不一。七月二十六日,衛汝貴抵義州後,李鴻章即電告:“電旨屢催進兵,為葉軍南北策應,豈知遠莫能致!”他命令同一天抵達義州的馬玉昆,率毅軍“先進平壤”,衛汝貴安排好大東溝至義州的轉運事項後再“相機前進”。注1二十八日,衛汝貴致電盛宣懷稱:“知倭焰方張,本擬先進平壤,以遏敵謀。旋奉相電,飭毅軍先後進兵,貴已與馬荊山(玉昆)妥商遵辦,已飭幹員會同義州府尹前往搭造浮橋,以資進剿。貴俟各營到齊,即督隊前進。”注2這樣,已經入朝的清軍便推遲了進兵平壤的時間。是日,僅馬玉昆率毅軍開赴平壤。就在當天,盛宜懷接義州電報局委員張廷桂轉平壤電報局委員王錫祉電,告日軍已抵大同江口,擬撤至安州。二十九日,李鴻章得報,這才著急起來,即電衛汝貴:“日兵已抵江口,恐先據平,事更棘手,須與馬荊山合力圖之。”注3衛汝貴知全隊開拔已趕不及,便派哨官曲德成率親兵馬小隊先行,沿途偵察有無日軍動靜,於七月三十一日抵達平壤。


    八月二日,日兵百餘欲由大同江南岸渡江北進城。先是大島義昌懼清軍自平壤南下襲擊漢城,欲探悉平壤情況,便派步兵中尉町口熊槌化裝為商人,偕通譯官佐伯小太郎至平壤偵察,即住在日本間諜今井仲四郎所開設的店中。町口偵悉清軍已渡鴨綠江並向平壤行進,即赴電報局向大島報告。因被群眾懷疑,町口等三人皆逃至中和,與騎兵少尉竹內英男所率騎兵隊會合。時為七月三十日。三十一日,町口與竹內商定,趁清軍大隊到達平壤之前,先將平壤電報局破壞,以絕清軍之通訊。八月一日夜,町口、竹內率騎兵到大同江南岸船橋裏,見岸邊小船皆被收至北岸,便派軍曹伊勢雄獨泅水過江,因江流湍急而未能到達北岸。注4次日,日兵仍然試圖渡江,終被盛軍親兵小隊發現。於是,曲德成與平壤監司閔丙奭、電報局委員王錫祉共同商議,決定由曲德成親兵小隊及朝鮮兵百餘名“出南門堵禦,連放排槍,驚退日兵”。


    三日,曲德成又不顧辛苫,率眾晝夜守城,以防日兵偷襲,“其膽識奮勇,合城鄉民同聲感激”。注5由於盛軍馬小隊先期到達,日軍探兵才未能先進平壤。


    八月四日,衛汝貴和馬玉昆始至平壤。六日,左寶貴到。九日,豐升阿最後趕到。至此,四大軍的大部分兵力都集結於平壤了。先是在八月三日,王錫祉還致電盛宣懷稱:“平壤危在旦夕,盼援不至。馬統領二十六發隊,至今未至。卑職此時已計窮力竭,倘失守城池,是誰之過?”注6由於四大軍先後抵達.平壤城幸得保全,在當時是大好消息。盛宣懷在八月四日的一封電報裏高興地說,“倭兵早到大同江,宜飭平壤電局會同平安道將民船悉數收至北岸,倭在南岸無可渡,正在擊船,危急。馬鎮、衛鎮頭隊今日趕到,即可紮住。平壤居然不失,誠國之福!”注7


    清軍搶先進入平壤,有了立足之地.並且集結了一萬餘兵力,這從戰略上說是有利的。但是,可惜的是,清軍卻未能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長期統帥無人,戰守無策,最後隻能走向失敗了。


    注釋:


    注1 《寄義州電局交盛軍衛統領》,《李文忠公全集》,電稿,第16卷,第30—31頁。


    注2 《衛汝貴致盛宣懷電》,《盛檔.甲午中日戰爭》(下),第3--36 頁。


    注3 《寄義州交盛軍衛統領》,《李文忠公全集》,電稿,第16卷,第34頁。


    注4 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記》第4卷,第145頁。


    注5 《寄譯署》,《李文忠公全集》,電稿,第16卷,第40頁。


    注6 《王錫祉致盛宣懷電》,《盛檔·甲午中日戰爭》(下),第56頁。


    注7 《軍機處奏錄李鴻章電信片》,《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470),第18卷,第


    8頁。


    二 平壤的防禦


    從八月上旬以來,駐平壤清軍在李鴻章“堅紮營壘”的指示下,以“先定守局”為上策。衛、馬、左、豐四將領地位並列,“平口彼此拜會,專尚虛文”,軍中早有人“知其不可守”。注1諸將則惟“日督勇丁並朝民於城內外築壘,環炮而守。及誌超至軍,彌庸懦,無布置,識者憂之。”注2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甲午戰爭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戚其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戚其章並收藏甲午戰爭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