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皇國鼎盛期的過去,對於異端的懲罰主要集中在異端神學家及其宗教改革之上。因為隨著王權的逐漸崛起,羅馬教皇已不得不從世俗政治事務之中退出,轉而企圖對教徒的靈魂進行全麵的控製,以保住天主教教會在這一方麵的最大權力。因此,正如教皇國鼎盛期具有代表性的正統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在他的《神學大全》之中所認為的那樣:"凡犯有異端罪行的,不僅應該革除教籍,還應處死,從世上清除。偽造錢幣是為了維持肉體生命,而異端活動腐蝕、毀滅靈魂,性質比偽造錢幣遠為嚴重。世俗君主對偽造錢幣犯判處應得的死刑,對異端分子就有充足的理由判處死刑。"
這樣的處死異端的邏輯推導來自經院哲學所獨具的論辯方法:提出一個命題以後,再分成若幹層次,於是就引經據典地進行討論。在《神學大全》之中,托馬斯·阿奎那運用亞裏斯多德哲學來進行神學討論,使神學在中世紀成為包容一切知識的"科學的皇後"。這一神學的意識形態性的無限擴張,適應了羅馬教皇全麵控製教徒靈魂的現實需要,羅馬教皇不僅在其去世半個世紀以後的1323年宣布他為聖徒,並在1327年敕令編纂其著作來作為天主教神學的規範,更在1557年宣布其為"普世教會博士",從而使之成為天主教正統神學的代表。
從哲學的層麵上來對《聖經》之中的基本命題"上帝的存在"進行討論,托馬斯·阿奎那無疑達到了神學的最高水平:從宇宙存在的因果律來看,在事物運動的過程之中,一個事物的運動總是要受到另一個事物的推動,而必定有一個不受其他事物推動的推動者,這就是上帝;由此而推及現象世界,果因相連,必須有一個最初的動力因。這就是上帝;再推及從可能成為必然,以自身存在的必然性而賦予其他事物以必然出現的可能性的,這就是上帝;又推及事物是否真實存在的等級程度,必定有一個最高的真實存在,使一切事物得以真實地存在,這就是上帝。同時,托馬斯·阿奎那最後還從宇宙存在的目的論出發,認為一切生命存在都為某一個目標而活著,而指導其達到目標的就是安排世界秩序的最高智慧,這就是上帝。
盡管托馬斯·阿奎那運用了哲學闡釋的方式來論證神學的基本命題,但是,他仍然承認神學與哲學的的差別:哲學是根據人的理性來認識"理性真理",因而屬於自然神學;而神學則是根據上帝啟示來呈現啟示真理",因而屬於啟神學,從而使理性真理從屬於的啟示真理,自然神學從屬於啟示神學,也就是哲學從屬於神學,因為來自上帝啟示的"恩典"並不否認一切為人所能認識的"自然",恰恰相反,上帝的啟示是要成全人的理性,使人因信仰而認識上帝,特別是去認識上帝是作為世界的創造者而存在的,既然上帝能夠創造世界,也就能夠毀滅世界,被造之物的世界也就不可能是永恆存在的,人必須堅信上帝才能得到永生。
在這裏,托馬斯·阿奎那在《神學大全》中的哲學論證,實際上是再次論證了他在《反異教大全》之中所進行的有關神學的討論,而這一討論是採用教義闡釋的方式來進行的。所以,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指出:對於這位天主教哲學家來說,"最重要的著作是《異教徒駁議輯要》,寫於公元1259至1264年。這書通過和一個尚未皈依基督的假想讀者的辯論來確立其基督教真理;有人推測這位假想的讀者,是通常稱為被認作精通阿拉伯哲學的那種人。他還寫過一部名叫《神學大全》的書,這書的重要性幾乎與前書相等,但它卻不太叫我們感興趣,因為它的議論不以基督真理為前提者較少。"
這就是說,《反異教大全》中的大部分內容主要涉及到與異教徒的駁議,具有較為開闊的哲學眼光與思路,其餘部分才展開了神學的教義闡釋,顯示出哲學與神學之間在討論中的某種分離,因而對於哲學史而言,無疑具有更大的意義。至於《神學大全》,因其主要是對於神學的哲學討論,在某種意義上是對《反異教大全》的更為神學化的哲學式重複,因而羅素作為哲學家及哲學史家,對於《反異教大全》更感興趣,也就不足為怪。不過,對於天主教神學來說,《神學大全》則是正統神學的代表之作,因而它的作者被尊為"經院哲學家的最高領袖和導師"。
在《反異教大會》之中,托馬斯·阿奎那除了提出人們可以通過理性、啟示等途徑去認識上帝以外,還特別強調了羅馬教皇的至上權,不僅是要以天主教為首來統一基督教,而且要求以天主教的教義闡釋來統一對於《聖經》的闡釋,因而東正教受到他的嚴厲譴責。尤其是在"和子句"問題上,他堅持聖靈"發自聖父和聖子",同時指出基督耶穌雖然由聖靈受胎,但不能因此而認為基督耶穌就是聖靈的兒子,從道成肉身的教義來看,基督耶穌隻能是上帝的兒子,由聖靈受胎不過是上帝親臨人世的一種方式,因而聖父與聖子不可分離,在"三位一體"的立場上來看,聖靈將出自聖父和聖子也就順理成章。
可以說,托馬斯·阿奎那更主要地是一個神學家,而不是一個哲學家,盡管他將神學闡釋上升到了哲學的層麵上,正如羅素所說:"阿奎那沒有什麽真正的哲學精神。他不像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樣,始終不懈地追逐著議論。他並不是在探究那些事先不能預知結論的問題。他在還沒開始哲學思索以前,早已知道了這個真理,也就是天主教信仰中所公布的真理。若是他能夠為這一信仰的某些部分找到明顯的合理的論證,那就更好,設若找不到,他隻有求助於啟示。給預先得出的結論去找論據,不是哲學,而是一種詭辯。"
這樣的處死異端的邏輯推導來自經院哲學所獨具的論辯方法:提出一個命題以後,再分成若幹層次,於是就引經據典地進行討論。在《神學大全》之中,托馬斯·阿奎那運用亞裏斯多德哲學來進行神學討論,使神學在中世紀成為包容一切知識的"科學的皇後"。這一神學的意識形態性的無限擴張,適應了羅馬教皇全麵控製教徒靈魂的現實需要,羅馬教皇不僅在其去世半個世紀以後的1323年宣布他為聖徒,並在1327年敕令編纂其著作來作為天主教神學的規範,更在1557年宣布其為"普世教會博士",從而使之成為天主教正統神學的代表。
從哲學的層麵上來對《聖經》之中的基本命題"上帝的存在"進行討論,托馬斯·阿奎那無疑達到了神學的最高水平:從宇宙存在的因果律來看,在事物運動的過程之中,一個事物的運動總是要受到另一個事物的推動,而必定有一個不受其他事物推動的推動者,這就是上帝;由此而推及現象世界,果因相連,必須有一個最初的動力因。這就是上帝;再推及從可能成為必然,以自身存在的必然性而賦予其他事物以必然出現的可能性的,這就是上帝;又推及事物是否真實存在的等級程度,必定有一個最高的真實存在,使一切事物得以真實地存在,這就是上帝。同時,托馬斯·阿奎那最後還從宇宙存在的目的論出發,認為一切生命存在都為某一個目標而活著,而指導其達到目標的就是安排世界秩序的最高智慧,這就是上帝。
盡管托馬斯·阿奎那運用了哲學闡釋的方式來論證神學的基本命題,但是,他仍然承認神學與哲學的的差別:哲學是根據人的理性來認識"理性真理",因而屬於自然神學;而神學則是根據上帝啟示來呈現啟示真理",因而屬於啟神學,從而使理性真理從屬於的啟示真理,自然神學從屬於啟示神學,也就是哲學從屬於神學,因為來自上帝啟示的"恩典"並不否認一切為人所能認識的"自然",恰恰相反,上帝的啟示是要成全人的理性,使人因信仰而認識上帝,特別是去認識上帝是作為世界的創造者而存在的,既然上帝能夠創造世界,也就能夠毀滅世界,被造之物的世界也就不可能是永恆存在的,人必須堅信上帝才能得到永生。
在這裏,托馬斯·阿奎那在《神學大全》中的哲學論證,實際上是再次論證了他在《反異教大全》之中所進行的有關神學的討論,而這一討論是採用教義闡釋的方式來進行的。所以,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指出:對於這位天主教哲學家來說,"最重要的著作是《異教徒駁議輯要》,寫於公元1259至1264年。這書通過和一個尚未皈依基督的假想讀者的辯論來確立其基督教真理;有人推測這位假想的讀者,是通常稱為被認作精通阿拉伯哲學的那種人。他還寫過一部名叫《神學大全》的書,這書的重要性幾乎與前書相等,但它卻不太叫我們感興趣,因為它的議論不以基督真理為前提者較少。"
這就是說,《反異教大全》中的大部分內容主要涉及到與異教徒的駁議,具有較為開闊的哲學眼光與思路,其餘部分才展開了神學的教義闡釋,顯示出哲學與神學之間在討論中的某種分離,因而對於哲學史而言,無疑具有更大的意義。至於《神學大全》,因其主要是對於神學的哲學討論,在某種意義上是對《反異教大全》的更為神學化的哲學式重複,因而羅素作為哲學家及哲學史家,對於《反異教大全》更感興趣,也就不足為怪。不過,對於天主教神學來說,《神學大全》則是正統神學的代表之作,因而它的作者被尊為"經院哲學家的最高領袖和導師"。
在《反異教大會》之中,托馬斯·阿奎那除了提出人們可以通過理性、啟示等途徑去認識上帝以外,還特別強調了羅馬教皇的至上權,不僅是要以天主教為首來統一基督教,而且要求以天主教的教義闡釋來統一對於《聖經》的闡釋,因而東正教受到他的嚴厲譴責。尤其是在"和子句"問題上,他堅持聖靈"發自聖父和聖子",同時指出基督耶穌雖然由聖靈受胎,但不能因此而認為基督耶穌就是聖靈的兒子,從道成肉身的教義來看,基督耶穌隻能是上帝的兒子,由聖靈受胎不過是上帝親臨人世的一種方式,因而聖父與聖子不可分離,在"三位一體"的立場上來看,聖靈將出自聖父和聖子也就順理成章。
可以說,托馬斯·阿奎那更主要地是一個神學家,而不是一個哲學家,盡管他將神學闡釋上升到了哲學的層麵上,正如羅素所說:"阿奎那沒有什麽真正的哲學精神。他不像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樣,始終不懈地追逐著議論。他並不是在探究那些事先不能預知結論的問題。他在還沒開始哲學思索以前,早已知道了這個真理,也就是天主教信仰中所公布的真理。若是他能夠為這一信仰的某些部分找到明顯的合理的論證,那就更好,設若找不到,他隻有求助於啟示。給預先得出的結論去找論據,不是哲學,而是一種詭辯。"